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2年10月7日 星期日
主編的話
◎社會四 曾稚驊
追趕著今年夏季的尾巴,意識報在九月初來到了高雄的哈瑪星社區。哈瑪星來自於日文はません的轉譯,原意是指濱線,即當時通往商港、漁港和漁市的鐵路,以台語稱之則成為「哈瑪星」。這一片腹地不算遼闊的區域,卻是高雄市最早開發、也最早繁榮的地區,吞入東亞海運航線的船貨運輸,吐出高雄乃至於整個台灣的經濟發展。而歷經長期的開發過程,歷史在哈瑪星上一筆一畫的雕琢出此地文化的紋理,即便經過了時空的變遷而逐漸斑駁,重新打磨後期待有一天終將重現其丰采。
而廣三地區則是哈瑪星中的一個區域,約位在高雄港火車站的前方,日治時期劃定為廣場用地,進入國民政府統治後則繼續沿用這樣的土地使用分區。這一帶窄小的街道上,有著許多從日治時期便存在、充滿歷史特色的建築,不論是建築工法或是與當時政治經濟的關係,承載著超乎地區範圍的歷史深度。從今年二月中開始,高雄市政府便提出了廣三用地的開闢案;而在三月中旬,在廣三的老建築上更出現了限期拆遷的公告,在當地居民與文史工作者的努力下,三月底高雄市政府做成了暫緩拆遷的決議。
雖然廣三事件目前情勢稍緩,但是從此開闢案出發,仍有許多不同方向值得討論。在老社區的社區營造常以文史工作做為起點,廣三用地開闢案無疑是個加速當地社區凝聚力的事件化因素,但是哈瑪星當地其實從民國八零年代開始便有許多居民基於對社區的情感,而著手進行社區營造的工作,也曾是高雄社區營造中重要的個案;換言之,社區的力量其實在開闢案中扮演了相當重要的角色。另外,哈瑪星與高雄的都市發展有密切的關係,伴隨著高雄的發展而崛起與式微,且其意象也與高雄努力轉型的海洋都市和文化歷史深度緊密關聯,也是一個值得從此探討高雄的都市計劃與文化治理的出發點。
這一次意識報特刊要感謝打狗文史再興會社的傾力相助、與成大都市計畫學系的陳坤毅同學帶來的精采導覽與協助,不只是會社的工作者和邀約的居民和我們分享他們自身的故事,也邀約了廣三當地的里長熱情的討論他與當地鄰里和政府單位的互動;哈瑪星文化協會的王江柱、張來喜先生與洪秀霞女士從自身長期的社區營造和文史工作出發,也與我們分享了許多社區和自身最為相關的生命故事;中山大學的郭瑞坤教授則為我們補足了民國八零年代的社區營造工作拼圖,與哈瑪星文化協會成立之初進行的一些工作;另外也感謝當地居民李先生為我們邀約了哈瑪星另外一位里長王宋金花女士,並感謝里長的熱情接待和分享。最後,感謝所有在廣三與哈瑪星努力維護當地文史與社區特色的人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