災難,只是用最猛烈而痛苦的方式,提醒我們有更值得珍惜的東西。◎意識社論
八八水災重創南台灣,也撼動整個台灣社會。水災過後,數以百計的大學生,以志工的身份加入救災的行列,或是參與各種不同的組織,持續關心災區重建。台大學生會特別成立了「八八水災援助行動工作小組」,希望能以台大學生的力量持續幫助災區;還有其他十多個系所、社團成立服務隊南下救災。
不只是學生,校園中的老師也在這個危難之時以學術的專長做出回應。八月底台大連續舉辦兩場公共論壇,分別討論「莫拉克風災後災區疫情防治與受災者生活重建」以及「從莫拉克風災看國土保育和國土規畫問題」。在課程方面,陳東升、吳嘉苓等十位社會學系的老師,臨時決議聯合開設「災難與社會」的課程,也不啻是嘗試以學術思考,來面對風災所帶來的衝擊。
不論是參加服務隊或是參與研討會,我們不斷看見災難時校園中的老師和學生,投入時間心力回應社會所面對的問題。這需要老師和學生將知識消化、整理,更需要參與者的熱情。然而這樣的熱情,平時卻反而不會特別被鼓勵。在這個大學每每被視為「職業訓練所」就是「論文生產機」的時代,我們往往不再期待大學有什麼社會責任。
台灣社會本來就經常需要面對天災的洗禮——災難的發生,其實在在提醒著校園中的我們,將所學的知識與社會進行對話。災難,只是用最猛烈而痛苦的方式,提醒我們有更值得珍惜的東西。對校園中的老師和學生而言,也是一種思考與反省的機會。
十年前的今天,九二一大地震摧毀了無數人的家園,卻在重建的過程中,建立起許多中部社區的自信與特色。如果「重建」不要只是回到災難前的樣子,而是期待改變社會,讓慘劇不再發生,那勢必需要更多心血與想法的投入。十年過後,我們再度面臨災難過後的社會。我們應該謹記災難所帶給我們的提醒,讓校園中的這股熱情延續下去。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