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3年7月11日 星期四
畢業陸生專訪:心理所胡俊鋒
◎ 日文一 李宜安
當初為什麼想來臺灣?有什麼原因促使你選擇臺灣嗎?
其一是因為並沒有事先安排,那時又正好看到臺灣在招生。再者是身邊許多從事公民教育或社會運動的朋友和之前接觸過的臺灣老師,例如:夏鑄九,都很支持來臺灣學習。
你來臺前或許有所期待或預想,那來臺之後是否有所落差?有些事是如同自己想像,還是幻滅?
一開始和自己所想其實沒有太大不同,除了對城市認知上的落差比較大。因為臺北的樓房比起我所生活的廣州還來得低矮。不過,我後來覺得高樓大廈沒那麼多,反而生活舒適。
當初來臺也是因為想看看這邊的社區發展、社區營造,還有志工文化這塊領域。一開始看到許多成功的案例,例如:北投圖書館,覺得很興奮,抗爭起來十分有成就感。即使像是貢寮這樣比較不成功的案例,看到人民辛酸的堅持了二、三十年,還是很激勵人心。剛開始覺得臺灣經驗可以分享給大家,在大陸做些推動。後來發現臺灣這邊有自己的土壤。臺灣的非政府組織,即使活不下來,最起碼也可以接政府的案子,可以保證工作人員的基本薪水。但大陸非政府組織的經費來源是國外的基金會。一旦項目被停止或經費進不來,計畫就無法繼續。相較之下,臺灣的政府體制有發揮作用,但大陸非政府組織得自力更生,政府不表支持也不表反對。
那你是原本在中國就有在關注社區這塊領域,還是來臺後才受到影響?那就你所知,目前中國是什麼情形?
原本就有關注社區發展這塊領域,在大陸也有參加非政府組織,主要是比較不敏感的環境或災後救援方面,也有參加一些勞工方面的議題。環保這塊,政府雖不反對,但還是會感到無力感。像是之前參與過「廣州番禺焚化爐事件」、「雲南反水壩事件」,明顯感受到正在對抗一個強大的國家機器。雖然努力幫當地人出聲了,但事情依舊沒什麼改變。如果政府、國外基金會不支持,非政府組織幾乎等於自籌,要運行起來都很艱難。但臺灣的經驗讓我們不再孤單,因為有人也同樣走過同樣的路,讓我們想像我們也可能變得如此美好,覺得很激勵人心。
在政府態度方面,臺灣和中國有所不同,那民眾意識又是如何呢?
民眾很響應。從廣州說起,因為廣州地理位置和香港接近,人民已經習慣公民抗爭的行動和想法。只要對社區環境或對自己有利,他們都會願意發聲;雲南則主要關注於環境議題。因為當地修建太多水壩,已經有環境汙染、氣後失調等問題。因此村與村之間也會分享彼此遭遇的事,人民自然知道什麼對自己有利、什麼對自己有害;四川則著眼於災後重建。災後經濟水平幾乎在同一層面的人民,也自然會起而爭取自身利益。
在廣州和雲南,非政府組織匯集眾人的聲音,並凝聚成一股力量,組織上希望有力的讓政府看見。在四川則主要是作災後評估和重建,並幫助社區居民寫項目申請書,申請國外基金。
來臺灣後有什麼印象深刻的事嗎?
大陸很少觀光工廠,不像臺灣能讓民眾有認識產業的機會,工廠也不會離居民太遠。
還有,在臺大,學生會選舉可以知道何時換選和各候選人政見。我在大陸第一次行使這樣的權利是大二的時候,學校臨時要舉辦第一次學生會選舉,大家就很踴躍參與。至少學生會不像以往只在招生時出現。
所以來臺後,有感受到臺灣的民主自由嗎?
比起阿里山、日月潭這些具體的景點,民主自由是相對抽象的概念。民主自由中,較能切身感受「自由」,例如:在大陸無法立刻發部落格文、敏感的同音字無法顯示。還有,團結就能自由組成的財團法人興起。
至於「民主」,民主只是我的想像。像香港的民主是劇烈、激進的走上街頭抗爭;臺灣的民主雖然政見會很有吸引力,選舉時卻互挖醜聞、開空頭支票等。所以沒有長久生活在臺灣的我,真的不懂什麼叫「民主」。
那對國民黨或政治人物有什麼想法嗎?
國民黨是普通的政黨,因為國民黨跟所有政黨平起平坐。中共並非如此,它大到什麼都有。至於政治人物,之前略有耳聞,不過無特別想法。來臺後真的覺得總統像是個保母,確實是扮演人民公僕的角色。
想對誰說什麼嗎?類似發表畢業感言。
臺灣還滿好的,如果博士有獎學金就更好了!
如果可以,想請教學長未來有什麼計劃?
我會回去大陸,但還沒決定朝哪一領域發展。我大學本科其實是哲學和人類學。來臺前我有在經營古城區的保護。當廣州唯一剩下殖民地時候的洋樓決定要拆掉時,居民因不想離開而起身抗爭。抗爭後來發現有三人患了精神病,因為推土機和警戒線讓他們非常焦慮。他們無法睡覺,因為一旦有人半夜要開推土機,守夜的人要叫醒全村。我才因此注意到面臨抗爭壓力時,也需要關注個人層面。來臺本來想走心理諮商,卻因不了解臺灣體制區分了心理諮商和臨床心理,就這樣選擇了心理所。目前在念一般心理學,主要是社會心理學。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