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4月3日 星期五

燃燒半世紀的高塔──從中油員工觀點談遷廠

對工作的認同
◎董音

高雄煉油廠的興衰
  駐足宏南、宏毅宿舍望向高雄煉油廠 [註1],聳立的燃燒塔二十四小時不停的運作,夜晚燈火通明的樣子,顯得格外耀眼奪目,這樣的景象與中油員工的生活密不可分,對於從小居住在此的中油子弟們而言,更是伴隨他們成長的畫面,如今燈火一盞盞的熄滅,這一切都將成為回憶。

  隨著二十五年的遷廠年限將近,高雄煉油廠已於1995年完成第一期七個工場的拆遷,並於2005年展開第二期十一個工場的停工、拆遷計劃,且預計於2015年達成第三期所有工場皆須拆遷的目標。據台灣石油工會第一分會常務理事陳枝章表示,「目前廠內三分之二的工場已經停工,剩下六個小工場仍在運作中,且到年中以後就要全部關閉。」而以往三座火炬至今也剩一座仍在運作,與以往繁盛的工廠產生極大的對比。

  而因著台灣地狹人稠的限制,要空出一塊無人的區域,使石化業不影響到人們的居住環境,顯得愈來愈困難,台灣石化業未來的去留與轉型,已成為現今石化業員工必須面對的議題。

成就與難題
  中油公司隨國民政府遷台後,事業逐漸發展,員工人數也攀升至如今約一萬四千多人,不僅引領了台灣石化工業的發展,也帶動十大建設時期的經濟成長。或許是因為身為國營企業的一份子,員工們被賦予了替國家經濟效力的責任,一位在中油多年的員工便提到,中油自民63年十大建設即開始發展,高雄許多相關廠區皆發源自中油。此外,攸關民生的中下游石化產業,如衣服、塑膠製品、汽車、家具等,皆依賴上游中油廠的原料供應。對他們而言,進入中油不僅是為企業工作,更是為了整個國家的發展而努力。



  由於中油屬於國營事業,透過考試錄取的員工,在工作權益上擁有一定的保障,且上下班時間固定,薪資與其他產業相比,也較過去有所提升,可謂人們眼中令人稱羨的「鐵飯碗」。然而石化產業人員往往暴露於較高危險性的工作環境下,特別是當有害物質如揮發性有機溶劑、油氣、硫化氫等外泄時,對於現場人員就易造成危害,甚至威脅生命安全,如過去就曾有因吸入過多硫化氫而導致工場長不幸殉職的事件發生。一位中油員工提到工作環境的危險性時表示:「那些危險倒不是說如出生入死一般,而是具有潛在的因素,或許哪個細節沒有處理好,在某種操作的狀況下就可能會爆發出來。」「因此,在美國,石化業的薪水比較高,因其相對的危險性也比較高。」

  面對這樣的工作環境,不僅公司必須設有工安委員、設備檢查員等負責監督工場安危、確保設備的安全性,員工們的個人安全意識也因此特別重要,前輩們也會告訴後輩「在公司裡你只是個小螺絲釘,但在家裡你是支柱,所以自己要懂得取捨」,面對工安問題,重要的是要系統性地瞭解工場的運作,當自己對這些東西熟悉以後,才會知道哪邊有問題,發生與平常不一樣的狀況時,也才會懂得去處理。

  而隨著環保意識抬頭,員工們也認知到石化業所帶來的汙染問題,以及其對於附近居民造成的影響與不公。雖然中油公司近二、三十年來,對於環保政策已有所加強,如更加嚴格管制廢氣廢水的排放、採取「油不落地」原則等,但對於員工來說,居民與公司的對立關係,仍是他們感到矛盾與無力的地方。

工作權益
◎陳亭瑄

工會行動
  二十五年來,除了後勁持續要求遷廠的抗爭,中油工會也不時有所行動。四年前(2010),工會便在經濟部前展開四千多人的大規模抗議;筆者嘗試約訪時,也正逢工會北上公司陳情。

  「台灣石油工會」在中國石油公司成立不久後便出現,是台灣起源最早的工會之一,目前有六個分會 [註2] 、會員一萬五千人,其中高雄、大林、林園三廠屬於第一分會,會員五千多人。陳枝章表示,「國營企業」對工會而言是一層保護傘,因為員工是通過經濟部國營事業招考進入公司的,公司無權任意解雇員工,於是工會能無後顧之憂的形成完整組織、擁有影響高層決策的力道 [註3],這在民營企業是較難辦到的。也因為經由國家招考,員工其實不用擔心遷廠後沒了頭路,工會抗議也不是為了工作權,不同於一般對關廠議題的想像。就工會的說法,抗議是從一個更大的角度,希望政府重新考慮遷廠的承諾,以免傷害產業發展,也浪費建廠的龐大資金。
  此外, 工會近年也積極投入「反對民營化」──高層認為國營企業程序僵化而效率低落,唯有民營化能解決中油的連年虧損;工會則認為民營企業在自由市場競爭下,為了利潤可能削薪、裁員,企業也不必再跟從中央的油價政策,恐使物價波動,影響民生。

台灣石油工會第一分會


遷廠後的轉置與優退
  隨著高廠一期一期地停工,大林與林園廠也逐年擴建完畢,釋出職缺以安置高廠人員。公司會列出等薪職缺給員工圈選,目前已完成三批轉置。

  受訪員工表示,他們的工作受到國家保障,中油擠也得擠出新的位子,且中油在國內幅員廣闊,除了高雄地區三個廠,其實還有很多地方可選擇。若真要說有什麼影響,或許就是多了段通勤路程,以及老員工離開長年工作之地的傷感。

  另一方面,工會也在為年紀較大的員工爭取優惠離退方案,希望突破現行的「六加一」(一個月預告工資加六個月薪資),達到省政府時代的「十二加一」。雖然被經濟部打了回票,石化工會理事長陳武雄表示還會繼續努力。  

  一位員工伯伯說道,煉製部門「一個蘿蔔一個坑」,各有自己專業經驗的養成,不是三五個月就能獨當一面的,上年紀的員工調到新單位,其實會感到很困擾。若能得到好的離退優惠,有些人會順勢提早退休安享晚年,也緩解公司的職缺緊張。但每個人的生涯規劃不同,若員工想繼續做,公司就有義務讓他繼續做下去。

中下游廠之員工處境
  雖說中油高廠員工在「國營」保護傘下,受的衝擊不大,但仁武、大社地區的中下游民營廠則另當別論。

  高廠關廠,首先可能影響對中下游廠商的原料供應,這一點據泛中油體系的陳理事長表示,高廠的原料供量會由大林廠補上,中下游廠商不至於會無以為繼。
                                                                                                         
  然而,由於仁武大社地區汙染嚴重,政府曾下令仁大在107年由特級轉為乙級工業區,如果成真,或能改善對環境和居民健康的傷害,但區內石化廠也將被迫遷廠或轉型,可能引發一股失業潮。降級政策是否會落實,在多方角力下仍有變數,其中仍有許多議題需繼續關注。


居住權益

◎劉以潔

由於統稱為中油宿舍群 [註4] 的宏南、宏毅、宏融三個社區腹地廣大,又處在三個捷運站和世運主場館環繞的黃金地段,社區一直受到並未有效利用與活化土地的質疑。中油總部隨著遷廠,加緊催趕退休員工退宿,似乎也暗示了藉遷廠整頓宿舍用地的企圖。中油員工居住了半世紀的宿舍,即將面對新的變動,這使得員工開始產生不同的擔憂與訴求。

宏南社區:尋求合理補償
以主管、工程師為主的宏南社區,主要的訴求是希望中油能補償社區532戶員工的居住權益。由於民國86經濟部核准宏南社區532戶的輔建案時,中油並未確實執行而使得該案最後不了了之,導致有532戶中油員工無法像之前的員工一樣分配到私人土地,所以至今仍只得住在中油的「公有宿舍」中。照理依中油的規定,只有在職員工能居住於宿舍。然而,對這532戶退休員工而言,如果中油有確實執行86年的輔建案,他們則不會在退休之時仍處於沒有屬於房產的處境。因此,這群住戶在屆齡退休後仍大多選擇住在宿舍,成為法理上的「佔住戶」,他們大約佔了目前宿舍內一半的戶數。此外,宏南、宏毅、宏榮三個里的里長在民國98年成立住戶自救會,和中油爭取自己十年前應得的居住權。身兼自救會會長的宏南里里長表示,目前宏南社區的的訴求是請中油規劃一個集合式的住宅,並讓員工能以成本價購買其中部分房產。「我不是賴著不走,也不是要你送我們一棟大樓。只要讓我們可以有機會購買們到成本價的房子就好,不需要花你一毛錢。」里長說,他們只期待中油總部能針對當初未執行輔建案而損害員工住宿權的事宜,給與宏南宿舍的職員們清楚的交代,而非一昧地站在法理上的優勢驅趕退休員工。他更表示,住戶們其實也都願意配合中油宿舍的土地活化和都市計畫,只希望中油能給予他們的住宿合理的規劃。

宏毅與宏榮社區:解決地權問題
位於煉油廠北邊的宏毅社區,情況又有所不同。由於宏毅、宏榮的居民以技術員和勞工為主,不像宏南一樣是獨門獨院的公有宿舍,而大多是員工在中油的土地上再自行建蓋的「勞工住宅」。
因此,這種「地權屬於中油,地上房屋產權屬於員工」的情況,雖然讓員工在與中油談判未來居住規劃時擁有一個著力點,不會輕易被迫遷,但也有居民擔心「如果中油耍狠斷水斷電,我們也可能住不下去」。然而,目前中油提供居民買地的價格約為一坪15-21萬元,並非大部分員工所能負擔,許多人表示「退休後有飯吃就已經不錯了,哪來這麼多錢?」。宏南社區的居民,也因此更為擔憂自己居所的未來。

可以說,中油員工對遷廠帶來的居住議題的看法,與宏南、宏毅、宏三個社區的不同的發展脈絡和居民組成背景有密切關連。宏南社區居民原本就住在公有宿舍,再加上有較充裕的經濟能力,所以大多同意退休後應當搬離宿舍,只希望中油能就當年輔建案的失職,給予住戶適當的住宿規劃,作為補償。而宏毅、宏社區雖然在法律上擁有地上房屋的產權,但因普遍缺乏購買住所之地權的能力,所以普遍地更加擔憂未來自己退休後的合法居住的權益,期待中油與政府盡快給予他們合理的交代。

目前,中油打算將員工的住宿問題留到年底和遷廠事務一併處理,所以宿舍居民也尚未收到任何來自中油總部的回應。員工只能冀望中油給予宿舍區完整規劃的藍圖,並進一步保障員工的住宿權。

宏毅宿舍住家外晾著油廠國小的制服

宏毅宿舍一景

與後勁居民的觀點差異

◎林慧慈

環境與發展
  對中油員工來說,他們明白油廠的確會給週遭環境帶來污染,但也認為發展就是會有代價,不應該忽視高雄廠帶給國家的經濟產值。或許員工未像後勁居民一樣切身地認知及感受到汙染的嚴重,部分員工會認為中油對後勁的補償已經仁至義盡,甚至認為環保團體不能「無限上綱」,完全不顧國家經濟發展,政府也不該「沒有擔當」地屈服於環保團體的施壓,將遷廠議題當作燙手山芋不斷逃避,而錯失談判時機,阻礙產業的發展。

  對於「工安」的界定,中油內部和外界也不一樣,例如:後勁居民會認為「完全沒有工安事件」才是合格,但員工認為目前已經將工安意外控制得很好;或是外界看到油塔燃燒便會認為中油又出意外,但這其實是正常的排放。

遷廠與遷廠之後
  當初行政院長郝柏村許下「25年遷廠」之約時,中油工會便極力爭取再討論的空間,他們認為「25年」的決策非常快速粗糙,並無跟中油公司及當地居民仔細討論過,且25年剛好是工廠機具的「壯年期」,五輕廠正要開始賺錢,此時關廠只會造成資源、成本的浪費。中油工會多次想找後勁居民討論,希望能以「就地轉型」的方式,將原本的石油廠轉成高科技研發園區,為此,中油在前幾年成立「新材料試量產及認證中心」和「綠能科技研究所」。但是後勁居民始終堅持「不談判」,要求中油兌現當時「遷廠」的承諾,並沒有給工會任何協商的機會,甚至拒絕中油針對後勁地區居民對遷廠的態度做民意調查。地球公民基金會的執行長王敏玲認為,即使綠能科技能將汙染減少,政府承諾的是「遷廠」,改成「就地轉型」就是毀約,所以後勁居民在情感上無法接受。

  對於遷廠後土地的使用規劃,民間曾提出希望中油將土地捐給高雄市政府,設立生態公園,讓原本製造汙染的石化廠轉變成,以補償長年遭受污染的附近居民。但在訪問過程中,工會理事長表示這塊地是中油的資產,後續的處理應該由中油公司、高雄市政府和後勁居民討論決定,環保團體不該「越俎代庖」介入此事。當初成立兩個研發中心除了發展低污染產業外,其實也有「護產」的意味,代表中油並不希望將這塊超過一百頃的土地交給他人。

筆者後記
  在訪問石油工會的過程中,筆者面對與自己平常的「環保」完全不同的價值觀,在後續訪問中也在各種不同說法之間拉扯。中油員工和後勁居民都認為自己比對方更先存在於這塊土地上,是對方「乞丐趕廟公」想要搶走屬於自己的財產、將自己逼出家園。後勁人說後勁是從鄭成功時期就有的百年聚落,而中油則堅持是先有煉油廠才有現在繁榮的後勁。

  由於一開始處理不當,累積的仇恨完全阻絕了討論的空間,許多問題到現在仍沒有雙方都能接受的解決方法,四天三夜的訪問下來,對這些事筆者也沒有什麼答案。

  然而撇開這些,筆者深切有感的是,後勁居民將這裡視為他們安身立命的家,並為之抗爭多年;但對中油員工而言,有人在這塊地方工作了大半輩子、有人從小就在這裡長大,這裡也是他們充滿回憶的「家」。

廠區內供員工休憩的公園,受訪的員工伯伯形容這裡「好山好水」

----------------------------------------------------------註解-------------------------------------------------------------------
[1] 高雄煉油廠內部主要又分為「煉製工場」與「石化工場」兩大部分,煉製工場負責煉製原油,生產汽油、柴油、液化石油氣等產品;石化工場則以生產乙烯、丙烯、苯等石化原料為主,負責供應給下游廠商,製造塑膠等石化產品。
[2] 原本有十一個分會,但有五個分會在公司民營化後退出。
[3] 過去工會仍由資方掌控,民76年解嚴時的大規模抗爭後,勞工才真正擁有工會主導權

[4] 中油宿舍群目前有宏南、宏毅和宏榮三個社區。宏南和宏毅社區的前身為日本海軍第六燃料廠員工宿舍,在國民政府接收後則轉為中油員工宿舍。宏南社區主要由主管級員工居住,宏毅社區則是技術員與操作員的宿舍。隨著員工與眷屬人數增加年,宏毅社區又於1970分出宏榮社區,此三社區目前分別為高雄市楠梓區的「宏南里」、「宏毅里」及「宏榮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