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一 劉均
紹興社區議題發展至今,校方已成立專門的委員會,作為學生表達意見的窗口;然而在面對紹興居民時,學生卻仍缺乏直接與個別居民的溝通管道。為了讓資訊和意見可以更為流通,關心紹興社區的學生們展開了一系列的活動。
最初,學生最常接觸的紹興居民是自救會裡的幹部。為了與所有住在紹興的居民有接觸、了解所有人的意見,同時也是為了為社區訪調做暖身,在今年一月,訪調的前幾個禮拜,學生開張了台大茶鋪,由社區自救會提供茶水與桌椅,週一到五每天固定時段由學生在自救會門口的茶鋪服務。不過由於冬天陰雨綿綿,再加上居民活動空間不一定在自救會前,因此成效並不是很好。
為了改善這些問題,社區訪調後的台大茶鋪第二代──社區工作站,就不再限於在固定地點,而是採取游擊式的方式,配合居民的空間生活習慣,看到居民聚集的地方就主動上前攀談,了解他們對未來安置的想像,也把學生接收到的資訊傳遞給社區參考,更希望積極一步形成即興的公共討論。
為了達到公共討論的目的,除了既有的工作站之外,學生也透過工作坊和社區報的方式,企圖為社區帶入更多的資訊。三月初,學生們在社區舉辦了一整天的工作
坊,與居民更為深入的探論未來安置的可能方向、以及這些做法對未來可能產生的影響,使得問題的層次,從「可不可以安置」提升到「希望怎麼安置」。到了四月
中,「哈囉紹興」社區報發行,其中內容以社區生活大小事為主;此外,這份社區報也用來回答居民疑惑的平台,提供與議題相關的法律知識。
以上各式各樣的行動的目的除了嘗試與居民形成公共討論之外,也是學生表達對居民尊重的一種方法。紹興社區約有一百二十餘戶人家,不一定每位都會去自救會開會聽取最新狀況,消息的傳播更多是依靠平常哈啦時的口耳相傳,因此學生就同樣靠哈啦的方法,讓居民知道學生做了什麼行動。
長期關心紹興社區議題的學生林彥彤說:「說穿了,我們不住在紹興,紹興被拆我們也不會怎麼樣,但當我們幫他們同時告訴居民我們在做什麼時,並不是我們自認是來幫忙的人,而是當我們預設自己要盡量貼近他們的聲音在說話的時候,自然就有責任不能夠僅僅把事情往我們想要的方向推,而是希望這東西符合居民的需求,讓他們知道事情是確切有在進行。這是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