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6月1日 星期一

正視校園中的衝突

◎意識報社

最近的校園依然很不平靜。海島新聞被禁播、男十三舍覆蓋傅鐘、百大維新舉辦繞境與公佈學生黑皮書、23層人文大樓引起爭議、農藝系學生連署抗議被迫分家。一個又一個的事件,衝擊著這座校園的寧靜。「為什麼要引起爭議?」很多人內心如此疑惑著。

在海島新聞5/14發表的《我們就是要引起爭議。》一文中,明白的寫到:

當未來充滿無限可能的大學生步入校園,不應止於受教和被塑造,也應該試圖發揮影響力,衝擊抗拒變遷的校園。也因此,我們主張,大學教育的終極效益就是引起爭議,在理性尊重、兼容並包的前提下,引發課室內的爭議、出版品和研討會的爭議、虛擬社群的爭議、社區和社會的爭議,以思辨和論辯促成文明的進步。


當這座校園過於寧靜,才反而是令人擔憂的時刻。因為這種寧靜並非來自沒有任何反對意見,而是所有的聲音都被行政人員「大事化小,小事化無」河蟹掉。唯有讓問題赤裸的浮上檯面,才有讓各種不同的聲音有出現與對話的可能。

這一兩個月來的各種事件,正凸顯出這座校園中各種價值的衝突:住宿權與學術發展、文院空間與景觀意象、形式主義與學生權益…。這樣的說法其實過於二分,因為雙方都並非站在如此對立的兩極,沒有交會的可能。也因此在讓彼此的價值得以在理性、包容的前提下,得以有討論與協商的可能。

在5/5的校務發展說明會、5/11男十三舍的說明會上,校方跨出了溝通的第一步。多位一級主管一字排開,甚至包含校長或副校長,面對面的與學生對談。這些一級主管並非到場致詞後就離開,而是紮紮實實的與學生對談一、兩個小時。在這樣的場合中,資訊得以被公開化。而不再落於過去的密室協商,外流的訊息一概不承認。

但資訊公開後,我們還期待校方能夠對政策有實際的調整。否則有對談之後,雙方仍堅持己見而不願做任何的改變,那麼只是各自表述而沒有達到共識的可能。放宏觀一點來看,當今台灣充滿著互貼標籤的緊張衝突,使得赤裸的權力暴力成為唯一的依歸。如果我們想要擺脫困境,讓民主在台灣、在校園中扎根,那麼公聽會不該只是一種表演,還是一種對話與改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