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28日 星期五

意識焦點——2016年11月台大新聞整理

◎ 許哲榕

進度追蹤:台大與國北教大併校案

  2016年十一月一號,清華大學與新竹教育大學正式併校為「國立清華大學」,清大將新設「教育學院」與「藝術學院」兩院。同一時間,台灣大學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的合併案也將在近期步入新的階段,根據台大十月召開的校務會議紀錄,併校一案將分兩階段進行:「先提校務會議進行整併意向之討論,如獲校務會議過半數同意決議授權,工作小組開始參與兩校運作或相關制度之調整;約三至五年後將整併計畫書送校務會議決定兩校是否合併,須獲校務會議三分之二同意決議始能合併。」[1]而台大的併校意向投票將於明年一月七日的校務會議上進行。可以說,當前的台大與國北教併校案成功與否已經有了眉目,在投票通過後,相關籌備工作將相繼展開。然令許多台大師生擔心的是,所謂的工作小組,將會由哪些成員組成、將進行哪些準備工作、學生們能夠如何參與等問題,學生們最普遍的憂慮則是併校後權益與資源將會如何變動。面對教育部的整併大專院校政策,各校師生們的遲疑不無道理,更多開放、平等的溝通與討論是必要的,免得粗糙的併校讓學生們成了高教改革下的犧牲品。

迷霧依舊:台大團隊論文造假風波

  自十一月起,「學界同行審論平台」PubPeer網站,指稱前台大教授郭明良及其團隊的論文當中,部分實驗數據的圖片為造假、複製,被指出有問題的期刊論文達十一篇之多,甚至當中四篇的共同作者中,出現了台大校長楊泮池之名。郭明良於十一日發表聲明、承認錯誤後,旋即辭職;台大校方則表示將成立特別委員會以調查本次事件,並邀專家學者協助檢視結果。此案除了涉及到學術倫理的問題外,也牽涉到教育部、科技部與經濟部多個頂尖研究計畫的高額經費補助,是否有合理的審查制度,及現行高教體制內對於研究的單一量化評鑑是否有所問題。另一方面,在論文造假案後,身為共同作者的台大校長楊泮池,僅口頭致歉,也凸顯了台大校方對於學術倫理問題,並無一套值得信賴的規範和得以妥善運作的獨立處理制度。整起事件過後,受到最多影響的竟是並未犯錯,卻被校方強加「學術倫理」課程的台大研究生們。

阮囊羞澀:台大兼任講師遭告知不再續聘

  2016年十一月下旬,台大外文系的德文課程兼任講師拉貝明契(Raab Michael),因被校方告知經費不足,不再續聘,而只得寄信向修課學生求助,究竟台大校方為何會付不出每小時720元的鐘點費。在消息引發關注後,台大教務處僅僅表示係因明年頂尖大學計畫結束,缺少經費,才無法續聘拉貝明契;校方與文學院已在爭取其他經費,以減緩相關課程停開的衝擊。然這個事件卻也揭露了其他問題,作為一所研究型大學的台大,究竟該如何妥善分配資源至研究與教學,若是連一門受學生歡迎,且需求穩定的課程,都會因經費短少而停開,那麼教師的勞動保障何在、學生的學習權益何在。更重要的是,在隔年八月因應教育部規定將兼任講師納入勞基法,以保障其權益後,全台各地的兼任講師們恐怕也將在台大與各校人事成本提高後,面臨同樣的遭遇。

--------------------
[1] 國立臺灣大學105學年度第1學期第1次校務會議紀錄,2016年10月22日,https://goo.gl/CDnvl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