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9月7日 星期五

關於新生書院之我有話要說


姓名:李宗原
系級:會計系B97
參與經驗:OC1小隊員
     OC2機動人員
     OC3隊輔
意見:


  隊輔們可以協助較不善交際的小隊員透過分組互動,慢慢和其他同學熟悉。尤其對非北部的新生來說幫助較大,可以逐漸習慣台北生活步調或講話模式。

  新生書院對我的影響,是在大一升大二當機動人員時,雖然當時僅負責一些勞務性工作,但從很多擔任負責人的大三大四學長姐身上學到做事的嚴謹態度,了解一個大型活動大致如何規劃,像是便當一次都三四千個,要協調廠商規劃數量和在不同地點發放。


姓名:孫于蘋
系級:土木系B98
參與經驗:OC2小隊員
     OC4生活組工人
     OC5資訊組組長
意見:


  去年參加書院的初衷是因為想要累積活動的經驗和認識不同系所的同學,這次則是難以忘卻去年的熱情而選擇再次參與,雖然很辛苦但能與一大群夥伴共同奮鬥是很值得!資訊組的工作總的來說是負責活動整體包裝,囊括LOGO設計及各式各樣的輸出品,如營服、新生提袋、宣傳板等。

  今年活動流程規劃吃掉了暑假太多時間,工作人員們卻更有熱誠,而這樣共寢共學的安排也讓學員們的感情變得更好。組長群大部分都曾經當過工人或隊輔等職務,我覺得這樣可以傳承帶領新生的心得。總之要負責讓大一新生認識台大,在這份責任重大的工作中獲得不少成就感。


姓名:張容慈
系級:政治系B98
參與經驗:OC3小隊員
     OC5隊輔
意見:

  當年學長姊對我們的照顧和熱情在我心中埋下種子,讓我立志當隊輔,將自己的經驗分享給大一新生。這次書院很特別的地方是加了住宿組,對於台北人或無法住宿舍的人來說是很特別的體驗,同時,也讓小隊員之間的感情明顯加溫。五天四夜的活動對隊輔來說有些累人,加總起來,五天內睡不到十五個小時,但我覺得辛苦很值得,看見新生在成果發表上淋漓盡致、令人驚艷的表演,和對大學生活的嚮往,也重新點燃我心中的熱情,期許自己在未來的大學生活中好好努力。


姓名:簡維廷
系級:社會系B99
參與經驗:OC3小隊員
     OC5生活組工作人員
意見:

  今年多了在新體舉辦的新生之夜,感覺更像是一場秀,更容易跟身旁的人培養感情,大家不會愛來就來、愛走就走。這次小組呈現分成靜態和動態展,靜態展會利用資源回收再生創作,像是有的小隊製作台大校園地圖,還蠻厲害的。

  我覺得自己大一入學的時候受到刻版印象影響,像是有些學長說新生書院很無聊浪費時間,心裡先有個負面印象在,參加時難免會放大一些比較無聊的地方,所以當時不是很認真參與,收獲不多,沒什麼把握機會去跟新的人接觸。現在OC5算是對自己成長蠻大的一個改變,與各種年級系所的人共事,像文書處理之前完全不會用,就跟組員學習,裡面很多人都很厲害,學習到一些之前看不到的地方。


姓名:李心文
系級:生傳系B99
參與經驗:OC3小隊員
     OC4隊輔
     OC5秘書組
意見:

  兩次皆參與籌辦主要是因為參加這次書院的人有很多去年一起共事,我很喜歡與他們合作的感覺。去年小隊員給我的許多回饋,也讓我覺得能夠讓他們在一進台大就感受到學長姐的熱情是一件很棒的事情。加入秘書組對我來說也是一種嘗試與挑戰。今年一梯五天四夜,團隊本來就一直認為書院如果能夠做到共寢共學是一個很不錯的方式。再加上新增了小隊之夜─是第一個在台大新體辦的之夜,真的能讓小隊員彼此間感情變得很好。之前團隊裡面有個人說過:OC5會是傳奇,成功是傳奇,失敗也是傳奇。或許仍然還是有人會對於書院有所質疑,但只要我們能夠讓來的小隊員有120%的收穫就夠了,我想我們真的做到了。


姓名:李昕緻
系級:法律系B99
參與經驗:OC3小隊員

意見:

  新生書院是一個不錯的活動,在新生剛入學時給予支持和指引,讓我在剛開學時能了解學校的概況,也能認識班上同學,走在校園裡多了一份安心感。印象最深刻的課程是校園導覽,聽見許多有趣的軼聞,奠基我們對台大學校建築物的印象,此外還有講師分享如何學習英文的撇步,實用而有趣。但同時也有些課程過於冗長,希望可以改變介紹的形式,縮短在20分鐘之內,提一下這個服務的目的、對象、管道即可,並在中間穿插有趣的影片、行動劇,會更吸引人。


姓名:陳巧瑜
系級:戲劇系B01
參與經驗:OC5小隊員
     
意見:

  大家從一開始就蠻和樂的,到後來就整個玩瘋了。我覺得真的是碰到很棒的隊輔──薛文杰學長和李芷涵學姐,他們是把氣氛帶嗨的關鍵人物。可以多一點活動,像是RPG之類的遊戲。坐在下面一直聽,會有點失去耐心,想好好玩一玩。

  在飲食方面我覺得還可以再加強,吃餐盒的次數有點多。有一餐晚上是吃Buffet,大家抱持高度期待,但很多人吃不飽,量不太夠。而且鹹點應該再多一點。另外,就是報到時間有點冗長,花了一整個早上,早到的人在宿舍等得有點久。可能是顧及外縣市的同學,或許可以考慮分批報到。

新生書院的二三事


◎社會二 方品智


  從高中到大學,學校在各面向上都有天南地北的差異。舉例來說,高中是每天七八堂課,沒得選擇;大學則要自己排課跑班,每堂課都有不同的同學。大學的新生教育,因此顯得格外重要。在臺大,承擔此責的便是新生書院,然而為何不是新生訓練,而叫「書院」?


禮堂v.s.營隊

  大家熟知的「新生訓練」與「新生書院」非常不同。學校以往的做法是大禮堂式的新生訓練,在一個坐著幾百幾千人的禮堂介紹學校。然而,在大學裡生活所必須知道的東西,在大禮堂內顯然講不清楚,像是選課排課的方法、宿舍生活的規矩。這些經驗除了需要比較活潑的形式來表達,也得由親身經歷過的學長姐傳承。

  為了讓新生在入學前充分瞭解這全新的校園生活,校方這幾年與美國大學交流接觸後,參考他們的「新生定向」(New Student Orientation),於是誕生了「新生書院」。新生書院是個活動時間較長、形式較活潑、並且由學生共同參與的營隊,除了介紹臺大的校園環境、制度與文化,也一併把複雜的入學手續整合進營隊裡,省去大家在各處室間四處奔波的辛勞。


改變中的新生書院

  事實上,現行的書院制度與英美大學仍有不少差異。英美的NSO活動是結合包含上課、住宿的學院制度,有些學校甚至將NSO放到大一一整[1] 年來做。臺大限於自身的行政組織,無法像英美大學將各個處室的工作整合到一個活動之下。因此相較於國外的NSO,我們的新生書院所能照顧到的面向就少了許多。

  在活動上,新生書院雖然帶入了比較多元的形式,但傳統的大禮堂演講還是無可避免,枯燥、冗長、官腔,這是幾個經常受人詬病處之一。但在今年,新生書院有幾項重大改變:住宿與夜間課程,也加入了像是「那一夜我們談情說愛」或新生之夜等活潑的課程與活動。受訪的隊輔表示不少工作人員都認為今年的書院比起往年更活潑、更富趣味。

  此外,除了新生書院,各系與地方友會也有自己舉辦的迎新活動。這些活動有什麼差異?校方對於新生書院的定位,從課程內容可以看出來,基本上比較偏向功能性,也就是讓大家學會選課、認得每棟大樓的名字等。而各系與地方友會的迎新活動比較偏向情感連結。當然,書院也是個認識朋友的地方,在今年的活動上,可以看出情感連結更被重視了。


結語

  從新生書院開辦以來,校方在新生教育上改進不少,而今年的新生書院又向前跨出一大步,將住宿帶入書院中,活動也變得更為活潑。不過,接下來的新生書院還是有它得要面對的問題:在短短的幾天內,我們要帶給新生什麼樣的臺大印象?在校方的行政組織下,書院要怎麼定位與改變自己的角色?這些問題,對於年輕的新生書院十分艱難卻至關重要。我們期待一個能與臺大的校園、文化、制度緊密結合的新生書院。

學生勞動者的戰歌號角──回顧台大工會的創立與挑戰


社會四 曾稚驊
 


  或許在學校中,學生仍然被視為是一個學習的角色,但不可否認的,學生也在校園中扮演著重要的勞動者身分。各系所的研究助理,帶領討論課、改考卷、協助教學的兼職教學助理,與各種系所的行政雜項、工讀生等,台大在教學、研究中的基礎工作總是不乏學生的身影,但是學生與校方的雇傭關係卻常被想像為「師生關係」、「校方給學生的幫助」,在薪資與工時不成比例的惡性勞動條件下,使學生的勞動權益受到損害。
 


台大研究生勞動現況


  目前台大研究生的校內勞動收入,可以略分為計畫助理、TA(兼職課程教學助理)、研究生助學金三種。計畫助理,指各系承攬的研究計畫所雇用的研究助理,這些計畫包括產學合作、國科會計畫等。雖然這些計畫屬於各系所之下,但通常計畫助理則是受到教授個人或研究室的指揮監督。


  第二種是TA,為獲得校方補助課程所雇用的兼職教學助理,依其中依補助來源而有兩種區分:一是共同教育中心的「個別型通識教育改進計畫」,以校方的五年五百億經費支持;二是教務處教學發展中心的「提升專業課程教育品質計畫」,金錢來源包括研究生助學金、各系所自籌款等。


  第三種則是研究生助學金,目的是為了補助研究生生活開銷,因此校方從學雜費中依法提撥一定比例的金錢。在程序上,各系所會先提報碩博士班的學生人數,然後生輔組依照人數,套用計算公式後核定上限給各系所,最後由各系所自行分配,分配方式依各系所規定而有所不同,有些是記點制、有些則是平均分配等。雖然助學金並不具有薪資的契約簽訂與保障,領取者也不需報稅,但是通常系所會要求研究生負擔教學或研究工作為交換。(註一)



「研究生,要工會!」


  從98-2學期開始,台大出現了數件影響研究生勞動權益的變革。首先是98-2校方對於教學助理的薪水調整,起因於該學期校方號稱新一期五年五百億將會減少,因此決定從99學年開始在不減少名額和工作量的前提下降薪。在研究生協會和同學的努力之下,最後改為以日計薪,可是實質上仍然是減薪。而另外,原本號稱會減少的五年五百億補助不減反增,可是校方卻以「前進五十大」的名義拒絕恢復教學助理薪資。


  事情還沒有結束。在99-1學期初,校方計畫調降助學金總額的三分之一,甚至動用各種手段影響學生與校方的協商;而在99-2學期,校方又表示將調降助學金計算公式中的基數至590元,總共減少約百分之十,並且將逐年降低。在助學金計算公式中,人數乘上該基數後會決定系所分配的助學金總額,現行狀況下研究生人數增加幅度大於助學金成長幅度,使得每個名額所獲得的助學金不斷的下修,更遑論在助學金發放實務上常見的拖欠等等。


  這些不合理的決議和情形促成了工會的誕生。工會從98-2學期開始籌組,協助研究生協會完成了《台大研究生勞動與收支調查結果報告》,並在2011年八月九日召開了第一次的籌備會議,決議以企業工會的形式進行申請。台大工會的籌組與台大研究生協會關係密切,但也因如此,在今年一月七日的成立大會時,校方認為研究生協會與台大工會成立無關,因此不認可活動,使場地借用也失效,連帶使得成立大會在前一天接近凌晨時才緊急更改地點。



政府不願認定的灰色地帶


  台大工會要正式獲准成立的挑戰還沒結束。在今年一月七日的成立大會後,工會於一月十九日向台北市勞工局送件申請,但在過程中勞工局不僅利用函釋拖延,且即便台大工會向勞工局及勞委會提供了研究助理的約聘雇申請書、教學助理的薪資查詢紀錄、與台大和國科會的相關法規,但勞工局仍然認為:「除了專任助理、工讀生具有雇傭關係外,兼任助理、研究計畫臨時工、教學助理,依其所附證明文件,尚難認定其與該校間存有雇傭關係。」最後於五月十六日的公文中正式否決。


  針對這個回覆,台大工會在五月三十一日,於勞委會前發起「學術黑手工,團結來奮鬥」的抗議行動,除了遞交訴願書之外,五十多位參加者用木炭在臉頰擦上黝黑的印記,並將雙手沾滿墨汁塗抹在官員的臉孔圖像上,表達學生勞工對於勞動權益不受保障的不滿。但即便發動抗爭,當天代為接收訴願書的勞委會勞資關係處副處長王厚德,仍然沒有對於學生勞工的認定有更明確的回答。


  隨後,於六月五日,台大工會由鄭麗君立委陪同下,於立法院召開記者會,要求勞委會針對台大工會被台北市勞工局否決一事,以及對於台大工會「准許工會成立登記」,及「承認兼任助理、研究計畫臨時工、教學助理的勞工身分」等兩點訴求做出回應。但會後,勞委會主委王如玄只說「不願對訴願個案表示意見」。


  從勞工局向勞委會請求函釋說明、勞委會卻也不願正面回應,最後勞工局只以片面的形式認定消極地表示「難以確認雇傭關係」,更不願實際來到校園調查勞動狀況做出實質認定,在在表明了學生勞工仍然處在政府不願認定的灰色地帶。除了對於勞工的想像太過狹隘之外,一旦認定勞資關係後帶來的勞保、勞基法適用等問題,更將帶給勞委會、台大與國科會不少麻煩,但工會法基於保障勞工,對於認定本就應從寬處理,政府不應迴避其行政責任,而限縮了勞動者的權益。



學生與勞工的想像


  回到校園內,對於學生和勞工的想像也造成了工會與校方溝通上的困難。在今年六月十六日的第二次校務會議中,台大研究生協會提案建立校園勞動準則,雖然相較於過去,已有更多師長肯認申訴管道與基本準則的重要性;但是與會的一些師長仍認為「學生勞工」的想像將破壞「師生倫理」,因此堅決反對將這種「倫理」化為勞雇關係;但事實上,學生與校方之間勞務和報酬的對價關係是明確的事實,且訂出明確的勞雇關係與勞動準則,在國外大學的案例中,反而是更能確保師生互動涉及勞務時能有所依據。雖然最後決議由學務處與教務處成立專案小組並納入學生代表,但以現行法規中學生代表只有十分之一的比例,且專案小組隸屬於行政會議之下,如此的結果難以讓人感到樂觀。


  另外,因各系所的不同性質和研究生本身生活型態的特色,也構成了台大工會在組織研究生上的困難。研究生的生活大多比較以個人為重,因此各研究所的所學生會運作普遍而言並不是非常有效,使得台大工會難以從學生自治團體的方向進行組織;在系所性質差異上,人文、社會科學院的研究生大多屬於系所或教授之下,但是理工學院的研究生則多是以教授和實驗室為單位,在組織上需要透過不同的方式介入,使得工作更加艱難,導致目前台大工會仍然以人文、社會科學院的研究生居多。


  在今年四月二十三日到二十七日這一周,台大工會主辦了一系列的「台大勞權周」講座,主題包括青年貧窮化、醫生、護士、社工與電資產業的勞動問題,並邀請各相關工會和系學會一同舉辦。除了與各系學會、外界的各工會等合作並增進橫向聯繫之外,更希望能透過這些活動,讓台大學生對校內勞動現況、將來的勞動環境和各產業的問題能有所認知,從而提升學生的勞動意識。


  對於工會的未來,秘書長林凱衡表示,台大工會作為一個企業工會,是將台大整體視為一個事業單位,因此依法要將研究生以外的勞動者也納入其中,包括大學部的學生勞工、非典型勞動、約聘雇人員等受雇於台大的人員,但不包含教授(註二)。但廣義而言如凱衡所說,台大工會關心所有台大受僱人員的勞動權益,雖然更多元的勞動型態也將會帶來更多的挑戰,除了透過學生自治組織不斷與校方斡旋,更有賴學生和受雇人員對於自身權益的重視和團結,勇敢的站出來,才有可能做到更有效的協商和爭取。


註一:參照台大研究生協會之《台大研究生勞動與收支調查結果報告》。
註二:工會法在2010年修法後,教師組織工會的禁令正式廢除,但第六條中規定教師只得加入職業工會及產業工會。

社區生活的校園實踐──回顧女五宿舍生治會


◎人類三 陳瀅


  於100-2學期,女五生治會會長王若帆延續100-1學期的理念,持續以推動宿舍特色化為基礎達成宿舍社區化的目標。以「門禁開放」政策的成功施行下拉開序幕,若帆希望大門口宿舍區內的各宿舍能夠因互通門禁達成資源的流通與共享性,讓宿舍整合為一體,達成宿舍社區化的目標,建立舍胞對「大門口宿舍區」的社區認同感。而其中資源來自於各宿舍所有的特色,包含由先天硬體優勢發展出來的特色,或後天舍胞共同經營的活動及認同感。

  若帆於上學期中,在大一女舍胞大會時向學妹們宣傳大門口宿舍區(女一、女二、女三及女五舍)中各宿舍的特色,預先告訴她們各宿舍的周邊環境、內部空間配置、房間大小、各有的公共設施以及各宿舍平常會舉辦的活動等消息,讓學妹們對這四棟宿舍有比較多的了解,並能為她們在未來選填宿舍志願序時有參考的方向。另外,也舉辦了帶大一女的學妹參訪宿舍的活動,讓有興趣了解的學妹們實地了解大門口女宿區各宿舍的環境。各宿舍目前特色以女三舍為例,其空間規劃相當精緻,房間空間雖然不大,但另外在化妝室及儲物箱等,則提供舍胞放置化妝用品或是洗澡用品的空間。而以女五舍為例,其最大特色則是有烹飪空間及烹飪課程,以及對於異性訪客相對友善,可以透過申請教室帶異性進來討論功課等;另外還有菜圃,可提供對於都市農耕有興趣的人一個揮灑的空間。若帆表示,透過這樣的宣傳希望能達到篩選的效果,讓學妹們在一開始就可以按照她們的期待去選擇她們要的宿舍;而這樣的構想也來自於現實條件下各宿的房間數量不一,例如女五的房間數很少,所以透過這些宣傳,使進到女五的人盡量是以女五為第一志願、對於女五的設備及活動有所認同的人。

  若帆於上一學期極力推動各宿舍彼此門禁開放的政策,也得到此區其他生治會會長的贊同,希望讓資源可以流通,各宿舍整合為一體,學生在抽籤或是做選擇的時候,概念上不僅僅是選擇獨立的住在女三舍或女五舍等,而是以大門口宿舍區作為整體社區的根基。但此社區感也有賴於宿舍特色化這個概念的基礎上,「既然我們是一個社區,就要強調各宿舍的功能,並且把各自特色發揮到極限。」若帆如此說道。從宿舍志願序的制度建立,到這幾年宿舍整修後慢慢有朝向各自特色空間的方向規劃,制度、硬體設施、舍胞的共同經營與特色營造三者相互支持,大門口宿舍區的社區化目標在現有的基礎上,需要擴及更多有心的舍胞一同參與並付諸行動。

三方共治的嘗試──社工系十周年系慶


◎社工四  孫文駿


  台大社會、社工兩系的系所發展歷史密不可分,兩系在去年共同舉辦五十週年系慶,紀念1961年社會學系創立。1973年社會系實施分組教學,分為社會學及社會工作兩組。直到1992年正式分系,社會工作組獨立為社會工作學系。今年適逢社工系成立十週年,由系辦公室、系上學生團隊以及老師們共同合作,於5月下旬舉辦一系列慶祝活動,邀請全系師生與畢業系友一同共襄盛舉。
 


活動簡介


  這次系慶主題為「十十刻刻,社工+倍努力」,活動舉辦在5/25、26兩天。首日率先登場的社會工作展望論壇,邀請從社工系畢業後,於各行各業工作的系友,如社區影像紀錄工作者、總統府諮議、保險業務,開啟學弟妹們對於社工專業以外的職涯想像。緊接著,系上專任教師的學思歷程,邀請余漢儀、古允文、沈瓊桃和傅從喜老師,與學生們分享自己如何走上教學研究的道路。


  26日上午舉辦系慶同樂會,由系上老師跳舞表演,顛覆同學對老師平日課堂上的嚴肅形象。並播放由系上同學們組成的影片團隊所拍攝的三部短片,主題分別是從學生觀點出發詮釋系史,採訪退休老師發表回顧感言;學生如何看待在社工系的學習經驗,邀請畢業後未從事社工的學長姐,拆解何謂社工;以及現在學生對於社工的認識與想像。同日下午,由研學會與社工教育協會合辦的碩博士論文發表,反應亦相當熱烈。



籌備過程


  由於社會、社工兩系早期為一系,後經分組教學,乃至十年前才獨立成兩系。系上老師們對於系史發展的詮釋與認定並不一致,部分老師認為兩系早期既為一系,系慶不可能分開;亦有部分老師認為十週年才是專屬社工系的系慶。去年經過系務會議討論通過,才確定舉辦此次系慶。


  在籌辦過程中,系辦公室承擔多數行政責任,定期開會紀錄,並與學生、教師共同協力籌辦。在學生方面,系學會、研學會和專案影片團隊,分別完成了系卡、NGO博覽會和系慶影片的工作。至於教師方面,則有陳毓文、吳慧菁和鄭麗珍老師自願投入籌辦工作。

  擔任這次系慶專案工讀生、社工系四年級的彭正龍認為,學生自治團體在與系方合作的過程中,學生是否和系辦、行政人員和老師站在平等的對話位置,是相當重要的。學生不應該僅是被動員的人力,應該要有一定的自主性、有自己想說的話,在活動中決定呈現出怎麼樣的系慶給其他人看到。


三方共治的藍圖


  由於系慶這類活動非常容易變成單純的官方儀式,而十週年系慶訴求的是年輕的形象。系辦透過傾聽學生意見,從學生角度思考活動是否具吸引力;學生在使用預算時將經費用途清楚紀錄。系辦與學生兩邊逐漸建立默契與互信,是這次系慶順利籌辦的關鍵因素。


  在學生、系辦與老師三方共治的藍圖中,由三者共同構成的三角形常是角度嚴重傾斜的,學生時常僅被視為動員或治理的對象,而非對等合作的對象。系方在資源人力的有限條件下,將活動交由學生承接,是否同時給予一定程度的自主發揮空間,會是影響成果好壞的重要因素之一。而此一理想作法的前提條件,即有賴三方之間長久累積的良好信用與合作經驗,讓傾斜的三角形邊長逐步拉近。


找尋院學生會的天空──文學院學生會回顧


中文四 王立柔  社會二 劉均



  「之前我是系學會會長,但我們都在作自己系內的事情,很少跟其他系接觸,感覺彼此蠻隔離的,我認為這很可惜。」文學院學生會會長蔡志擎說道,「工學院會自己辦電競比賽,他們院內學生都比較有院學會的意識,相較之下,我覺得文學院裡知道院學會存在的人很少。」

  文學院由中文、外文、日文、歷史、人類、哲學、戲劇、圖資八個系所組成。每個系的系學會都會舉辦活動,藉此來凝聚系上的認同,像是舉辦系上卡拉OK比賽等;但同樣是卡拉OK,當院學會也想舉辦院卡時,卻因為許多系已經有系卡的理由,而被認為沒有必要再多出一個卡拉OK比賽。副會長廖明宗就笑說:「同學最常問我的問題就是--院學生會在幹嘛?」在系學會舉辦的活動之外,還能為學生做些什麼,就成了院學會的一大課題。

  但在太極池事件中,院學會角色就被凸顯出來。太極池位於文學院旁,預定進行周邊環境改善工程,但因為學校資訊不流通,無預警的砍樹木和移除腳踏車位的舉動使得學生產生誤解,沒人搞得清楚學校意圖的情況下,在BBS上引發了熱烈討論。院學生會這時則找院長、走訪各處室詢問事情因果,並做後續追蹤在NTU板上貼文,算是補足了學校資訊不流通的缺陷。

  除了補足學校與學生間的資訊不流通,文院學生會也希望做起系與系之間的資訊流通。Liberal Issue是院學會正在編輯的一份院刊,會長說道:「各系的刊物大部分都是些文學創作,因此我們希望作些專題報導或活動的宣傳。回到最根本的,就是希望資訊的流通,院刊是個媒介和平台。」Liberal Issue也歡迎同學自由創作來稿。除了傳統的文院新生盃體育競賽之外,在五月下旬,院學會與中文、外文、日文和歷史系試辦了文院週,活動內容包括講座、電影和二手書市集,藉由合作辦活動,會長認為院學會與這四系之間的連節做起來了。

  做院學會最困難的地方是什麼?會長回答:人力。「人真的很難找,因為大家都覺得在自己系上就夠了。」會長說道,辦活動執行策畫需要團隊人力,需要人力時,院學會通常都是藉由私下網絡去找。私下網絡在現在的學生自治中扮演重要角色,雖然院學會可以參加正式的校務會議等,但當院學會需要與學校溝通時,私下網絡反而是最快速的手段,「像是太極池,去找學校就被踢來踢去,這時通常沒甚麼結果。所以就通過院長,透過他去跟學校講會比較有效率。」會長說道,太極池出現許多問題後,文學院院長臨時辦一個院內協調會供院內師生參加,整合意見後,再親自與總務長談,「如果問事情的話,都是去找學校辦事的人,但如果是決定事情的話,都是找院長去跟學校約定些事情。」

  比起「系」來說,以「院」為單位的認同更難建立起來,但文學院院學生會努力朝這方向邁進著,回顧當初的目標,會長認為大家現在比較更明瞭到院學生會的存在與職能,不過,與系學會之間的連結和默契需要不間斷地持續經營,因此院學會希望有更多學生能加入,一起關心院內、學校的公共事務。

模糊的邊界──學生會與學代會權責問題




政治四  潘俞安



  上學期,學代對學生會諸多施政提出糾正,而在NTU版上,更多次引發了學生會發表聲明的代表性問題,從激烈辯論中,我們看見了學代會和學生會之間彼此的職權仍有模糊地帶,學代會也未必能發揮機關功能,有效的監督學代會。

從校園大會看兩會權責問題
  在競選時,二十四屆學生會長鄭明哲提出「校園大會」的活動,欲藉此帶起校園內審議式民主的風氣。透過學術部、福利部所舉辦的五波的審議式民主的討論,凝聚同學的共識、,並邀請青輔會主委、學校六長共同聆聽學生們對社會和校園重要議題之看法。此競選承諾,學生會負責人內副會長黃韋鈞在二常時向學代提出簡略的施政報告,但學生會在三常至六常時皆沒有詳細報告校園大會的進度,而更令人錯愕的是,校園大會最後竟在期末考前一週舉辦,不僅選定時間極不恰當,也未如期邀到教務長、學務長和總務長參與大會。在八常時學代質問內副會長黃韋鈞僅在FB上做宣傳,明顯宣傳不力,更強烈批評出席人數灌水,扣除學生會工作人員其實僅十人參加,黃副會長有欺騙學代之嫌。涂允中學代在質詢中語重心長的表示行政官員犯錯應該虛心檢討,負起政治責任。
  從校園大會的案例副議長劉司捷坦承在現行法規下,學代會有效監督學生會是有困難的。學代會目前能夠制衡學生會的手段只有三種:審查預算、質詢、彈劾。若是今天有一個活動不需要動支學生會的經費,那麼學代則無法審查,例如校園大會是由青輔會所贊助,並無動用學生會費,因此此會期學生會並沒有向學代會報告,原本計畫要辦四場校園大會,最後因為進度落後所以只辦一場。但若在過程中,學代會可以監督活動的實行狀況,學生會的效率和效果應會比較好。
  對於此情況,劉司捷認為解決的方式有三種,第一,活動需報告:透過立法,只要用台大學生會的名義辦活動,就要向學代會報告。第二,金錢流動:修法要求學生會拉的所有預算都要進學生會的帳戶,再從學生會的帳戶動支,以利學代會審查。第三,道德規範:針對行政部門和立法部門之道德規範,不能以學生會的名義和學生會長的名義拉贊助,建立公信。

學生會發表聲明之代表性
  在100-2學期,學生會對成大零二社的潑漆事件發表聲明,引起NTU版上討論學生會代表性問題,有論者以為,在表聲明之前,學生會是否曾經招開過公聽會,徵詢同學意見,在足夠代表學生意見的情況下,才公開發表聲明
對此,議長江昱欣認為學生會直接發表聲明是合理,且有正當性的。學代會若是透過很消極的方式防禦學生會發表聲明,將會侵奪到學生會的發言權。他也質疑,如果台大學代會、學生會不具代表性,那麼誰又能夠代表台大學生,為台大學生爭取權利、對外關懷社會公共議題?「我認為在社會參與方面,台大為第一學府,應該更積極才是,個人認同學生會的聲援行動。」
  而副議長劉司捷附帶但書表示:「學生會長對外代表台大學生會,學生會長理應有發表聲明。但學生會在發表聲明前,應該匯集一些民意,退萬步則是要詢問代議機構。這次的成大潑漆發表聲明,學生會長提案在會議上審查,是一個好的現象,但我認為,學生會長應該要提供書面資料會更好,也希望可以另訂法律規範,規定學生會發表聲明的程序。」
  學生會是一個成員型性質的團體,台大在學學生皆是學生會的成員,並且經由民主選舉成立,理當足以代表台大學生對內外爭取權益、發表聲明。但是任何一個行政單位,在聲明和重大決策前應先探求民意,利用舉辦公聽會、公投或說明會等方式尋求多數民眾的意見、匯聚更多元的聲音。然在時間和精力有限、議題也具有時效性的實際約束下,若無時間徵詢民意,至少事前、事後必須由各院系學生所選出的學生代表監督、修正或撤銷,才具備更深的民意基礎。

校園代議民主實踐──回顧100-2學代會成果與缺失




政治四  潘俞安





學代會簡介

  學生代表大會為學生會之立法機構,由各院系學生選出的學生代表所組成,學代任期半年,連選得連任。學代會每學期共舉辦八次常會和不定期的特別大會,大會中,學代可行使的權力包括: 質詢學生會各部的施政報告、監督學生會各部預算執行進度、學生會章程的制定與修正、彈劾失職之學生會行政人員、糾正學生會各部不當的行政作為。同時,學代會為學生代議機構,學代會議長或特定學代有參與校務會議、教務會議、學務會議,如:社團輔導委員會之權力。因此學代們平時須匯集民意,並將各院系學生之意見反映至學生會和各校級單位,以維護學生之權益。

匯聚民意、爭取學生權益

  很多人對學代會的印象只有質詢學生會,監督學生會預算執行,但學代會其實具備匯聚民意功能,同時也是學生權益的重要推手。
社科院蘇暐勝學代說明:「學代是學生與議

題間的管道,也是學生和院系之間重要的橋樑。例如這學期社科院的學代們合作處理成績
單列印的問題,並向學生會福利部呈報,使社科院同學也能在總區列印成績單,而不需跑
回社科院。」副議長劉司捷也提及:「學代會之教務委員會在這學期舉辦了高等教育論壇,針對漲學費的議題邀請了前教育部高教司長何卓飛、學生會學術部部長、教育部官員、學權小組和學代會進行五方會談。」藉此論壇,學代會發揮了代議機構匯聚民意之功能,廣納各方意見對同一議題進行更深入的討論。

監督學生會

  今年學生會公關部提出創業周活動,目的是讓同學了解如何創業,並提供創業所需的人脈和資源。但該活動在學期初時僅由會長鄭明哲口頭報告施政藍圖,並未提出完整的企畫書和預算書供學代會審查,直至六常時,公關部才提出追加預算十萬七千元的要求。在會議上,公關部不但無法提供一個詳細的經費與活動的對應表,對於在活動報名人數達一百人時,才向學代會提出預算案的行為,也僅以內部行政疏失回應。諸多學代對學生會無法提出良好的企劃書供給大會審查難以接受,更對學生會不尊重學代會的審查預算的權力感到不滿。在八常時,學代則對公關部長所提出的特別動支予以糾正,矯正行政部門的脫序行為,更希望往後的學生會能尊重議會,不得未審即先修動支學生會費。


學代會力有未逮之處

內部難以達成共識

  蘇暐勝學代感嘆:「學代會內部對議題難以達成共識,議題的關心上往往只占一小角,更多的是在大會上消磨心力的攻防。」此種情況說明了學代會凝聚共識,為學生權益發聲的侷限。學代會的組成是由各學院而來,學代代表自己院系的學生意見,個人所關注的議題也不盡相同;同時,學代會下設委員繁多,因此關於學生權益之問題其不容易聚焦;再者,各學代彼此之間是平行的組織,並不像學生會有最後的決定裁量權,而是經由多數決和共識決達成共識。種種理由都造成共識不易產生,無法有效地在學權上有更多的施力。而學代在推動改革時會面臨修法問題或者其他專業領域的事務,但各學代並未具備法律的專業,也未必對問題有一定的認識,因此各學代僅在會議中提出自己的意見,也是無法更進一步推動事務運作的因素。

和選民的連結不足

  在NTU板上少見關於學代會近期關注之事務,缺乏充足、公開的資訊讓選民得知,雖然在學代會的板上有詳細記錄大會逐字稿和大會公報,但兩者公布速度緩慢,且逐字稿內容過於繁多、大會公報事項稍嫌簡略,並無一個和選民溝通的書面文字或對談管道。因此多數選民不一定能夠知曉學代會的作為,學代會也不一定能夠明瞭選民的心聲。對此,蘇暐勝則提出先從院內電子報著手的方法,祈能進一步擴展到學代會每周對外電子報之發行,讓大家能夠看見學代會的努力。除了缺乏溝通平台,劉思捷也質疑學代名額僅達法定名額,學生參選學代意願不高的情況下,很多選區只有一兩個學代,要怎麼傾聽選民的心聲?但他同時也指出,雖然學代名額少,但學代本身是否願意和學區的人互動才是根本。

學代出席率低

  這學期學代會的平均出席率僅達百分之六十七。對此情況,議長江昱欣認為學代未對選民負責任的態度感到遺憾。議長認為學代在參選之前,並不了解學代內實際運作,開會時間長達一兩個小時,且會議內容官僚化和制式化,著重於激烈的攻防,對議題討論不深入等因素,可能造成學代出席率低落的原因。
  雖然本文指出一些學代會的缺失,但細看八次常會的運作,有出席之學代皆克盡職責,在大會上砍行政部門的預算,或質詢學生會行政效率的不當之處,又舉凡提出不分區學代之構想、或出席校級、學務會議修改學生獎懲辦法、降低社團成立要件、代表學生在紹興南街和陳文成紀念碑設立的議題上發言、選學代之法規修改等皆是本學期學代會所致力之事。



二十四屆學生會總論、回顧與反省


◎人類四 黃得城

  轉眼間一年過去了,第二十四屆學生會的任期也就此結束,在這一年中,學生會一方面承接過去既有的傳統,同時也積極尋找學生自治新的可能性,為校園生活增添些許不同的色彩。因此,藉由簡單的回顧,希望能夠重新檢視學生會所扮演的角色。


校園學術:校園議題的開展

  延續過去的分工架構,本學期由學術部一方面引進社會議題,一方面也將校園議題推展至校園內的各角落。在校內議題的部份,本屆學生會將關心的議題範圍逐步限縮,避免過度耗盡本已十分缺乏的人力資源,同時也加深議題討論的深度,希望能夠帶領校園大眾更瞭解議題本身。

  本學年中,學術部聚焦於校園歷史議題,藉由舉辦包括「二二八事件紀念晚會」與一系列與師大合辦的四六事件紀念活動等,以及在博雅教學館舉辦長達一個多月關於白色恐怖時期的展覽,學生會有效的引導學生回顧過去一段校園中較鮮為人知的歷史,而倡議建立「陳文成博士事件紀念碑」更開啟認識校史的新形式。

  而面對風起雲湧的社會,學生會依然對許多議題表達關注,例如都市更新與學費議題、及成大的二二八潑漆事件等等。在這些議題中,學生會積極表達關心,除了做出聲明外,也舉行相關的議題講座等,唯其有時過於倉促,或因時效關係,較難形成關注。
 


校園生活與實踐


  校園雖大,然而事情往往是牽一髮而動全身,校園中的食衣住行生活影響學生甚鉅,因此學生會同樣投注許多心力於其中,福利部也延續過去的傳統,持續關注校園中的各項專案。

  除了國青、BOT的公共工程與各項宿舍、腳踏車、膳食、選課方式與系統等既有問題外,福利部亦積極接受同學們所發出的不平之鳴,並主動出擊找尋校園內的可能問題。譬如對於校園空間的總體檢,福利部對校園進行了安全與性別體檢、發放問卷,更提出活大電梯、延長開放時間的構想。而在學期末時,更史無前例的提出一系列校園憤怒鳥聲明,將存在許久的網路問題、體育場地問題與男十三舍凸顯出來,在校園中投下一枚震撼彈,進而達到引起大眾注意的目標。雖然這些問題在短期內尚無法解決,在未來能達成多大的成效也仍有待努力,然而喚起更多學生對於事件的關心畢竟是解決的第一步。


活動的校園


  在本學年度中,為了能夠將資源有效運用,學生會逐漸開始將活動分散,將與各系相衝的活動減少,同時也積極與各系學會、社團與不同團體接洽合作,一方面扮演連結各方的角色,一方面節約相對薄弱的資源。在本學年度,學生會依然與他人合作,盡力舉辦各式活動,除了在既有基礎上延續過去的活動如萬聖節的舊機鬼屋、台大電影節等等外,也開創許多不同以往的活動,譬如創業周(公關部)、活大藝廊(文化部)、樂團狂潮(文化部)與活動部傾全力協助進行的Funlife生活節等。

  在過去前面幾屆學長姐的努力下,學生會對學生活動的主辦權也確實得以發揮,而隨著經驗的傳承與部會成員的努力下也步入正軌。然而學生會在主辦活動的過程在許多層面上依然有所限制,其中較為明顯的往往是活動是否為人知曉或引人注目。


校園媒體的形式


  受到近幾年來臉書、推特等社群網站的影響,過去做為主要溝通平台的BBS的使用人數逐步下滑,新入校的學生也不擅長使用,這樣的情況導致網路宣傳的阻礙,也因此目前許多活動也開始轉向臉書宣傳。然而,網路上的宣傳並無法貫穿全校,因此在最近幾年中逐漸減少使用的實體宣傳如桌宣、海報等相形之下更顯重。

  為了能夠有效連結學生與學生會,新聞部特地架設相關臉書、網頁以定期收集、整合資訊予同學知曉,並期望來年能夠建立與校方、學代會連接的討論平台。新聞部也於本學期創立新的校園媒體《花火時代》。《花火時代》於上學期發行三期,本學期兩期,實體刊物由上學期的五百多本到下學期一千本,量雖不多,但對於刊物本身特色的塑造相當鮮明,並重議題與校園生活的主題也兼顧不同群體的需求。


總論:檢討與省思


  回顧一年來的任期,學生會對於校園議題的努力難以忽略,同時各部也克盡職責,不論是過去遺留的基礎,或者開拓新思維,皆有所成。而有鑑於在偌大校園中,人力資源相對薄弱,學生會也開起一連串與不同校園社團合作的形式推廣議題、舉辦活動,例如與台大工會合辦一系列的勞動權講座,確立合作的處事形式。

  然而,本屆學生會在許多活動卻也有許多待檢討之處,一方面,學生會長期關注議題誠為良善,但仍難以擺脫許多關於代表性的疑問;另外,在期末選舉期間出現的對學生會「議題化」的批評,在在顯示出學生會各部作為的宣傳上有所欠缺,雖然肇因也可能部分來自各部的分工限制,然而各部資訊無法全面性的傳達給所有師生,確實是有待加強之處。
  另外,亦有一些活動明顯缺乏良好規畫與執行,例如期初即有所構思的校園大會,雖然理想上做為全校性質的溝通平台,卻選擇在學期末時以小規模的方式草草結束,雖然校方人物的行程較難掌握,學生會卻也應當負起責任、有所省思,以留下寶貴經驗。

校園絮語


台大意識報

  花開花落,又是一個迎著新生走來的日子。


  我駐足在此,已經八十多年了。許多年來,我不斷的茁壯,縱使有時不甚順利、或爭議不斷,我還是成為這個島嶼國度上最為知名也最為龐大的校園之一。提到我,每個人的聯想與意象不盡相同,可是回到學生身上,這些各異的校園生活型態,卻更顯得多采多姿。


  在我的右手邊,有人談情說愛、鑽研於學術之中,期望能在知識或情感上補給靈魂的食糧;而轉過頭,左手邊有人進入學生自治或異議性社團,期望守護公平正義的火苗。我看著學生漫步在汀州路、溫州街、辛亥路,經歷了發掘美食的驚喜、和特色小店的不期而遇、拉贊助成功的慶賀;數十年來學生在椰林大道、小椰林道、蒲葵道、舟山路穿梭不斷的流動身影,從泛黃的校史影像中傾瀉而出,正如過往流經公館的瑠公圳,灌溉了這片屬於台大的記憶。春意乍現,分不清是枝枒迸出、或是快門不願錯過好時光的聲響;入秋深夜,遠方宿舍頂樓飄來一些不知為何遲遲不肯入睡、凝視星空的淡淡煙味。


  大學生活就是場冒險、就是場學習,我總是這樣跟自己說著。有些人試圖為這場冒險留下一份指南、一份個人心得,無論是以新生書院或是迎新宿營等方式,無非是希望讓初來乍到之人,可以手握一份依照前人在冒險中摸索踩踏而成的小徑,所繪製而成的地圖。同時,更有一些人進入學生自治組織,包括學生會、學代會、研究生協會、系學會、院學生會、宿舍生治會等,集合更多人的力量,無論是對於學生福利的爭取,讓冒險過程中的險惡集眾人之力剔除;在公共事務上的關注與發聲,使問題被看見、重視、引起討論,並從中獲得學習與成長;亦或是舉辦不同性質的活動,為這趟旅程繪上更繽紛的色彩。


  花落花開,才有一些人風塵僕僕的走出我的視線範圍趕往下一個地點,又有一些人紛沓而來、揚起陣陣塵土。在我身後,往者是夜空中的煙火綻放著光芒;而眼前,大學廣場的黎明正待破曉。


意識報053刊目錄(09/08/2012)



校園絮語               ◎台大意識報

二十四屆學生會總論、回顧與反省    ◎人類四 黃得城

校園代議民主實踐           ◎政治四 潘俞安
  ──回顧100-2學代會成果與缺失

模糊的邊界              ◎政治四 潘俞安
  ──學生會與學代會權責問題

找尋院學生會的天空          ◎中文四 王立柔 社會二 劉均
  ──文學院學生會回顧

三方共治的嘗試            ◎社工四 孫文駿
  ──社工系十周年系慶

社區生活的校園實踐          ◎人類三 陳瀅
  ──回顧女五宿舍生治會

學生勞動者的戰歌號角         ◎社會四 曾稚驊
  ──回顧台大工會的創立與挑戰


議事專題:新生書院

新生書院的二三事           ◎社會二 方品智

關於新生書院之我有話要說

新生定向活動的他山之石        ◎大氣四 陳梁政

長跑五年的未竟之路          ◎社會四 曾稚驊
  ──新生書院的轉變與挑戰


總編的話


  在新學期即將開始之際,意識報與第二十五屆學生會合作的新生特刊也即將完工。這是一份為了新生而特別製作的刊物,除了學生會的介紹之外,花火雜誌與意識報則帶來了更多不同性質的校園生活相關報導。

  在本次新生特刊中,意識報的內容有兩大主題,一是學生自治組織的年度回顧,包括學生會、學代會、院學生會、系學會、宿舍生治會及台大工會等;另外則是新生書院專題,在今年邁入第五年之際產生了許多重要的變革,除了對今年的新生書院做出介紹與評論之外,也將有國外類似制度的介紹,以及一些同學的個人參與心得。簡而言之,這兩大主題雖然是透過不同的方式,卻都是為了大學生活的冒險,嘗試做出改變與指引。

  另外,本期刊物將於9/8 (六)的新生入學典禮上發放,除了參加典禮拿到刊物之外,也可於意識報當天在社團聯展的攤位上免費索取,攤位位置約在四號館前、往小福道路的對面。新生特刊也標註了一個新年度的開始,希望各位讀者與我們都能在面對新挑戰時獲得更多收穫。

長跑五年的未竟之路——新生書院的轉變與挑戰



社會四 曾稚驊


  新生書院邁入第五年了,這五年以來,無論其受到的是正面或負面評價、或甚至早已被遺忘,它都是新生在台大的必經之路。其實新生教育的制度在國外早已行之有年,更是被視為大學教育中的一個重要階段;而書院的制度為台灣各校所嘗試採用,台大則在今年展現出一些不同於以往的改變,無論是正向、抑或是在轉變之中所顯示出的缺憾,都值得被討論。


正向的轉變

  今年新生書院有兩個重要的轉變:住宿、夜間課程,以及增加的小隊互動,其實這二者都反映了新生書院中情感聯繫和個人經驗交流的重要面向。

  住宿和夜間課程,誠如本次新生書院總召珮如所言,是一個一直都相當受重視、卻在過往都無法達成的目標。在過去由於各宿舍面臨整修,因此一直難以讓參加人數眾多的新生書院安排夜間活動,今年總算成功規劃在行程之中,但是仍然被部分學生質疑,讓中南部學生辛苦北上、與讓沒有住宿需求的北部學生住宿是否有其必要;事實上,台大學生住宿比例相較於國外大學(社區大學以外)而言明顯較低,住宿作為新生書院重要精神的思考,在台大的情況下仍然是值得再商榷的,但畢竟提供無論未來將住宿與否的新生一個共同生活的機會,至少在個人的交流上是個不錯的經驗。

  而也因如此,小隊互動如小隊之夜等增加交流的部分,也成為了新生書院中重要的改變。許多工作人員反映小隊時間雖然相較於過去更多、但同時希望越多越好,正說明了新生書院中,過往相對不受重視的交流互動的重要性。

尚待克服的挑戰

  新生書院仍然有許多值得省思的難題。首先,在課程規劃上,這些課程是許多單位經過角力、協商後的結果,最終的成果可說是校方或工作團隊認為新生所應該要知道的資訊,但因為條件限制如講師和教室不足等,因此不少課程仍然是動輒兩三百人齊聚一堂聽講;而更甚於此,在小隊時間之中,討論的內容多是關於選課、生活等等屬於個人經驗的範疇。究竟各個單位的課程、抑或是學長姊的經驗,才是新生書院所應列為重點的呢?

  事實上,這關乎新生書院本身的定位。新生書院並不希望太過於和各系或地方友會的迎新宿營性質重疊,因此除了備受爭議的「強制」參加之外,也希望能有更多功能性的課程,而不只是社交互動;但這卻是許多現存難題的起因。強制參加雖然也可用請假等方式迴避,唯其本質仍然是預設每個同學都應該參加;這也是一個契機,讓掌握行政資源的校方和工作團隊做出的規劃,能更有機會被新生所接收。但在短短的數天之內,要塞下整所校園的時間空間記憶談何容易,而如新生書院這般的校級活動,數年以來仍多是以校方和一般學生所匯聚的「大歷史」為主軸,今年所新增的夜間活動和互動時間所累積呈現的個人片段「小歷史」,反倒像是點綴其中的點點星火。

  新生教育作為新生對於大學教育和生活較有系統性的認識,不只是新生入學的學年、甚至後續的輔導都應該貫徹在就學期間之中,如果只是以短短幾天的營隊入門,實乃不足。在行政組織上,台大目前缺乏專門負責新生教育的單位,使得新生教育的業務分散至各個處室,難以統整為一個長時間且完整的新生教育方案;而在長期的規劃之中,除了應有的學生輔導、社交活動、校園資訊與「大歷史」的傳遞之外,校方更應該提供資源和空間,讓每個人都有機會書寫和交流那些屬於自己在台大生活中的「小歷史」。

  新生書院的概念被引入台大至今也已五年了,至今這已不只是模仿國外方案,許多因應台灣本身條件和組織型態的限制,也形塑了新生書院在各校的樣貌。這條對於台大經驗詮釋的漫漫長路仍然在不斷踏步著,但無論是採取哪種角度走去,新生教育的重要性都應該要被正視,因為這不只將影響新生對台大的認識,更將對大學生涯產生深遠的影響。

新生定向活動的他山之石


◎大氣四 陳梁政



New Student Orientation


  名為新生定向,簡稱NSO,是國外大學在新生、轉學生入學前舉辦的活動,為了協助學生們熟悉校園的生活而舉辦的活動,新生定向活動時間的長短每所大學都有差異,例如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華盛頓大學都只有三天活動,凱斯西儲大學則舉辦八天,由此可知彈性非常大。


  在活動內容方面,首先是探索學園環境,對於許多不是該州的學生來說,動輒橫跨三四公里的校區如黑森林一般錯綜複雜,要在短時間探索生活機能實在不容易,尤其是碰到受傷等緊急狀況該如何處理,還有介紹建校歷史、傳說趣聞等不可不知的認識。


  再來是課程及生涯規劃,英美大學體制是維持學院(College)制度,學系附屬於學院之下,除了上課之外,生活與學院密不可分,學院的導師們便利用入學選課前對於專業、興趣方面加以討論、給予建議,新生也會在這段期間摸索如何與同儕親密生活。當然最基本的註冊選課流程,活動團隊也是會積極輔助新生來順利完成,在過程中也會舉辦語文、音樂、文化等基本測驗,協助學校掌握學生能力。


  社交活動更是NSO密不可分的一環,主辦單位至少會舉辦餐會、茶會來歡迎新生,在開學前學生可以提早建立起人際網絡,而私立學校更多樣性的一點就在這方面,還會加入BBQ、音樂會這種狂歡派對的元素,使得學生加強對學校的認同感。



新生訓練

  回到國內,台灣學校也有類似NSO的活動,一般稱作始業典禮或新生訓練,內容不外乎入學典禮、智力測驗、語言能力測驗、體檢及註冊這些比較制式化的流程,著重在協助學生順利入學及政策宣導。


  但在近年來全人意識抬頭,許多學校都在努力突破破傳統,配合上新推動的書院系統,如清大的清華書院、東海的博雅書院及中正的紫荊書院,提供學生不僅止於通識層面的學習,而是如何作為一個人──與社會互動的公民。而台大雖號稱為新生書院,正確來說僅是新生定向的活動。



超政定位營

  政大自零八年創立政大書院以來,秉持「學習無所不在」的理念極力推廣博雅教育,除了賦予學程及結業證書的三大主題書院(*註),政大將書院所開設的「書院通識」課程納入通識必修,規定上至少必須選修一學分,開授的課程有大學入門、行動實踐專題,還有特別針對入學新生的「超政新生定位創意營」(簡稱超政)。


  超政為期四天的營期中穿插自我探索、大地遊戲、國際交流和學習經驗分享等活動,晚上還有晚會和社團之夜,包含營前的小作業、營後的座談參與,期望經由這樣完整的定向過程,能使學生對於即將踏入的大學生活描繪完整的藍圖。




大學之道 

  從英美等學校的例子來看,NSO這樣的儀式旨在告訴大學新生人們,接下來是你們的空間、你們的時代,學校有無盡的資源可以提供,但請主動追尋探究。縱使台灣書院風氣漸漸興起,目前國內大多數的學校還是將NSO定位成入學行政程序的一個部分,忽略了激勵學生主動去求知探索的儀式,少數學校如台大、政大近年來嘗試打破窠臼,融入社交、哲思等元素,但在非學院的體制下該做怎樣的調整,並能否將大學的理念傳達給新生,而學系導師制度除了在導生會上能否更密切與學生交流,新生定向的發展現在看起來還尚未明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