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6月7日 星期一

量身訂做的系館——機械舊館的建築特色

◎李問(人類三)、呂其正(社會四)

二十世紀初的建築風格每十年一大變,讓我們口中的「舊機館」與椰林大道兩側校舍的造型呈現巨大的反差。舊機建於1944年,地點位於今天的活大和工綜中間,當年則是佇立於田地中央。帝大本來規劃朝北方連續建造十七棟一模一樣的灰色建築。然而日本人的戰敗,讓一切驟然終止。這棟「應用物理教室」遂成為臺北帝國大學的最後一棟建築。

灰馬馬的外牆和筆直的線條,呈現出現代主義建築的形式。然而舊機館同時也融入出日本建築的韻味。三角形的山牆在大門的正上方,向上的三角形帶有一種視覺向上的隱喻,正是符合日本傳統建築的建築語彙。屋頂部分,則是採用木造結構搭配黑瓦。

舊機的牆壁很厚,整體建築採用承重牆的設計,建築體內除了二樓樓板之外沒有使用鋼筋。一般的鋼筋水泥建築是靠柱子中的鋼筋來支撐重量,而舊機則是平均使用牆壁來支撐。關於為什麼要這樣子設計,有兩種說法。有一說是戰爭期間的建築物要防止轟炸,所以厚重的牆壁就有碉堡的效果。另一說是戰爭期間原物料價格飆漲,為了節省花費而少用鋼筋。厚重的牆壁,讓舊機館內部冬暖夏涼,但是又同時搭配上下氣窗的設計,讓建築物維持通風。建築物的兩端有傾斜的柱子,用來增加牆壁的穩定性。

為工學院量身訂做的建築

除了造型上很特別,舊機館最大的特色在於,這一棟為了工學院研究量身訂做的建築物。在實驗器材沒有那麼發達的年代,運用建築物內建的設計,滿足研究所需的導電、瓦斯、排水、排放實驗廢棄液、通風等等的機能。

機械系退休教授黃振賢老師是光復初期台大的學生。他說:「這是一棟以應用物理當作核心的建築。所以說你要研究材料的性質、熱力學的性質,各種研究都在這邊。你做研究要用到電、你要瓦斯、你要水,他都有管線幫你配好了很方便。不像你現在蓋了個建築,還要自己去弄。電線和水管都是明管,都看得到,一拉就有,沒什麼危險性。」

張順章先生從年輕時就在舊機擔任機械系的助教,後來擔任技佐,一共在舊機工作了四十年之久。他帶著我們從舊機館的後面走,一路上介紹舊機的建築特色。

實驗室專用的排氣櫃、通風管、排水管

排氣櫃的設置,最能展現舊機的功能性。排氣櫃長得像迷你的窗台,從牆面上突出來,往往是兩間到四間實驗室共用一個。二樓的實驗室和今天系K的窗邊都可以看得到。以前沒有抽風機或是先進的排水設備,排氣櫃的用途,便是在處理實驗用的氣體或是液體,其內部鋪有白色的磁磚。排氣櫃的上方通往頂樓上有兩個圓孔的通風管,下方是排水管,也就是從外牆看到的方形水泥柱。排水管和通風管是相通的,上排氣、下排水。一直到了1970年代,隨著抽風機等設備的出現,排氣櫃才漸漸失去功用,成為堆放雜物的窗台。

上下氣窗、鐵窗、檜木門

舊機的每個窗戶上下都有氣窗,而且是用活動式的百葉窗,為的是讓實驗室的空氣可以對流。室外的窗戶有氣窗,室內面向走廊的門窗下面也有木製的氣窗可以開闔。今天在面對活大的唭哩石牆面上,都還可以依稀看見一格一格曾經設有氣窗的地方。在東側的山牆上,還可以看見一條一條鏤空的窗戶,貌似傳統三合院的窗戶,可是不一樣的是,窗戶後面卻有老舊的木製百葉窗。

儘管舊機現在的門都換成了鋁門或是自動門,過去的大門都是檜木做的,跟現在室內藍色的檜木門一樣。相較於今天的鋁窗,早期的窗戶是對開式的,兩扇窗戶可以向外推開。鐵窗設置於窗戶的裡面,由一條一條細長的鐵桿編織而成,上面還有彎出來的圓弧造型。外牆上的老窗戶雖然已經更新過,可是建築物內實驗室通往走廊的窗戶,還保留了以前的風格。裡面的窗戶有深藍色的窗框,窗戶中間有一條木製的橫槓用以防竊。其中幾間實驗室的戒備特別森嚴,門的玻璃背後有緊密的十字形鐵窗,每個結點還用鉚丁固定。

配置完備的管線

舊機建築物不能不提的特色,當然是管線的配置。舊機的牆壁內部有裝設瓦斯管,這是跟現在的建築相反的設計。而電線和水管的設置,也跟現在的建築相反,全部都外露,是屬於「明管」的設計。走在舊機一樓的走廊上,抬頭一看就可以看見一條一條筆直的電線。每條電線連到不同的實驗室,每個實驗室配有單獨的變電箱。

舊機的電線有經過特別的安排,如果觀察連接電燈開關的電線,會發現電線都包覆在一個木製的外殼裡面。每個木製的外殼裡面固定是兩條電線,中間用木頭分開來,避免電線因為過熱而走火。天花板上的電線也都一條一條分得很開,不會像現在把一堆電線全部捆在一起。張順章先生笑說,這些電線是老鼠的高速公路(不過他也說由於電線都在牆壁外面,所以老鼠不會停下來咬電線,而是直接跑過去)。

走進實驗室裡,會看到四周牆壁上大約在胸口的高度,有一整圈的木板。電線通過走廊上的變電箱後,引入房間內,便延著牆壁上的木板拉到實驗室兩側的牆上。如果需要,也隨時可以把實驗室內半邊的電源關閉。這樣的設計,讓電線的維修和檢查都很清楚明瞭。

不過,由於年代已久,許多舊機的管線現在已經功能不明,有些已經廢棄,有些卻還有水或是電路通過。幾年前有研究生在進行大掃除的時候,不小心拔掉一條看似廢棄的水管。拔掉之後,水管口便不斷得噴水,把舊機所有的開關全部關掉了都還在噴。最後請來了台大的「危機處理小組」進行調查,發現水的來源在活大,這才把水管修好。

回到室外來看,會發現舊機靠活大的那一面有三間突出來的低矮房間。這裡是以前的變電室還有電焊室。這幾個房間與實驗室分開來,讓臭氣可以直接排出。低矮的造型是為了替一樓保留裝設氣窗的空間,也維持走廊的光線進入。

從瓦片到鐵皮屋頂

舊機的屋頂使用的是木造結構和黑瓦,不過卻因為年代久遠,每來一次颱風就要重新修補過一次。後來,部分屋頂開始出現崩塌的情形,甚至被評鑑為危樓。為了避免人員發生危險,2005年便用用鐵皮屋頂取代,黑瓦和木造結構,形成也就是我們今天所看到的綠色鐵皮屋頂。在舊機工作將近十年的機械系技佐潘宜中先生回想道:「換了屋頂解決了鐵皮屋安全還有漏水的問題。但是有一個缺點就是他的網路線,可是或許因為他屋頂本身是鐵的,所以可能避雷的效果比較差。一打雷,那個網路就壞掉了,換機就故障了,就要再換一台。」

乘載學術精神的機械舊館

隨著歲月的推移和科技的進步,舊機的設施逐漸老舊,許多設計上的巧思也逐漸被人遺忘。有了新的設備,舊機的排氣櫃、管線、氣窗都已經不再新奇。然而如果回溯到當初建造之時,便會發現,這不只是一棟不起眼的灰色倉庫,而是一棟與科學研究、工學院研究緊密結合的建築物。

舊機館從上到下的設計都為工學院的需求量身訂做。它反映了當時日本人對工學部的期待,希望透過建築上的設計,帶給機械系的師生最安全而便利的環境。而雖然這些期待包含了日本人帝國主義的思維,不過在戰後,他們所留下來的這棟建築物,也服務了台灣本地的研究許多年。在舊機即將拆除之際,再抬起頭來看看天花板的管線,回想當年這棟建築物對機械系師生的意義……你會發現,舊機還是有許多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