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羅盤針 洪姿宇
看見跨性別
2016二月上映的電影《丹麥女孩》再次將跨性別議題呈現在公眾眼前,「被看見」對跨性別者而言相當微妙,這與「跨性別」一詞指涉對象的歧異性有關:並非所有跨性別者都是想進行變性手術圓夢的「丹麥女孩」,有人服藥、有人鑽研妝髮造型或服裝;有的人將「跨」視為過程,跨過去之後安於待在自己渴望的分類下,不願被辨別出「跨」的痕跡,也有人就「跨」在社會二分的性別之間,明擺著「跨」的姿態現身作為鬆動框架的武器。
站在爭取權益的角度,呼籲「看見」未必是要搜尋出誰的跨性別身分,而有期許社會將其納入人群主體、顛覆舊思維的意義。制度與社會往往尚未意識到跨性別的存在,在臺大,大一必修體適能已經從男女分班改為合班,專項體育也新增合班課程,促進性別間的交流之餘,也留給跨性別一些選課空間。然而不少接受本報採訪、在臺大執教多年的體育老師都認為自己沒遇過跨性別學生,有幾種可能的原因:如前述跨性別者自己並不想被標識、跨性別者上課時偽裝成順性別者 [註一] 、老師不具備相關認知等。
合班體育課中仍可察覺重重的性別檢查,有老師認為男女體能本就不同,依身體建立兩套標準及區隔是合理的,然而體育課不只關乎身體,也是社會的場合,穿著、分組都會影響跨性別同學的人際關係及自我認同。大學體育課對友善跨性別並非沒有先例,本報為此跨海訪問近來在此議題頗有進展的學生組織「性/別關注組」。
港中大開放跨性別學生修習體育特別班
去年(2015),香港中文大學性/別關注組和中大體育部達成共識,自2015/2016學年起開放跨性別同學選擇不分男、女的「體育特別班」,同學就醫取得性別不安(GD)、性別認同障礙(GID)等證明後方可修習。
性/別關注組在調查校園政策時發現,必修體育的性別二元分班制度對跨性別同學造成很大的困擾(該校體育課皆按原生性別男女分班),於是著手和校方研擬改革。「體育特別班」原是中大障礙者體育專班之名,因此不會立刻暴露同學的身份。
不過,性/別關注組也強調,設置特別班是在執行上較為簡單的選擇,只在原有的體育班新增一個項目,沒有打破校園性別二分的制度。無性別分班的體育課在大環境中已是趨勢,但考慮到港中大條件還未成熟,跨性別體育特別班是過渡政策,期待未來的追蹤瞭解可以為更進一步邁向性別友善做準備。
運動、醫學與體育課:重探性別
除了體育課,隨著越來越多運動員公開自己的跨性別認同,國際運動競賽也愈加注意相關的人權議題。據英媒The Guardian報導 [註二] ,今年(2016)年初,國際奧委會宣布變性運動員無須再經過手術才能報名賽事、也將規定的施藥期縮短為一年,男跨女確認體內睪丸素低於特定濃度可參賽,女跨男則沒有限制。美國網媒Think Progress [註三] 則補充,十年前奧運首度給予變性運動員參賽資格,但須動手術改造生理並接受兩年的賀爾蒙療程。
奧委會醫療委員會輔以醫學報告的建議對奧運改革有關鍵影響,而港中大的作法也是配合既有醫療體系來判定資格,顯示醫學與運動在性別層面緊密關聯。醫學一方面支持生物上男女身體有別,又承認性別的多種可能,尤其關於運動,比起生殖器,激素及社會性別形塑的生命經歷才是影響體能與成績的主因;不過,仰賴醫療資源也有風險。生產相關知識來增進對性別的瞭解之餘,不以競賽為主軸的體育課還有條出路,即放下性別化學生的思維,如體育老師游添燈所言:「體育課是『我做出來』,只要做出來就可以評量了,學生可以做出來達到要求就夠了,所以我把每個人當中性來看的。」
--------------------
附註
(一) 相對於跨性別者,通常指那些對自己的原生性別及其他性別角色感到一致、滿意之人。
(二) 引自《臺灣醒報》https://goo.gl/8H99ce 原文:http://goo.gl/jMauCE
(三) 原文:http://goo.gl/6AB0k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