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5月15日 星期日

放火、竄逃--專訪藝術家黃中宇

◎ 外文二 賴昱安、土木一 溫亞倢




  「我喜歡放火,然後就跑。我想做的事情,就是在各個地方擾動,讓能量跑出來。」藝術家黃中宇認為,透過擾動、搧風點火,公共藝術挖出讓我們不安於室的事件,使議題浮出檯面,讓更多人去關注,也讓每個人有機會表達自己的想法。留法的藝術家黃中宇,很多人可能沒聽過他的名字,但很可能實際上或在美術課本上見過他的作品--敦化北路與市民大道交叉口的人行道斑馬屁股紅綠燈。

  黃中宇認為,一項公共藝術的形式、呈現手法並非定於藝術者的「專業」,而應該是以打擂台的方式,讓大家有話說,並且紀錄下來,留待後人去評選。換句話說,公共藝術時代的意涵,是不斷調整、變化的,是動態的價值觀,而不是只有固定價值的定見,彼此應該存在著比較的關係。公共藝術,或許無法牽動整個社會,左右你我的生活,但至少,在一定的程度上提供了一些不一樣的觀點,否則只是毫無意義的呢喃自語。

  大學時黃中宇也喜歡寫現代詩,他提到了日本詩人西脅順三郎--詩的想像,意味「發現新的關係」。在公共藝術裡,藝術家的職責也是試圖發現新的關係,黃中宇拿了台大舊飛機 (軍刀機) 為例,當我們要處理這架飛機時,並不是把她打扮得美美的,而是讓大家去思考為什麼這架飛機會出現在這裡? 當我們把她拿到一個原本不同的地點放置時,例如,假設把鐵製的飛機放在棉花上時,棉花和鐵的對比馬上就產生衝突,新的關係便產生了。這樣的裝置藝術是否為公共藝術行為我們暫時不得而知,只留待藝術史上去評論。但在這樣的行動下,我們可以讓一架本來重重落下的飛機,又有機會重新「飛」起。

  黃中宇過去曾在中小學嘗試做過多次的校園公共藝術品,但這次他想把觸角延伸到台大校園裡,不斷擾動,做為一塊敲門磚,而後拓展至普羅大眾。面對今年以公共藝術為主軸的台大藝術季,黃中宇認為,如果有機會,可以讓台大藝術季的紀錄增加曝光度,能促進過往參與者的回顧,也能使後來的參與者看見過去,形成交流,並讓參與者能有動力去做反思;甚至某種程度上也可以促進回饋的力量,灌溉新的幼苗。



什麼是「公共藝術」?

  公共藝術,並不是把一個銅像放在公共空間裡,在施工前後舉辦一場民眾說明會或票選活動。對於黃中宇來說,公共藝術有別於個別的藝術創作領域,它不應只是放置在公共場所的藝術品,而應扣緊地方脈絡。公共藝術所處理的問題更應關乎社會與國家的運作,民眾在藝術品設立的過程中,擁有從頭到尾的參與機會,討論文化、政策、空間的發展,達到高度的民主自治。此外,在台灣法規內規定公共建築物裡,須至少有1%的經費用於公共藝術。而台大校園內目前共有十五件公共藝術作品,分佈於校園各處,如:新體前的「奧林匹克」、新月臺外的「知識轉向」及文學院水池旁的「太極」等。




黃中宇簡歷

黃中宇畢業於淡江大學建築系,留學法國巴黎第八大學與巴黎第六建築學院,擁有深厚的藝術學養,擅長空間設計規劃、影像多媒體製作及環境視覺溝通,並參與多項大型公共藝術的規劃。台北市民較熟悉的作品,便是敦化北路與市民大道交叉口俗稱「拍馬屁」的人行道紅綠燈──〈時間班馬線〉http://www.adagio.com.tw/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