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3月27日 星期六

山腳下的部隊——忠信營區娓娓道來












◄忠信營區

◎沈怡昕(社會一)

故事是這樣的,當年撤退來台的國軍弟兄從基隆港下船,一上岸,拖著榴炮,穿越了整個台北。穿過了大屯山區,進入台北的馬路,他們一邊行進一邊尋找一片可以駐紮的營地,一大群人穿越了那時還是一大片稻田的公館,過了小小起伏的內浦山、過了景美的溪子口山後,最後來到了碧潭邊,河岸人煙稀少的荒地似乎正是適合建營區的地方。

「那時候就有一個將軍到我們家,對我爸爸說:『喂,這塊地我們要用。』」林宏仁牙醫師回憶起當年陸軍砲兵連來到新店的景況。他說,拖著大砲的陸軍們起先是要往烏來的方向走,他們逆著河水的方向上,到了碧潭邊、大香山的山腳,卻發現這裡的石頭已經大得讓這群年輕人們難以前進,坡度也開始變陡,根本拖不上去。於是部隊便停在河岸,這也就是之後三軍通訊指揮部的前身了。


  • 於是,軍方就向林家要了碧潭旁邊的三甲地,建成軍營。「他來到我們家,把一把槍拍到桌子上。他對我爸爸說:『這把槍給你,如果我們的阿兵哥有來找你們麻煩,你就可以把他們斃了!』林醫生的爸爸才不敢跟他們拿槍,就匆匆的答應了借出土地,只要求至少要保住現在他們住的地方。然後,阿兵哥們起先用竹子蓋了茅房來住,後來,部隊裡有擅長建磚瓦的人才,才開始有一些簡單的建築,他們還在山邊建了一個山洞來放火藥及大砲。

    ◄林宏仁牙醫師

    有一次發生了火災後,軍方不再用那個山洞,為了以後消防上的方便,把部隊遷到瑠公圳旁,我們現在看到的通指(前身就是砲兵營)也是這個時候才真正開始建造的。砲兵營建好之後,林家繼續住在碧潭旁的三合院,林醫師說,他們家看著軍方對於土地使用上的改變:砲兵營變成保養廠,然後又來了三軍通訊指揮部跟軍方的印刷廠。

    我們並不知道營區內部設施配置的詳細改變,但是可以從和其他訪談者的對話中發現,部隊在遷來台灣後的幾年對這個地區造成的影響。炮兵部從暫時駐留此地,到隨著反攻的無望而像是定住下來一樣;這麼龐大的一批軍人也是,從單身的十八、二十年歲,過了幾年傳宗接代的壓力接踵而來,紛紛有了家眷,有了家人就需要房子,於是有了眷村的建設也是在這個時候。

    眷村可以說是當時這個地區人口最密集的地方,隨著人口的增加,軍方開闢正式的眷村,像陸軍印製廠附近的文山新村;也有一批一批有著竹籬笆的木板建築,群聚在一起,久而久之也變成了一個眷村,像現在大潤發的位置。以前軍營的圍牆相當的矮,軍人中午還可以回家吃午餐,由此可見營區和眷村的空間互動的關係。

    但是,大約從民國70年開始,整個城市的不斷的都市化,此地移居了越來越多的住民,以往的眷村模樣,開始漸漸消逝。軍方也是不斷加高圍牆,居民和營區的互動也不再那麼熱絡。人口的不斷擴張,使得坐落在軍營周圍的地景不斷改變。反觀力行路上引人注目的高腳屋,卻保存了關於眷村時代,水圳旁的軍營和居民的面貌。

    [註1] 大致上是瑠公圳以西,從今天的碧潭大橋一直到美河市一代長方形的土地。

    [註2]印刷廠在中華路83巷那一頭,陸軍印製廠現在已經拆掉了許久(十幾年了),現在是歸立法院管。旁邊的幾塊住宅有可能就是當時的文山新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