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30日 星期五

把岸還給海──失去自由的石梯坪

洪于婷、林慧慈


石梯漁港內停泊的漁船與膠筏。攝/陳磬揚




洄瀾


  入夜後的石梯漁港依然飄散著濃厚的魚腥味,一艘艘漁船載著各自的漁獲歸來,吆喝聲此起彼落,比白日的時候更為熱鬧。意識報到港口部落時正值中元普渡期間,港口旁的萬應公廟架起燈火通明的野台,二十幾桌流水席坐滿滿,食材都是今天剛從海中帶回來的、最新鮮的魚肉和蝦蟹。參與者大多是石梯港的漁民,同桌的大哥指給我們看,這個是鏢旗魚的高手、那個是開賞鯨船的船長‧‧‧‧‧‧,他又指了最靠近廟門口的那一桌,說:「那桌都是港口部落的人。」
  他們就這樣安然地坐著,和大夥一樣吃肉喝酒放聲聊天,在這裏,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彼此融合,恰如廟前香爐上繚繞的煙霧般柔和而渾元,不感一絲違和。


港口.噤聲


  在石梯港工作的人大致有漢人、原住民族和中國籍與東南亞籍勞工。東南亞籍勞工是近十年從事漁業的年輕人口減少後才引入的,他們只做最底層的勞力工作,每天住在漁船上,鮮少在石梯坪地區陸上活動,即使偶爾上陸了也都是和自己同鄉的漁工聚在一起。另一方面原住民族的人口佔得比例並不少,除了鄰近的港口部落外,也有部分是從其他部落來到石梯港工作。此外,當地海產店老闆指出可能有將近三分之一的漁船是漢人從年邁的族人手中購買下來,可見此地漁業發展與部落的關係之深。但奇怪的是,石梯漁港仍舊為漢人文化主導,所有捕魚的儀式、祭祀都是以漢人信仰為主,和相隔不到五公里的港口部落在文化上完全是兩個世界,石梯港就如大多數西部的漁港一樣,原住民在裡頭完全噤聲。


祭典.依託


  在漁港裡沉默的港口部落族人,對海洋卻有著與漢人不一樣的想像。 緊靠著海岸山脈、秀姑巒溪和太平洋,港口部落被群山圍繞,面朝大海,部落裡的任何一條巷弄、任何一間房子,幾乎都可以聆聽浪聲、凝視蔚藍。部落和海洋的關係十分密切,大海是族人生活的一部分,提供漁獲為食物來源。類似於漢人的漁村又不盡相同,海洋對港口部落而言,並不僅僅是經濟生活上的支柱,和部落儀式、慶典也有著不可分割的關聯。

  這樣與文化連結的形象加強了情感投射,對大海這個場域除了依賴性,還有說不清、道不明,從血液和骨子裡生而俱來的親切感:海岸線是他們世世代代生活的地方,海洋則是他們亙古的鄰人。升火工作室的主人Sumi說:「很多從港口部落出去的孩子,回到家第一件事情就是來到海邊,彷彿看到海,才有回家的感覺,族人大大小小的事情都跟大海連結在一起,當一個階段結束後,許多人會在海邊舉行Pakelang [註1],海浪一波波拍打著,潮起、消退,過去的事情就這樣被大海帶走,準備好迎接新的開始。」

  除了Pakelang,港口部落對海洋最重要的祭典便是五、六月舉辦的海祭 [註2]。在港口部落的傳說裡,阿美族原先居住他處,因為觸犯了造物神,受到懲罰被洪水毀滅,只有一對兄妹在海神的保護下安全漂流到臺灣定居,他們倆個後來成為阿美族的祖先,為了感念海神的眷顧,便在每一年登陸的日子裡向海神祭祀,而今海祭的用意多在祈求漁獲豐富,請海神保佑捕魚人平安。

      在海邊的項鍊工作室,我們巧遇了藝術家Iyo Kacaw,他坐在手工編織的毯子上,盯著幾步之遙的大海,接受我們的訪問。他提到無論是Pakelang還是海祭都是族人與海互動的重要經驗,大海對他們的意義是和儀式背後的涵義層層相疊的。「碰到海水,好的壞的就不要再想了。」Iyo Kacaw最後笑笑地這麼說。  


石梯坪.限制


  位於部落和漁港之間的石梯坪遊憩區以前也是港口部落的生活圈,然而在漢人文化進入東海岸後,沒有登記的土地皆收歸「國有」。作為族人舉行海祭和Pakelang的地點,石梯坪在政府的規劃下卻成為觀光休閒區,對觀光客開放,而族人們舉行儀式祭典的場域就這樣成了人聲喧嘩的旅遊景點,海祭舉行的地點也因此被限縮──原先海祭的地點是不固定的,現今政府卻特地建立了一座過去文化中根本不曾存在的、固定地點的海祭場。儘管如此,港口部落的族人依然會在石梯坪舉行海祭,東管處雖曾表達族人不要自行在該地舉辦儀式的意願,但有鑑於2011年的「封冰箱」抗爭[註3],卻也不敢真正明文禁止。然而2014年十月,東管處卻開始在石梯坪遊憩區入口處收費,收費亭成了明確區隔石梯坪與外界的界碑,部落族人覺得進出的自由備受限制,即使抗議,仍無法撤除東管處的決議。


  Sumi載著我們一行人離開石梯坪時,收費員看了一眼確認是族人後便直接放行。身為部落的族人,Sumi不需要繳入園費,然而這道截斷部落與文化的入園柵欄卻也不會為他們主動開啟。


  港口部落的海岸線生活圈已經在時間的推移中不斷被蠶食鯨吞,如今要進出曾經的家園甚至需要向外人證明自己的身分。雖然部落的領域不停地縮減,能與大海接觸的地方越來越少,然而海洋對港口部落來說是那麼不可或缺,是文化,也是身分認同的一部分。海仍然是那片海,海岸線的景觀卻和從前大不相同,港口部落也不再是以前那個世外桃源般的地方,但對大海的感情,對大海的依賴,在族人的心中,卻從來不曾變過。

--------------------------------------------------------
註解
[1] Pakelang 巴格浪(pakelang)是阿美族獨特的禮俗之一。阿美族的禮俗中,每逢婚喪慶典之後所舉行的漁撈活動,表示祭典結束之意。 引自台灣原住民歷史語言文化大辭典:http://ppt.cc/aBa2j [2]「阿美族海祭(milaedis)是為祭拜海神之相關祭典,是為感謝神救人類祖先登陸本島之恩,通常都在五、六月份來聚辦。其「海祭」又可稱之為「捕魚祭」,是為僅次於豐年祭之年度慶典。」引用自《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聯合目錄》http://goo.gl/REa7HC 
[3] 公視新聞議題中心 《港口部落「封冰箱」 籲政府歸還土地!》2011/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