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月30日 星期三

漫畫



有三個葡萄人(如圖),

他們在激烈的爭論著吃葡萄到底要不要吐葡萄皮。

由於爭辯過程太激烈了,

他們的火氣變的越來越大,最後變成了*「憤怒的葡萄」。




* 憤怒的葡萄:John Steinbeck的文學鉅作,

講述的是美國30年代大蕭條時期一家農民被迫遷徙西部,

歷盡千辛萬苦到達加州,卻又陷入果園主剝削與壓迫的境地的故事。



終於,葡萄人A想到了一個方法,

只要在被吃掉之前,把自己的皮給剝掉,

這樣就不會有吃葡萄要不要吐葡萄皮的困擾了。


於是,他決定把自己的皮給剝掉了。





請問大家,

這時候,還剩下幾顆葡萄人沒有剝皮呢?


























大家一定會回答兩顆吧,

其實是三顆葡萄人!!



為什麼呢?

因為他決定要剝皮,不代表他真的剝了皮。

因為決心跟行動是同等重要的。


有多少次你決定要減肥,結果卻越吃越肥?

有多少次你決定要收拾房間,結果卻擱淺在床上,然後中風?

有多少次你決定下定決心要坐下來讀書了,結果到了睡覺前還坐在電腦前?



結果又一江春水向東流?


決心固然重要,

但支持著決心的行動力更加重要。


共勉之!

2 則留言:

  1. 『於是,他決定把自己的皮給剝掉了。』 這句話本身其實在語句上便有模擬兩可的誤導作用。『了』有完成的意思,同樣的這句話可以解釋成兩種:他決定了(意思便到此為止),或是他決定並且已經把皮給剝掉了。
    如果之後的論述希望可以更精準一點的話,建議把這句話最後的『了』刪去,可以避免更多在語句上的爭議。
    其實這個『了』在本篇文中是多餘並且造成困擾的。

    回覆刪除
  2. 嗯,的確在文字上會有他模糊的地帶。
    但並不影響整個脈絡與理解,這也是語言有趣之處。謝謝你的回應,我們往後會注意這樣的文字運用。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