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4年6月11日 星期三
採訪筆記:勾勒導生制度下的導師群像
◎蕭米棋
採訪時的困難
這次我們採向大學部同學廣發問卷的形式,隨機地在系所組成多元的通識課上發問卷,而不是從我們已經熟知的、學校遴選的優良導師下手,才可能看見那些普普通通,甚至是學生評價不太好的導師。
因此我們從同學推薦適合受訪的老師名單中,依同學的回饋挑出較具代表性的老師人選。可惜的是,在我們發訪問信約訪的過程中並不是太順利,部分老師認為自己不適合受訪,部分老師時間無法配合,而有些約訪信石沉大海,等不到回覆。最後只有一位園藝系羅筱鳳老師願意接受我們採訪,而她是我們發放問卷的回饋中,評價比較好的老師。
在採訪中,可以明顯看出老師相當自豪對於導生活動的安排,並不吝分享以往的導師活動經驗及對導生制度的看法,甚至期許可以給學生更多生涯規劃及做人處事的建議。但是提及教師升等一事,老師語帶保留。
老師看導生制度
為何老師不願與我們多談教師升等?目前各院系所的教師評估制度,都把教師工作分為研究、教學和評比三塊。在教學上,通常以授課鐘點數和期中期末教學意見評量等作為評斷的指標;而所謂的「服務」,就是指教師所被分配到的導師工作。
然而,許多學院現行的教師評估制度,都在「研究」這項占了60%的比重,更不用提各院的評鑑制度,常有規定不續聘久未升等的教師。羅筱鳳老師坦言,即使教學和服務都做得普普通通的老師,只要不犯什麼大錯,評比點還是在研究。換言之,只要教師研究做得好,其他的因素對升等的影響相對較小。儘管各系的導師和升等制度不盡相同,但是台大做為研究型大學,給老師不小的研究壓力,卻是直接地反應在老師無法分太多心在關心同學上,最根本的原因。
導師費的101種運用方式
談到導師費的運用,規範導師制度最重要的法令《國立台灣大學導師制實施辦法》第十三條:「導師輔導費項目包括導師工作經費及導生活動費,由校方編列預算支應。」這點明確點出導師費應該有一定比例用於導生活動上。而學務處生輔組對於導師工作的介紹也提到:「本校導師輔導費現行每一學期每一學生編列770元,並根據各院系提報三級制導師經費分配方式進行分配。」但是我們實際訪問到的學生提到的導師費數目不盡相同,只能猜測各系所真正用於導生活動的經費,可能因導師工作委員會決議之撥款方式不同,因此每個學生感受到花在自己身上的導生活動費也有所差異。
大部分的導師會用吃導生宴的方式將導師費花掉,但也有用於其他活動如聽音樂會、參觀博物館等。對於部分導師而言,導師費只要確實花在學生身上就好,請同學們吃導生宴,既可以給在意導師費的學生一個交代,也可以順便關心同學們的近況。如此既可以確保導師在「服務」這項的評比上,不會拿到太差的分數,又不用花太多時間在導生活動上,以免影響研究。
雙向的導生關係
羅筱鳳老師則認為,有時候導生制度不彰,一部份原因其實是因為學生不習慣去找老師。導生制度無法發揮應有的效用,固然可能是老師不願意放心思在服務學生上,另一個原因也是學生認為「沒什麼想找老師談」、「跟老師不熟」,而不考慮「向老師求助」為求助選項。因此,將導師制度的缺失都歸咎在導師身上,也許對導師有失公允。
回歸學生身分的觀察
為什麼意識報要談導生制度?在校園中,相較於研究之於老師,或課業及課外活動之於學生,導生活動並非校園生活中很重要的一個環節。不可否認在向同學發問卷之前,我們就已經有這樣的觀察和假設,然而,導生制度的本質是提供學生處理困難時,最快最方便的解決管道。比起找心輔中心,或是尋求校外管道解決問題,向導師求助門檻相對較低,又能幫助學生整合其他求助資源。因此藉由這個專題,讓導生關係成為被正視、公開的議題,才有突破現狀的可能。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