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2年4月9日 星期一
磯小屋的下一步?
◎化工三 曾稚驊
從舟山路的農場入口沿著小徑前行,右側放眼望去,一整片皆是學生實習的田地,左側零星的低矮建築物群一如農場所散發的靜謐之氣;從過了人工氣候室的路口左轉後,在左手邊映入眼簾的是一棟長形的低矮木造日式建築,漆成青綠色的外表融入綠意盎然的農場中而不顯得突兀,但斑駁的外牆在時代的洪流沖刷下顯得略帶滄桑,這就是農場內的古蹟,蓬萊米之父磯永吉教授的作業室,同學多親暱地稱它為磯小屋。
古蹟的保存與參與
目前已為台北市定古蹟的磯小屋,在維修上卻是處於捉襟見肘的窘態。農藝系前系主任彭雲明教授表示,對於磯小屋這樣的古蹟,需要先於文建會或台北市政府文化局申請專案計畫,對維修工程進行估價,接下來再想辦法籌措或募集這些款項;雖然農藝系透過了一些建築師的幫忙,著手進行對於磯小屋的活化,但是從民國九十八到九十九年間,政府單位卻都表示他們沒有經費,連帶的連開放申請計畫的公告也沒有發出,因此磯小屋的維護在這兩年間幾乎都停擺;後來是透過校方的經費,以「緊急修繕」的名義,去作一些簡單的處理,如修補屋子外防雨用的雨淋板的破損等,先將一些較為緊急的初步工作做好,避免這些嚴重到會危害建築物本體的傷害產生。
保存的計畫需要相當多的支持與協助。台大總務處多少也是為此盡了一些力量,例如對木造房屋特別重要的白蟻防治工程,或如前述的雨淋板等緊急修繕補助,金額雖然不多,但對於缺乏資源的農藝系與磯小屋保存計畫而言,幫助卻不可謂之不小。但是彭教授也指出,古蹟修繕有固定的安排程序,其實並不適合總是以「緊急修繕」的名義進行,最適當的還是以計畫案的模式來做較妥善的處理。其實大量使用「緊急修繕」的名義,也反映出了校方缺乏完整規劃的意願,甚至如校內的博物館群,在多次的詢問之下,也是向農藝系反映該單位缺乏經費,而只能讓農藝系想辦法募集經費。
磯小屋的保存工作不斷希望透過社會上的曝光而能尋求更多的資源,無論是小額或是企業捐款等。目前奇美企業的前董事長許文龍已捐贈十萬元作為修繕費用,也雕塑了兩尊與小屋密切相關的重要人物,分別是磯永吉教授與末永仁技師(註一)的雕像贈予農藝系;另外由於校方遲遲沒有完整修繕的心意,因此農藝系也透過向系友募款而湊得了約二十萬元,同樣作為後續保存之用。
而在今年的杜鵑花節上,磯小屋正式開幕,等於是宣示了對於校內重要古蹟的這項保存計畫啟動。彭雲明教授表示希望能透過這些努力,讓校內乃至於社會上都能知悉有這樣的一座重要古蹟,更希望能讓更多人一同來參與。農藝系也有規劃在假日時進行導覽,並透過安排學生的服務學習課程,不但讓學生能對這樣具歷史意義的校園文物有更多認知,也能讓社區居民對此有多一分的了解,使校內的古蹟能更進一步的成為社會大眾公共的文化資產。在空間上,除了未來可能將規劃其中一部分空間作為農藝系作物學課程的教室外,農藝系郭華仁教授更計畫將磯小屋西側規劃成台灣農業展示空間,期望能使見證台灣農業歷史的磯小屋空間重新被賦予更深的意義。
台大缺乏建築相關的專業科系,因此在建築物保存的計畫上,彭教授也無奈的表示他們於此並沒有太多著力的空間;但古蹟修繕的工程其實也並不一定只限專業領域,還有許多擴大參與的可能性。以磯小屋為例,有一些柱子的狀況並不好,農藝系邀請了一些建築師來評估是否需要進行大規模的抽換工程,建築師的看法也不太一致,後來是由古蹟保存經驗豐富、且對日式建築相當了解的台科大建築系系主任王惠君教授,判定磯小屋的柱子仍可以支持,只需要一些維護。而在王教授本身的經驗中,其實很多古蹟的修繕是靠保存者自己動手來做,因此農藝系也決定動員系上的力量來維修,邀請一些專業人士來指導協助,並讓學生自己動手來修,參與在整個建築物保存的過程中。
農場規劃的風風雨雨
從磯小屋的事件其實可以反映出農場一直面臨規劃上的問題。從磯小屋最初爆發將被拆除的風聲,便是來自當時的生農學院院長陳保基教授計畫將農業陳列館搬遷至磯小屋所在地,當時甚至連來自華碩的大筆捐款都已談妥,最後是由於農藝系和校內力量的反對而勉強的留下了這些歷史建物群;陳保基教授的野心還不只於此,他當時更規畫了新的考種館、農化系的洋菇館,與一棟面積相當龐大的生物資源館,若是該棟大樓蓋成的話,農場從磯小屋所在地向後方一路延伸到農場底、與舟山路相隔的整片面積都將成為建築物,屆時農場、舟山路側所保有的景觀與氛圍也將全數折損殆盡,台大校內少數的綠色空間更將減少。
「農場就像是這片校園的肺,如果沒有了這片綠地而只剩下鋼筋水泥,那又怎能呼吸呢?」彭教授如是說。誠然,臺灣大學在不斷的擴張中,校園人數快速成長連帶的使空間相當不足,但除了顧及空間所帶來的經濟效益外,也不能忘記校園內許多空間都具有其歷史意義、同時也是校園意象的塑造者,而校園規畫更是學校核心價值的展現,所以無論是在磯小屋、農場或是其他校園空間,學校怎麼規劃,作為使用者的我們都看在眼裡呢。
註一:末永仁為磯永吉教授的助手,1920年(明治43年)渡海來台,曾任嘉義農事試驗場、台中州農事試驗場技師,後接任台中州農事試驗場場長,完成了相當多重要的工作,包括育成稉稻台中六十五號,為台灣早期最重要的蓬萊米品種,1939年(昭和14年)於田間作業中倒下去世,享年53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