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5月2日 星期四

人物特寫:孫震校長專訪

◎人物特寫專訪:政碩一 李芃萱/大氣四 陳梁政




圖說:「在法學院時期我最懷念的就是課間倚靠在前後排教室享受陽光灑落的日子,以及夜半在行政大樓二樓念書的寧靜時光,每天無愧於心地寫下日記。」


  孫震校長是山東人,大江大海的年代和父親一起來到臺灣,如同許多流亡學生,還有家人及民族的情感寄託在海的那一端。孫校長高中就讀臺中裝甲兵子弟學校[1],1952年考大學時,同時考取了師範學院中文系和臺大經濟系,在學費及未來穩定生活的考量之下,多數人絕對會選擇師範學院就讀,但孫校長卻與父親意見相左,一來是學科的現實考量,他認為經濟系比較能夠找到工作,二來是師範學院在工作取向受到限制,因此選擇進入經濟系。

  光復初期,臺大一屆學生不到一千人,經濟系足足佔了一百多名,當時校門口左手邊的臨時教室為法學院大一同學少數對於總區的回憶,孫校長印象深刻的是和一代美女、文學大家林文月老師國文課同班,但與仙女的互動僅止於遠觀。除了上課之外,法學院學生就只能漂泊在校園各地,當時孫校長兼有校內工讀生的工作,下課後都在總圖幫忙整理圖書及建檔資料,但這裡也不是法學院人的家。

  如同現在的學生,大二的孫校長生活空間轉移到了徐州路法學院校區。高年級的進階課程開始進入經濟學的精隨,孫震校長自認為不是個聰明的學生,他表示在當時即便加倍的努力,對經濟學的精深尚無法完全領會。孫校長的家就在旁邊的齊東街上,所以就連短暫的課間也可以回家休息。直到念碩士班後,才由同學邀約進入住宿生活,住宿管理沒那麼嚴謹,因此掌管住宿的幹員管他住進去就罷了。

  早些年林森南路叫做上海路,路寬只有現在的一半不到,宿舍到馬路中間布滿違章建築,宿舍的圍牆上開了個小洞,就是外面違建小吃攤與宿舍學生做生意的密道,小本生意可是恕不賒帳呢!宿舍附近還有間租書店,是當時住宿學生的精神糧食,金庸新出版的小說都會被搶購一空,所幸宿舍學長善於與店小妹眉來眼去,才能先私藏一本下來供大家傳閱。

  對深愛中國文學的孫校長而言,一直以來最感到惋惜的即是社科院還能未遷回總區,無論是總區開闊的環境,抑或多元的人文素養,皆可增加社科院學生的人生維度,他期盼社科院學生在未來可以享受總區深厚的學習土壤,拓展更開闊胸懷、培養更謙卑的待人態度。



註[1] 現為私立宜寧中學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