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5月4日 星期二

前言--台大的博物館

◎李問(人類三)

大學是一個以研究和教學為主的機構,因此大學校園中所設立的博物館,背景和校園外的博物館便有所不同。事實上,台大的博物館長期面臨資源短缺、地位不明的處境。2007年成立的台大博物館群,總算開始以校方的資源對博物館進行整體的規劃,可以說是久旱逢甘霖。統一的宣傳大大提高各個博物館的知名度,也讓訪客人次倍增。博物館的設置讓台大有機會整理許多塵封已久的珍貴資產,更成為一個台大與社會大眾互動的橋樑,成為大學將研究資源公開的一種社會教育管道。

不過,新成立的博物館群還在起步階段,目前還有許多問題尚待解決,經費來源也並不穩定。整體的制度設計,讓博物館難以持久經營。為了瞭解博物館的推動,意識報訪問了七間博物館,還有博物館群不同時期的推手。我們一方面討論目前博物館群所遇到的問題,另一方也希望讓大家更明白校園中博物館的意義與價值。

台大的博物館大概可以分為幾類。第一類是帝大時期就設立的自然史博物館,包括人類、地質、動物、植物、昆蟲。這些博物館所收藏的標本,都是基於十九世紀自然史的學術傳統,以蒐集大量標本作為知識生產的方法。然而學術潮流日益更新,基礎的標本收藏不再是學科中的主流。

以動物博物館相關的生科系為例,做分類學的老師僅佔少數,而有在研究辨識新物種的老師,大都在自己的實驗室中累積新的標本,鮮少拿帝大時期的老標本來比對研究。又例如人類學系過去收藏大量原住民器物和考古遺物,人類學家也早已不再認為器物可以作為人類文化的「標本」或是代表......更別說搜刮原住民文物所隱含的道德難題。學術潮流的發展,讓傳統的自然史陳列室在大學中處於尷尬的地位。標本陳列室的地位附屬在系之下,層級非常低。各個陳列室缺乏研究參與,更遑論足夠的資源與補助。在博物館群的大力宣傳之前,這些陳列室在校內的知名度也不高。

博物館群有第二類的博物館,透過老舊的文物來訴說歷史,包括校史館、物理文物廳、檔案室以及醫學人文館。這些博物館皆於2005年後才創立,屬於比較年輕的博物館。如果說自然史的標本還保有基礎分類研究的學術價值,這些文物博物館中的藏品今天恐怕已經沒有學術用途,而是看重精神層面的意義,透過文物來訴說當年的故事、當年的精神。然而,這些老文物在學術單位中的處境更加尷尬。學校不會為這些博物館編列長期的預算,可是老舊藏品的蒐集與整理其實需要一定的專業與心力。少了人去研究藏品、詮釋藏品,這些文物廳便無法確實發揮。

在編制上最特別的是農業陳列館。農業陳列館早在民國五十二年就已經設立,當時是農委會提供資源,希望在台大有個展出政府農業推廣和土地改革成果的空間。農業陳列館是博物館中唯一一個二級單位,在行政層級上等同於一個系所。可是,農業陳列館沒有自己的藏品,展覽往往以發包展常見的大型解說牌為主。儘管造型很漂亮,可是少了真正的藏品,展覽內容也難以進行突破。

在台大博物館群的展示櫥窗背後,其實還有故事值得我們去探求……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