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7月4日 星期六

【疫情專題】疫情下的心靈紀實

 
曹雅婷、黃脩閔 

COVID-19影響的不只是身體上預防與治療的轉變,也包含面對該生理與生活型態的改變下,所引發的心靈上的面向,因此,本篇將以生活改變下的影響、隔離者的心聲及公布個資造成的疑慮,去描述疫情下的心靈紀實。


學生生活的改變

自課程改成線上遠距後,學生間減少見面的次數,不少同學認為失去了過往的交友圈,減少了許多認識新朋友或同學的機會,也因為沒有共同要完成的社團活動或其他目標,交流次數驟減。也有不少同學認為,這是疫情底下交友方式的轉換,需要自己安排生活、與朋友相約,線上課程更為彈性的背後,適應的能力或資本更顯重要。也有許多同學提到,因為疫情影響,開始對自己的身體狀況很憂心,原本有的過敏症狀也開始懷疑是否是武漢肺炎,有些同學也因為自身原本體溫就偏高,在量體溫時都會十分緊張,只是普通感冒而流鼻水或咳嗽時,也會擔心他人眼光。


隔離者的心聲

因應每一波的確診案例,除了中央指揮中心定義的居家檢疫、居家隔離與自主健康管理外,台大會有自己彈性的規定,像是因應中研院案例、艦隊案例後也有相關彈性作為,包含為了不造成可能傳染的風險所進行的「禁止到校」、「自主量測健康指標」的政策。

收到學校信件不得到校、必須自主健康管理的同學,即使認為自己並無風險,為了擔心其他同學的眼光與被貼上防疫漏洞的標籤,也僅能乖乖按照學校的政策配合。因受到中研院案例影響而不得到校的同學就表示「明明只是到中研院門口附近,這種被學校定義的防疫風險,覺得很不舒服。」、「明明一收到消息就遵守,卻還是被同學質疑為何上周仍一起吃飯」,這些情緒的消化都只能自己去面對。即使真的選擇不到校,能不能住宿、室友的觀感,仍是一大問題,學校亦未在第一時間針對宿舍生的政策做出詳細解釋,僅表明不得到校上課,若選擇回家,許多人要花上高昂交通費來回,與家人的溝通也是關鍵,家人無心的玩笑、家庭是否能做到確實的隔離,都會是考量的重點。世界亂了套,在擔心自己安危的同時,除了憂心每個口罩下的病毒,還包含他人的眼光,甚至在要回家前還要問一句「我可以回家嗎?」深怕造成別人麻煩,卻又著實知道務必得謹慎,當沒有人能責怪卻也覺得不公時,只能撐過那一段段只能自己面對、隔離的時光。


公布個資的疑慮

因應中研院有COVID-19確診病例,校方於3月23日寄送電郵給全校師生,表示暫停與中研院間之實體交流、參訪及接駁車行駛,並請過去兩周曾造訪院區的教職員工生在家自主健康管理。然而,台大有某系所的學生指出,所辦向全系所的學生公布曾到訪中研院的學生、到訪院區的時間,與需被隔離的時間,理由在於避免同學之間猜疑。

在系所辦公室公開學生個資後,有些當事學生並不滿意這樣的做法,並表示會再跟系所主任討論出更好的因應方法。最一開始有學生向系所辦公室反應的時候,對方回應「如果不公開,害怕師生之間猜疑,也害怕防疫的萬一」,也說「各公司、系所『內部』也都會知道誰該隔離,而且這僅是『向內公告』並非『向外』」。然公布名單的單位是否為多數,又有誰必須知道全體應隔離對象的名單?是單位的全體成員,還是只要把消息流在行政單位和高層人員就好呢?

當事人因造訪時間點敏感而被公開足跡後,這個行為被貼上標籤。系所辦公室強調其為了避免大家猜疑誰將被隔離,而一次性公開名單,然而,具備不確定性的口耳相傳,與百分百肯定的事實仍有差別。在名單公開前,眾人的言論就只是臆測,但一旦公告,就有可能變成事實上的指指點點。

學校公開「有感染機率」名單一舉,相當於用行動告訴整個單位「如果兩週內曾與名單上的人有接觸,就必須自主健康管理」,除了使當事人被當成準感染源看待之外,也讓他們覺得不被尊重。慶幸的是,主任事後也帶著十分的誠意想要解決問題,並承諾若再出現類似情形,絕不會倉促行事。

公開名單絕非上上策,校醫自己也表示,不論是疾管署或是校方防疫小組,都沒有要求或授意揭露因疫情而掌握的名單,此舉也非標準作業流程。疫情來的突然,各系所的做法不一,筆者認為,校內防疫小組有義務訂定一套流程,讓各系所在應對時可以避免採取相對草率粗暴的做法,最小化對當事人造成的傷害。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