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6月6日 星期一

投稿:為什麼醫學生應該關注紹興社區拆遷案?

◎陳宗延(醫學三)



近幾年來,「白色巨塔」的譬喻如影隨形地和大型醫院連結起來,而這個詞彙又不免予人一種冰冷、隔閡的象牙塔形象。然而卻又有一說:醫療是直接和「人」連結的職業。一個稱職的醫生所需關注的,遠超過患者的肉體是否有恙;精神、心靈、社會和政經層面的健康議題均應納入評估。在此,社區作為個人與大社會之間的一個中介單位,便是醫療、保健和公衛最基礎的交會點;社區醫學方興未艾,可為例證。

醫學生可說是醫業的後備軍,除了平常在課室的聽講、醫院的見習和實作演練之外,醫療技術的在地應用也是重要的元素。在《社區如何動起來》一書,楊弘任(2007:59)介紹「文化轉譯」(cultural translation)的重要性:「帶來了認知解放或共識動員的條件」,「讓(外來/在地)兩種文化習性平起平坐」。楊指涉的雖然是參與總體社區營造的公共行動社團與村落傳統組織的雙向關係,其實挪用到醫療─社區關係中也毫不牽強。

對一般社區的常民而言,現代西方醫學大半是與其生命經驗疏離的外來物;不理解和不信任隨之而來,並不令人意外。若要增進效能,單向的強勢「衛教」早已不敷使用,醫療服務供給方和需求方之間的直接溝通是必不可少的。更有甚者,在地知識(indigenous knowledge)和倫理可以發揮更積極的功效,修正既有知識體系中習以為常的錯誤。這是必須被重新發掘的珍貴資產。

因此,我們主張醫學生應與社區連結。無論是否已經進入專業領域,都可以在與社區的對話和互動中得到滋養。再說,取之於社區,我們更應戮力用之於社區。以紹興社區拆遷一案為例,看似與醫學沒有直接關連,其實有好幾個焦點值得關注:記憶與原鄉情感、社會性病苦(social suffering)與制度排除、世代正義與健康不平等等。即或社區不是一間田野教室,鑲嵌在社區裡的台大醫學院師生也有義務全心全意愛社區、愛鄉土──社會責任本來如此。

上述觀點同樣可以應用在鄰近紹興社區的法社和公衛校區身上,而校本部和周遭社區也應維繫與周遭社區的關係。台大校訓「敦品勵學,愛國愛人」和台大醫院院歌「承擔健康守護的信賴」,都已隱含社區與學院/醫院不應脫節。台大醫學生不再對社區大小事蒙昧無知,不如就從踩踏紹興南街,與居民對話開始吧。



(作者為台大醫學系學會文刊部長、《醫訊》編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