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永茂教授現為政治系教授,並擔任行政副校長;老師自進入政治學研究所,歷經碩士、博士班的經歷,畢業後又回到政治系任教多年,並擔任社科院院長之職務,對這個校區十分熟悉,也充滿許多回憶與感情。
由歷史轉向政治學
老師在大學時期原本就讀歷史系;然而因為種種機緣,使得他最後決定走上社會科學的道路,進入政治學研究所就讀。「其實也掙扎過;我大二想念法律,大三則是想念經濟。」然而,老師一直對臺灣的政治社會史感到興趣,希望能透過一些訪談、一定的檢驗,或歷史的爬梳,去把當代的歷史建立起來,因此決定接受政治學的訓練。
從總區的文學院來到獨立一隅的法學院,老師首次感受到了不一樣的氣氛;相較於文學院中較為抽象的文、史、哲學門,法學院「感覺和社會很接近,有種和社會互動的、近距離的感覺。」
充滿回憶的宿舍生活
老師大學時期住在總區的男十二舍(現綜合體育館一帶),在進入政研所後搬到法學院男四舍。當時的男四舍仍是木造建築,四人一間,整修後則是六人一間,住的大多是法學院研究生,兼有部分醫學院的學生。他回憶,當時的生活單純,大家一起煮食、一起在當時的大澡堂中洗澡,所以室友、甚至不同寢室的舍胞之間感情都十分緊密,直到現在都還會聯絡感情。而宿舍附近的許多店家,也充滿他們學生時期記憶。大家常常結伴去龍門餃子館、和園川菜打牙祭;老師形容,這些記憶對他們而言,是「越老越懷念」,不時會遇到久違的老朋友回到充滿回憶的店家吃飯、懷舊。
連結新大樓與徐州路校區
提到五月落成的新社科院大樓,老師認為,社科院即將不再侷限於一塊與其他系所隔絕的校地,且研究與學習的環境與設施將比現有的完善,是很好的改變;然而,他也擔心地緣上的斷裂,會使從未在徐州路校區生活過的學生對原本的傳統感到疏離。因此,院史與各種訪談留下的紀錄是非常重要的,要告訴年輕的師生:「不要忘記社科院法學院的歷史,不要忘記以前的老師同學學長留下來的傳統;這些是在新大樓無法感受到的。」
因此他認為,新大樓應該保留更多舊社科院的傳統,例如設立院史館;希望能在環境上努力,讓嶄新的空間能夠有歷史感、有靈魂,務必用各種方法,讓同學有所感受,並在學長和老師的腳印中鑑往開來。
另外,新社科院大樓在設計上也隱藏了另一個巧思:未來的教師休息室將對著法律系館開放,並且沿用現在教師休息室的桌椅,歡迎法律系的老師回來坐坐,找回和政治經濟系之間的合作和情感;老師之間的交流與情誼,也可以進一步影響學生之間的互動。
徐州路的未來
在社科院搬遷後可能發生的交流與互動,並不僅限於新大樓。徐州路校區在政經二系離開後,將會成為人文社會科學相關研究中心的集散地,例如目前位於社科院綜合大樓的法律與公共政策研究中心。未來還會有更多相關研究單位會進駐此校區,目前已經部分遷入的國科會人社中心會將占用面積擴大至八百坪,以容納各式學者在此訪問、進行研究;而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亦將自總區國發所搬遷至此。老師期許,這樣集中的研究單位配置,將可帶來另一波人文社會科學各學門之間跨領域的整合與交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