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3月31日 星期日

回首遴選之路──遴選制度短評

◎校長遴選特別小組




滄海桑田話遴選

  新制度上路後的首次校長遴選在眾目睽睽之下落幕,當選者是現任醫學院院長楊泮池,其也將於六月底走馬上任。至此,本屆校長遴選委員會與其工作也告一段 落。在前一篇文章,我們已經對遴選制度有簡單的介紹,而原則上將在四年後才有再次進行校長遴選的必要,然而在制度面上仍有幾點值得仔細思量。

   過去的制度採用的是「兩階段」遴選,係由校務會議經普選後,由教育部針對校務會議中最高票的兩名校長進行圈選,而上一任李嗣涔校長正是在這樣的情境下硬 是比下票數領先的楊永斌而獲教育部青睞。「兩階段遴選」乃是在「擺脫教育部對大學控制」的理想,與「避免大學校長直接選舉導致惡性競爭」的現實兩者之間妥 協下的產物。但這樣的制度與大學自主自治的精神相違甚遠,因而為落實大學自主性,在2005年的《大學法》修正後,才成了今日的「一階段遴選」面貌。


在遴選中尋找學生

   相較於過去,現行的制度賦予學校內的成員一定程度的自主權,能夠有限的自行選擇學校校長。然而除了台大、台師大、中興、中央與政大等有學生代表,其餘學 校的學生並未有參與的機會,而現有一員代表雖是一大進步,然而仔細與校園內的組成結構相比較,卻也能夠發現學生的權益仍舊單薄。現有的制度賦予各院教職員 的代表,然而人口占校內組成不少的學生在二十一名遴選委員中僅有一席,而更是研究生與大學部學生的總和,這顯示了學生在三方共治的理想下實為被小覷的一 群。另外,教職員代表是依學院進行分派,但分籍的學生卻被劃歸於同一群體,也因此,學生們在意見的統合上也較混雜,個體的影響力也相形之下小了許多。

  就此來看,學生的意見可以說難以反映在校長遴選上,制度上是否能就此進行修正,不論是否要增加院系學生代表,或者另開討論機制,應是可以被討論的;而本屆學生會所進行的假投票,也是一個不錯的嘗試,期待未來若有類似機會,可以在學生之間激起更多討論,並在選舉上發揮更大的作用。


保密條款,保誰的密?

   另外值得討論的一點,乃是台大與國內諸多大學遴選過程的保密機制。從國外的借鏡來看,諸如哈佛、麻省理工學院等院校是全權交予遴選委員會,以絕對保密到 連候選人也不為人所知的方式進行遴選,而台灣也試圖模仿。然而現有的制度卻介於普選與遴選制度間,既公開候選人,卻將遴選會議過程進行保密,使得未得其門 而入的教職員與學生如霧裡看花;對新校長的選擇過程與依據,只能以說明會之管,窺遴選之天。

  誠然,遴選有其保護候選人、提高人才參選的意願,而公開普選則是給予各系院有選擇校長、監督委員會的權力,然而現有的制度究竟是否能取兩者之優棄兩者之缺,或者是畫虎不成反類犬,形同公開黑箱?則有待更進一步檢驗。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