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月24日 星期六

五個同衣女子


阿蘭(蔡菀真)(左)和夏君(林玟誼)討論信仰的問題,筱梅(李書樵)、Joy(賴盈螢)、和敏蕙(唐邦筠)在一旁不以為然。


筱梅(中)心中的秘密一說出口,讓其他人很震驚。


夏君(左)和捷洋(賴俊瑋)相談。

台大意識報
李問 陳也禎╱採訪報導
(照片感謝導演提供)


由《美國心,玫瑰情》、《六呎風雲》編劇Alan Ball於1993年所撰寫的喜劇《五個同衣女子》,這禮拜一、禮拜二由戲劇系的同學獨立呈現,在戲劇系館106實驗劇場連續做了四場演出。劇中描述一場婚禮,五個穿著大紅色禮服的伴娘相聚一室,說天道地,然後發現竟然沒有一個人對新娘有好感。隨著劇情的進展,我們在笑鬧中,看見了五個伴娘的愛情觀與生命經驗。最後進場的一個男人,則是為劇情帶來了另一種轉折。一場生命儀式,為他們帶來不同的意義。

「他們五個是很不一樣的人,卻在這個場合穿上同樣的衣服。這個衣服可以說是『性別』。」導演林孟寰(戲劇三)表示,同樣的衣服,隱含了同樣的一種社會身份。「當初我們在系上的讀劇會讀到這個劇本,發現這是一個女多男少的劇本,很特別,正好適合我們系來演。而且他裡面的女性角色非常豐富。」

時空位移、語言轉換

故事發生在其中一位伴娘,新娘妹妹筱梅(李書樵飾)的房間。他和《美國心,玫瑰情》的少年少女一樣,帶著叛逆的性格,想要早日掙脫他「噁心的」家人。筱梅的一言一行,都渴望要突破傳統的規範。當劇組把場景從美國搬來台灣時,也希望舞台設計能夠呼應這種衝突。「你會看到一個年輕的小妹妹,被困在一個老舊的環境之中。所以我們很多家具都用七零年代造型的……一方面,台灣現在很多房子都是七零年代蓋的。那是我們父母輩剛開始有錢的年代,有很多美國文化進入,但又有一種土地感。」

當然,布景只是「在地化」的一部份。隨著場景拉來台灣,翻譯劇本的工程就不只是翻譯,更包括了一些情節的改編。吸大麻變成了抽煙、前院的婚禮成了辦桌;大潤發、高雄等地點都在對話中出現。有少數地方的用詞還是會顯得非常美式(像「調情」)但整體而言,對話的節奏非常的活潑、自然,梗也都是台灣的梗。演員不斷在國語和台語之間切換,中間還會有英文單字冒出來,各種語言的髒話當然也是家常便飯。

驚爆連連的能量

而髒話,是必要的——在這齣情緒激昂的笑鬧劇中。每一個角色身上,都帶著驚人的能量。最歇斯底里的,是早婚的Joy(賴盈螢飾),這個自稱的浪漫主義者可以在一句話之中冒出七八個他媽的。李書樵的筱梅以身體力行的方式來表現他的叛逆,但也會表現出受傷害的時候。其他三個女人舉止沒有那麼誇張,可是那可不代表他們的性格不夠強烈。大姊頭夏君(林玟誼飾)渾身充滿了自信,覺得看破了男人和愛情的虛偽,很明智地隨身帶著一打保險套。新郎的同性戀姊姊敏蕙(唐邦筠飾)比較帶有批判性的眼光,卻不失幽默感。開口閉口提耶穌的傻大姊阿蘭(蔡菀真飾)喜歡強調自己菸酒不碰、是處女,在五個人之中,唯有阿蘭喜歡身上穿的紅色禮服。

儀式邊緣 我們的刻板印象

五個女人一同參與這場婚禮儀式,也一同來到了這個處於儀式邊緣的房間。林孟寰說,他的兩個姊姊在這幾年內相繼出嫁,讓他對生命禮俗有些感觸:「如果說外面隆重的婚禮是代表了一種權威,劇中筱梅的房間就有點像一座避風港」。舞台(房間)的牆上有一個窗口,五女可以從窗口觀看樓下的婚禮,形成一個聯繫的通道。他們對樓下的儀式品頭論足,話題不斷碰觸到男人女人的角色、刻板印象。

有兩個人物未曾露臉,卻反覆出現在女人的對話之中。他們分別代表了男人和女人的某種最極端的典型:新娘Tracy是眾人眼中的超完美嬌妻,他的傲氣令人厭惡;而花花公子「阿湯哥」則是和好幾個女人都有一腿,是最可怕的大惡魔。五個女人越罵阿湯哥,就越對男人產生厭惡。五女厭惡「女人該有」的形象,可是他們自己某方面也用阿湯哥當作對男人的刻板印象。

但後來憨直的張捷洋(賴俊瑋飾)出現了。而他卻也不符合他們所咒罵的「男人」,甚至與世故的夏君形成強烈對比。

這場婚禮最後以一張歡樂的拍立德收場。「生命禮俗中,人都會需要面對一些束縛、一些繁文縟節。但就是因為這樣,才能凸顯他跟日常生活不一樣,也讓我們留下更深刻的印象。」而且,或許在整個過程中,五個女人的收穫都不一樣。夏君認識了捷洋、阿蘭喝到了一點酒……他們被規定穿上相同的衣服,可是來到這裡後,其實也可以做許多不一樣的事情。有時後,意義與反思是屬於每個人自己的,儀式反而成了一個機會。而我們在猛烈的悲喜節奏中,渡過了這場盛會。


PS 特別廣告:林孟寰擔任導演的下一齣戲《十年後,請愛我》將於3/4、3/5在牯嶺街小劇場演出。本戲的演員林玟誼、賴俊瑋將再度登台演出。

2009年1月10日 星期六

學生教授齊反對 放棄雙輔系加註提案緩議

許月苓 採訪報導

期末教務會議在今天下午如期展開,引發最多學生關注的議案──「研議將在成績單上加註雙、輔系未完成」一案,經過學生代表們的質疑反彈與幾位教授的反對補充後,教務處決定緩議不做更改。

當議程進行到討論「是否將輔系未完成加註在成績單」時,教務長蔣丙煌說明此提案的原意在於調查結果發現當初成功申請通過輔系的同學,最後只有三分之一順利完成輔系。鑒於學校資源與名額有限,申請人數眾多而通過率逐年降低,為考量尊重沒能獲得申請通過學生的權益,而提出此議案。

學生會會長許菁芳率先發言表達不贊成此提議,並且提出三個疑問:1.教務處應提出「修課比例」的數據來檢視學生是否真的無心完成輔系。2.從申請、修課到取得資格,學校應當事先做好審核機制,而非扮演最後處罰的角色。3.原意雖是想區別認真學生與只是修好玩而空占名額的同學,但最後卻也可能害到其實是真正努力向學但因故沒有完成的人。

而學代會議長蔡介庭則表示沒有完成輔系的原因紛雜,像是有可能是交換生的關係在選課學分上出現一些問題,或後來因為勢必延畢對人生規畫的影響是當初沒想到的,甚至是因為家中因素無法完成等。蔡介庭並強調,在成績單上加註「未完成」是相當程度帶有貶意的,而成績單是一輩子的在像申請國外大學時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現場也有教授發言表示反對。數學系張主任認為根本出在於選課自由度的不高以及資源有限的問題;而地理系周素卿教授則表示:台灣大學教育建立輔系或雙輔系制度的原因是希望鼓勵學生自己做選擇,但卻沒有考慮到現在學生是否真正具有這樣子的能力,除此之外,周素卿教授也強調,有很多沒有完成輔系或雙主修的學生其實並不是不認真的壞學生,而是因為後來一些現實因素的影響,以處罰的方式來處理這樣子的問題其實並不恰當,建議是否能從技術面來解決像名額不足這樣的問題。

對此教務長蔣丙煌表示,因為無法預知學生會在什麼時候放棄輔系或雙主修資格,要在制度層面上處理這件事是不可能的。面對一面倒的反對聲浪,教務長重申此提議的出現,完全沒有刁難學生的心態參雜,而僅僅是考慮到沒取得資格學生的心聲。他表示:相反的,此提議若通過將會造成行政工作的負擔,教務處大部分的職員反而都希望不要通過,他的立場實在是腹背受敵。由於與會者的反彈,處理輔修辦法時決定將此提案緩議,因而雙主修的部分一併以相同方式略過處理。

會議中也有討論到關於選課自由度、資源不足,甚至是外系擠壓本系學生名額等的問題,在在顯示出此提議雖然以緩議解決,但在學分與選課制度等層出不窮的議題上,值得有切身衝擊的台大學生們思考並給與關心。

20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