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永達
星期一的早晨,台北市的街頭很早就劃破這樣的寂靜,不同於外面的喧囂,在台大醫學院國際會議廳裡,正舉辦著「國際接軌、權利落實」國際研討會,原因在於聯合國身心障礙權利公約今年生效,而國內民間團體也擬定了台灣版的身心障礙者權利宣言,中華民國總統馬英九更應邀簽署宣言,甚至表示明年社會福利的預算將提高到政事別預算的第二名,僅次於教科文預算。這樣的國際接軌以及承諾,都讓我們了解到,身心障礙者不該再是被漠視的一群了。
工作機會的狹窄想像
身心障礙者打從一出生,就從你我的瞳眸裡放逐,流浪終生,他們不僅是被忽視的,更甚是被歧視的一群。聽到身心障礙者,你我的心裡都住著一個,他可能是四肢不全的,可能是顏面傷殘的,可能是智能不足的,我們開始想著「他」能做甚麼?教師不行、警察不行、醫務人員不行,最終清潔、文書、雜務等沒人想做的工作就成了他們的最好安置,如此窄化的思考限縮了他們工作的可能性。
透過想像我們建構了對身心障礙者的認識,想像他們的外貌、想像他們的能力,這些無稽的想像匯聚成一個巨大的意識體,宰制了我們的思考,也剝奪了身障者工作的機會。
身障者只求一個機會
中華民國殘障聯盟研發組的副組長郭洛伶表示,她認為社會大眾都想像一種障別,就認定他們無法勝任工作內容,就像是很多公私立企業認為他的工作肢障者做不來,就不去開發新的可能性,若是技術人員做不來,那會計事務呢?那電話總機呢?更何況除了肢障者以外,還有其他障別的存在。我們總是以重度或極重度的情況去想像他們,但別忘了還有三分之二以上的中輕度患者是擁有工作能力的,甚至外觀上、能力上和你我沒有兩樣,難道就因為領有身心障礙手冊而活該被質疑他的能力嗎?不少人對身權法存有國家保護主義太盛的疑慮,對此,郭洛伶告訴我們,當然最好身心障礙朋友跟一般民眾一起競爭,因為那就表示沒有歧視了,但目前的台灣不行,因此,身權法的存在是要做到保護沒錯,但更積極是要讓社會大眾接觸到身心障礙朋友,了解到他們的工作能力與一般人並無異同。過程中,郭洛伶不斷強調「機會均等」的概念,她說,身心障礙者跟社福團體做的一切努力,就只為換得一個機會而已。但可悲的是,我們不願意,甚至是排斥去了解他們,而那一封精心設計過的履歷早已被丟棄而不自知了。
當身權法規定進用員額比例後,很多企業都採取罰錢的方式以便宜行事,在這種情境之下,政府的角色變得相對重要。根據97年內政部統計月報,台灣身障人口比例達103萬,佔總人口4.5%,勞委會統計身障者失業率15.9%,是一般國民的三倍。中華民國殘障聯盟秘書長王幼玲表示,過去台北啟智學校每年畢業有工作者達20人,今年只有1人。
反歧視不再是呼口號
對於多元想像的進展,我們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刻板印象深植在每個人心中,我們不免對身心障礙者的工作能力有疑慮。面對社會大眾對身心障礙者的刻板印象,長久關心於身心障礙者權利的台大社工系助理教授王雲東認為,對於身心障礙者的歧視,應當從立法開始,像國外早就訂定反歧視法,確保各種身分在就業上不受任何歧視,像美國在1992年訂定,隨即英國也在1995年通過立法,不可諱言的國外對於身心障礙的重視程度比較高,但他也樂觀地表示,美國和英國在1980年代都曾經歷很大的社運,再加上10年的醞釀期,才有現在的成果,相較之下,台灣近年在立法上已有長足進步,相信未來科技的發展、社會大眾觀念以及身心障礙者自身觀念,只要加上持續的努力,總有一天可以看出其成效。
想像 碰撞 改變
身障者員工就業也有玻璃天花板的存在,工作不出清潔、文書、雜務等三大類,也很難往上升遷,喪失多元就業的可能性,甚至對身心障礙者來說,連初始懷抱工作的夢想也像是一種奢求,社會少了一點想像的空間;有沒有想過一個視障者可以是個很好的律師?或是一位肢障者也可以是個很好的企業家?或許你覺得這樣的幻想是天馬行空、不切實際的,但這樣的努力正是政府與民間團體努力的方向,例如有就業服務員的角色對勞雇雙方需求進行評估,再協助身障朋友更快速進入狀況;或是職務再設計的補助經費改善工作環境,讓身障朋友便利工作,這些都是政府提供的服務,也是你我唾手可得的資源,對於身心障礙朋友的就業,就只差臨門一腳,那就是你我的思考需要改變,這世界需要多元的聲音,也需要多元的想像,那都會讓我們身處的環境變得更好。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