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書宇
生科系館風災事件
今年八月侵襲台灣的蘇迪勒颱風不僅造成人員傷亡的災情,也留下「歪腰郵筒」、「災難電影街景」等趣味景象,而台大校園中位於舟山路上的生命科學館,受風災影響,導致電力設施運作停擺,進一步造成實驗損失、師生權益受損,行政管理缺失等問題同時浮上檯面;在生科館風災事件背後,實驗室的文化風氣、學生自治力量的凝聚、跨單位合作等複雜處境,或許是其他系所、單位難以想像卻同樣可能面臨的處境。
全台受颱風影響最強烈的8月8號至10號間,生科館電力設備浸水,嘗試復電時造成電線走火,而導致大停電事件。由於時值週末,只能仰賴留館的少數研究生通報駐警隊,以臉書、電話告知同學災情。颱風過後,系所單位也因停電影響,無法以電子郵件聯繫。系所單位之間資訊混亂的結果,導致沒有統一的資訊來源向研究生師生們宣布因應措施。研究生面臨低溫冰箱、生物維生設備停擺,損失藥材、活體樣本的難關。各實驗室之間,有些知道一樓有緊急電源,有人知道訂購乾冰代替冰箱的聯絡管道,也有未收到通知的情況;生科研究高度使用電力,從維護小老鼠等活體樣本,至低溫保存藥品都需要用電設備。因為生科館大停電到低度供電,已過七日。其中,研究師生只能自力救濟、勉力搶救;然而資訊不流通引發的一連串問題,樣本無法維持實驗條件,必須重新購買、費時培育,使得研究進程嚴重落後。
以往颱風來臨前,研究生會收到助教提醒大家關門窗、注意排水孔等簡易宣導的電子郵件。而這次蘇迪勒颱風的規模高出以往,在建築體本身的缺陷下,現有的防護措施不足以阻擋災難發生。雖有不斷電系統,卻因管線浸水導致短路與爆炸而故障,無法傳電到實驗室內;另外,安全門因防範竊賊、墜樓意外等考量上鎖,卻因此拖延淹水、火災的搶救時間;生命科學管管理委員會(後文簡稱管委會)面臨資金、人力的缺乏,單位只能決策卻無力執行等問題。一次蘇迪勒,迫使生科館正視既有缺失:防颱前災難應變SOP的建立與實踐、安全門逃生或防賊的取捨,皆是生科館需要面對的難題。
學生力量的凝聚
生命科學學科中,各領域異質性高,在這樣的風氣之下,生科館以實驗室為單位運作,實驗室之間平時並無交集,又生科院除大學部、生科所的學生自治組織規模較完整以外,其他單位並無自治或管理組織。此外,生科館內單位組成複雜,並非全生科院學系皆駐在館內,另有非生科院的學程、科技共同空間也駐在生科館。種種因素,使得生科館各單位之間長期缺乏溝通的平台。
然而蘇迪勒造成的大停電事件,在復電會議協商的過程中,每層樓的「樓管」彼此討論用電額度,共同關心資源分配、用電安全的事務,以及蘇迪勒颱風後的杜鵑颱風來臨時,學生守望相助的力量。在學生之間協商的過程中,研究生們意識到團結、建立共識的重要性,於是關心公共事務的成員陸續凝聚意見,與管委會主委商談,在研究生面對面的「取暖大會」[1]後,災後損失調查工作小組隨之成立。調查小組以問卷統計硬體損失、時間成本,而八十份問卷的結果,顯示七成研究生因為實驗受損,實驗進度平均落後一個月以上;半數受訪者面臨延畢問題。因此,調查小組提出三大訴求:一、因風災延畢的同學應獲得學雜費減免;二、校方公開調查報告,讓學生參與檢討及防災措施制定;三、台大生科館研究生要擁有自己的學生組織。
生科小組未來方向
時至10月13日,調查小組參與生科館管委會說明會,以共同檢討風災淹水主因、宣布復電方案、電梯和安全門管理新制、會議納入學生代表、院方補助學雜費專案等。且管委會肯定學生自製生科館事件「懶人包」的效果,呼籲師生建立「樓管」制度,並鼓勵學生自治組織成立。
災後調查工作小組目前已轉型成「臺大生科院院學生會籌備小組」,以推動生科院院學生會為長期目標。籌備小組成立「好康逗相報」粉絲專頁、常務性監督生科館行政、聯絡其他生科院單位、關注系館空間活化與大學部學生會合作等未來規劃。將危機轉化成轉機,生科院學生意識到自治的重要性並積極展開行動,將分散在實驗室的力量,凝聚成對公共事務的熱情。所謂一加一大於二的成果,值得尚未成立學生自治組織的單位借鏡。
----------------------------------
註解:
[1] 生科館研究生與管委會會議後的討論會議,命名為取暖大會,為災後損失調查小組的前身。
生科系館大門口的破碎玻璃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