2008年1月29日 星期二

王墨林雙姝怨

王墨林—《雙姝怨》
主  演:魏沁如、謝俊慧
編  劇:李宥樓
導  演:王墨林
文/田菡

簡介 
《雙姝怨》,三○年代美國劇作家莉莉安.海曼一齣引發爭議的戲。描述美國一對姊妹淘好友在小鎮合開小學,在一個小女孩告訴家長兩位女老師親嘴後,家長全將小孩接走,兩位好友被變相隔離,也開始思考:「我們真是流言說的那種曖昧關係嗎?」其中一個女孩後來自殺。這劇本六○年代被導演威廉惠勒搬上銀幕,由影星奧黛莉赫本、莎莉麥克琳主演。導演王墨林將故事背景設定在上海與台北,重新詮釋兩名女性幽微的情誼。 


對應人物心理情結,有著個人詮釋上認定的,高度一以貫之的大主題。
可詭詐地來說,我這樣詮釋定義下的『人物心理情結對整個戲劇對現實的影射』卻也是無法全然對應的一言堂吶。

  演員自述說,於角色在大文化背景的意識型態相當程度的差異,詮釋上也是對應有限,而一定程度上的角色─演員隔離、角色-角色雙姝情誼的界定、角色-角色分別處的雙城的區辨……是對主題不同層面相互應和的賦格。

  兩位女性間的情誼,並非為主體至主體傾向交換(exchange)的概念(一旦限定了對象作為目的,就是從『贈與』過度到『交換了』),是擁有一種『贈予』的未決性,否定典型的對立──從女性書寫、女性角色的書寫的男/女分野出發,至國族政治下的雙城(上海-台北,分隔兩地重聚後,卻隱隱的角色重疊,可互換/互文的曖昧)──非判讀上性別框架內的異/同、異性戀/同性戀,
而是一種自成的(宣告即自我實現)的決定。「……女性的、吳爾芙的死亡是通過完整敘述建構的世界,是一種慢悠悠纏捲,千迴百繞,從死亡關自我放逐繞了一圈,還慢慢回來現實世界……」誠然。

  女性書寫、女性角色書寫,利用女性的主體性不確定(之於深根蒂固的父權背景為客體、而以『未決性』為出發點開始主體性的建構、會是一種新的結構而非沙文的禪讓),這樣的曖昧感是對於認為有全然對應符號系統(比如終極的符號系統,語言的使用,定義的使用,在現有的盤根錯結的脈絡裡無法遏止承載著威權)的批判。

  「因為你空洞,你更要活下去,你更要自由。真正的自由是在邊緣之外,你不可定義的空間裡。」『曖昧性』的存在建立於『對立』的概念,比之『虛無』存於『有』。這句話是否可以解讀成對沙特的遙呼:關於人存在的自由,建立於『對己存有』與『虛無』二位一體──自由透過活動得到的內容,自由卻又超越這樣的內容(例如,人可以不被過去所決定的自由)。映照構成的集體歷史以及衍深的定義機制,無法抗衡『曖昧性』、『未決性』可行之再創造、建構的自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