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一百年,台灣正式迎來來台就學的大陸學生(陸生)。開放陸生一直引發藍綠激烈爭議,將學術層面轉移到政治層面,最終藍綠妥協結果是允許部份開放,但實行「三限六不」。
三限六不政策包含限校1、限量(每年來台陸生不超過招生總額百分之一,且名額外加)、限域(醫事、國安、高科技相關領域限制)。六不政策則有不加分、不排擠台生就學名額、不以政府預算編列獎助學金、不允許打工、不得續留台灣、不得報考公職人員考試。其中最具爭議性、也讓部分大學擔心失去誘因的限制在於獎助學金和工作兼職。
在如此苛刻的條件下,台灣的大學今年的招收情況並不理想,總計1905名陸生符合報名資格,錄取1263名(碩220、博28、學士1015)。島內有80校可招碩博士生,共41校掛零,缺額率達62%。
「三等公民?」
「來台後感覺受到明顯歧視。」一位前來台大念博士班的王同學說,「這些政策使得陸生有了地位的落差,彷如三等公民。政策搞明顯的針對。例如在台蒙藏學生,也有蒙藏委員會預算支付之獎學金,半年申領一次,依據成績劃定,最高可領一萬元,而且可以免學費等諸多優惠條件。而自身念博士,卻沒有絲毫補助。」
平心而論,博士本來因為讀書週期長,少則5年多則8年,這麼長的脫產週期內如果沒有足夠經費支持,難以有持續動力進行研究。這在全球範圍都難以找到說辭。
至於工作權部分,依據目前勞委會「雇主聘僱外國人許可及管理辦法」,國際生就讀一年以上、僑生就讀半年以上即可檢附相關證明申請半年期的工作證,工作項目不限,每星期最多十六小時。
然而陸生卻被明確要求不能參與工作,這些政策的出發點是從保護島內就業機會,害怕大陸湧進太多學生,這種邏輯看似成立,但經不起推敲;畢竟這樣的情況完全可 以通過政策限制開放的人數來防止這種情況發生。吊詭的是,與當下許多希望吸引高端人才而開出優渥條件的國家(地區)如加拿大、澳大利亞、香港等相比,台灣 卻是以政策限制來拒絕人才。從長遠來看,陸生如今有機會享有優質台灣教育資源,結果卻無法留臺工作而創造社會價值。這是否成為更大的資源消耗呢?難道台灣 招收陸生就是爲了賺取那些學費?
此外限制工作機會實際上也傷害到陸生學習的權益。因為包含與學習有關之研究教學助理、實習等,陸生都無法參加。這直接影響了陸生的學習效果,尤其對於研究生、博士生而言。畢竟參與導師的研究項目,或當研究助理本來就是研究生或博士生學習的重要組成,而這是光聽課無法替代的部份。例如目前台大校內研究室或教授仍有名額或經費,但礙於法令限制,陸生無法參與研究計畫或助理工作。有陸生提到:「這個政策直接導致有些老師因為不想惹麻煩而不願意將陸生納入研究計劃中」。
三限六不政策制定的邏輯背後,反映的是藍綠政治的角力結果,但是這些政治惡鬥所帶來的影響遠遠不僅是物質層面上的。包括心理層面自有「低人一等」的落差,學習上也造成難以一定困難,這樣的消極影響,也許是台灣難以吸引大陸優秀學生的深層原因。
最後以台大副校長湯明哲之前所說:「大學是創造新知識的地方,當然需要優秀的人才。我一直強調,知識無國界,人才無國界。」台大作為世界百強的大學,秉承相容並包的大學精神,理應大膽地迎接優秀人才,成為人才窪地。
1認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985工程』學校及額外三所學校,共計四十一校,詳細名單如下:北 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清華大學,北京航空航太大學,北京理工大學,中國農業大學,北京師範大學,中央民族大學,南開大學,天津大學,大連理工大學,東北 大學,吉林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復旦大學,同濟大學,上海交通大學,華東師範大學,南京大學,東南大學,浙江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廈門大學,山東大 學,中國海洋大學,武漢大學,華中科技大學,湖南大學,中南大學,中山大學,華南理工大學,四川大學,重慶大學,電子科技大學,西安交通大學,西北工業大 學,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蘭州大學,北京體育大學,中央音樂學院,中央美術學院。
1認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985工程』學校及額外三所學校,共計四十一校,詳細名單如下:北 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清華大學,北京航空航太大學,北京理工大學,中國農業大學,北京師範大學,中央民族大學,南開大學,天津大學,大連理工大學,東北 大學,吉林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復旦大學,同濟大學,上海交通大學,華東師範大學,南京大學,東南大學,浙江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廈門大學,山東大 學,中國海洋大學,武漢大學,華中科技大學,湖南大學,中南大學,中山大學,華南理工大學,四川大學,重慶大學,電子科技大學,西安交通大學,西北工業大 學,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蘭州大學,北京體育大學,中央音樂學院,中央美術學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