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6月7日 星期一

工場師傅人物小傳

撰稿:邱彥瑜(社會三) 沈怡昕(社會一)
訪談:陳立安(哲學二) 林妤蓁(外文二) 謝孟桓(機械二) 李問(人類三) 邱彥瑜(社會三) 沈怡昕(社會一) 吳嘉浤(中文三)

林瑞陽師傅
林瑞陽師傅從小居住的村莊位在現今博理館前方,是顏家的四合院(林師傅的媽媽家)。童年記憶中的(帝大)實習工場還在現今保健室前,沒想到自己後來也進了工場,跟隨著實習工場搬遷的腳步,一待就是三十年。
當年台大招考技術人員,公家單位的薪水並不算優渥,但師傅對於機械本身很有熱情、原本想要一邊工作一邊念書,便先進了農機系(現生機系)做電子設備修理。當時還在農機系做過耕犁的改造,由木製改為鋼管,隨著農業轉型,學系的研究取向也會隨之調整。在生機系待了五年之後轉到較有興趣的機械系。早期是做鍛造、後來接下鑄造工作,焊接的師父退休後便接手至今,焊接的技巧複雜多變,時至今日,雖然機械科技進步,焊接的功夫很大部分還是依賴人的技術。對師傅來說,機械工作的意義在於從無到有的成就感,一直令他著迷不已。

陳朝琴師傅
陳師傅在民國60年時得知台大土木系在招技術人員,在土木系待了三年時間,做混凝土與鑄造的工作(當時是由陸志鴻教授主持的土木系與機械系材料實驗室),而後於民國68年轉進機械系,原本是在負責公文傳遞,後來學習操作技巧後就到了工場。師傅來到台大,有一段時間睡在機械館。
剛進工場時,由南部北上工作的趨勢尚未興起,其他師傅多是北部人,離鄉背井的鄉愁占據著師傅的心頭,然而工作繁忙,也只有暑假或過年才得以搭著公路局的車回台南。
早期的機械系還有木工與鍛工,鍛工是師傅進工場後才學會的。後來有前輩退休,就做銑床與管理工具、器材室,至今主要仍負責銑床的工作,但是為了教學、以及安全考量,師傅對於每個機具的工作都還是相當熟悉。除了教課以外,還會幫忙老師或研究生做一些零件,或是幫忙慶齡工業中心做材料試驗的試片。

洪秋復師傅
六十五年就進到台大來,師傅在工場中算是相當資深的。以前的工作主要是在熱工實驗室服務,當時的熱工實驗室就在機械工場的前面,當時遇上能源危機,還要做省油設備,「以前大一到大三都要做實驗,接觸時間很長,跟學生就像兄弟姊妹一樣」師傅配上爽朗的笑聲如此回憶著。後來隨著工綜興建,熱工實驗室被搬到舊男八(芳蘭社區附近),現在也都以機工實驗取代了。  
八十二年被調到設計組,負責教學生使用電腦輔助繪圖,師傅說七十年時就有電腦了,只是很大台、操作不便而且常常當機。工場因為人手不足,所以師傅會來支援銑床跟磨床,但他的辦公室主要還是在工綜館,要做研究加工才會過來。  
幾乎都是由一般高中升學上來的機械系學生,其實以前都沒有操作機具的經驗,但是師傅覺得學生的學習態度很認真,師傅慢慢教授,學生都相當有收穫。「機械是工業之母,這些技術都是最基本的」,師傅認為機械業的發展需要靠長期的投資,明年將退休的師傅,笑笑地說,也許會退而不休吧。

廖慶彰師傅

13歲開始當學徒的廖師傅,在三重的工廠工作,在進公家單位前,都是做「黑手」,結婚後還念了九年的夜間部,雖然辛苦,但師傅在面對生命與工作時,覺得「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本份和該走的路」。
廖師傅進公家單位後,第一份工作是在兒童樂園,雖然有機械的底子,但師傅遇到的最大問題,其實是電路系統,於是從頭開始學,所以來到工場後,除了車床教學外,還有教放電加工機,以及通識課程中的水電控制。
由於先前在兒童樂園工作的經驗,師傅對於機具使用的安全其實非常在乎,發明了車床的夾頭扳手安全裝置,讓學生在使用時,能夠避免因為粗心而發生意外。在通識課學電路控制系統時,都會聽到廖師傅滔滔不絕地講著當年在兒童樂園的經驗,都是倚賴於師傅細心的維修與安檢。

吳中興師傅
民國80年進來的吳師傅,一般同學暱稱為「胖師傅」。由於年紀較輕、又喜歡打壘球,常與學生們打成一片。進工場之前,就讀於高工的夜間部,早上時就在別的工場上班,理論與實務的學習都很紮實。之前原本在業界做車床和電腦銑床相關工作,後來覺得公家機關工作比較穩定,就決定來報考。進來前其實大多機具都熟悉,但原本不會鑄造,是跟一位當時快退休的老師傅學,然後就接下鑄造的工作至今。現在的工場內,技工都已經遇缺不補,只收高普考機械科進來的技佐,也因此工場內的人力較過去短少。
平時的工作除了大一的實習課以外,幫忙機械系潘永寧教授進行鑄造相關工作,還有一些研究生需要鎔鐵或是鋁都會請吳師傅幫忙。有時候也會在經過系上許可下執行業界委託的工作。
印象深刻的是,師傅是與蘇有朋同一年進機械系,當時有個和蘇有朋一起錄百戰百勝的機會,系上去了好多人。近年來女性學生有增加的趨勢,對機械系兩性平等,長期發展而言都是好事。人數增加對師傅來說,他們會更需要注意安全。

初玉臣師傅
初師傅在來台大以前在台鐵修火車,後來還曾經開過火車,鐵路局的工作風險很高、壓力很大,師傅決定來台大尋求穩定的生活。在這裡不像修火車一樣機械的問題比較固定,到這裡來,他也是重新開始學CNC、重新熟悉鑽床、銑床、車床。
除了教課之外,初玉臣師傅負責工場的總務,所有實習、通識課程的規劃、材料採購他都會參與。身為總務的他每天都會坐在辦公室待命,因為隨時都有學生或教授來找他,他負責的事情還有工場機具的開標、訂購、驗收。如果大家有興趣,下次去工場的時候可以去問問師傅開火車的時候的故事。保證值回票價。

黃金潭師傅
在機械工場的一樓側邊,有一間精密加工場,這裡是一般的機械系同學上實習課時也不會去的地方。但在這裡,有一批很精密的工具機,這些經由五年五百億預算添購的機器除了讓隔壁的工場用來實習用,高規格的頂級機械提供專題、研究計畫的學生來使用,有的時候也會由來自慶齡工業中心的委託,做一些結構試驗的檢測。生活規律的他總是可以在教課之餘,排好時間完成同學們的研究的委託、和外面的案子。
二技機械出身的黃師傅在來台大之前就已經是專業的技師了,原本在職訓中的他因為職訓中心的裁減,在民國79年轉而來到台大機械系工場。他很有進修的動力,除了上班還去補修了大學的學位,在台大的二十年來還拿過全國技職競賽的一個金牌兩銀牌一個優勝。他認為跟學生接觸,幫助他們是一件很有趣的事,他說:「我沒有隨著年紀把技術忘掉」。

韓道合師傅
韓師傅自稱為一位害羞的苗栗人,過去曾在建台高中教汽車維修、機械科。師傅說以前在苗栗,師傅的人力是台大的十分之一,材料也不夠,很難帶學生。有一次來到台大覺得這裡很好,80幾年的時候就來考考看,因為先前有工作的經驗所以就上了。
剛剛來到台大,那時大家都不會用CNC,他就決定去學,他很有進修的心,下班以後去學,每週三天,花了四十幾個小時。所以師傅很了解CNC機器的使用,如果有機會使用,什麼問題千萬不要悶在心裡,去問師父!
雖然師傅就快要退休了,但師傅也很熱心的、很想學習,在我們訪問的過程中細心的向我們解說CNC的原理、使用的方法、和危險性,是一位耐心的老師!

林榮輝師傅
林師傅原本在中小企業的機械公司上班,民國74年看到工場有師傅退休在招考技術人員,抱著試試看的心情來應徵,想要有比較穩定的工作。本來要接下管理工場財產(倉庫管理)的職務,但由於當時的技術人員比較缺乏,所以有些幫一些教授做研究,後來負責鉗工的教學,還有磨床,工場開設通識課後,負責教腳踏車維修以及門鎖的部分。  
以前機械系學生大一一整學年都要上實習課,可以做的比較有多樣性,以前是要做砲車的工件,現在改為一學期內要教完,只好改成較簡單的風車。  
師傅說,工場的聲響與鑄造排放的煙常會招至附近新聞所與博理館的抗議,對於工場而言,他們需要的是一個長期穩定、環境良好而不會影響到其他系館的地方,夏天的鐵皮屋溫度極高,並不適合長期工作,希望能快點為工場找到新的家。

張適銜師傅
張師傅是這幾年才經由普考近來的師傅,念高職、科技大學的他,在學校的時候專攻設計圖,以前一天要畫好幾個小時的圖,如果大家以後有設計圖的問題可以去問他。畢業之後,師傅當過保險業務員,後來為了考公職去當夜間保全;後來,他在台鐵當過電車的維修人員,然後又經由普考進到台大機械系。
大學的時候師傅和機械系的同學一樣只上過幾門實習、實作的課。很久沒有用工具機的他,現在也是跟著大家上課的時候一邊重新找回手感。但師傅總是會對我們強調實作的重要性,這也是發自他個人的經驗吧!

P.S 師傅的一天
八點半上班,為了九點十分的課,要提早一點到,準備好工具。

早上的課,焦急地等學生來齊開始上課,偶爾幾個遲到的同學,師傅只好一對一教他操作的步驟,希望每個同學都能平安地實習。

中午吃飯也不敢離開工場太遠,陪著有些尚未做完實習的學生,十二點的艷陽正加溫著鐵皮的工場。(以前的女九前面有兩棟男生宿舍內有大餐廳,就跑去買午餐)

下午要上通識課,四組師傅在各自的區域準備好了工具們,像是關主等待著挑戰的小隊,解開每一個生活中常見的難題。

五點或五點半下班,但有時還是會陪著做專題的學生趕工到半夜,對於學生的要求,不管是晚上或是週末,師傅總是不會拒絕。

有時,還會有教授打來,要求幫研究用的工件加工,師傅又忙碌了起來,週復一週地跟著工場一起運作。

3 則留言:

  1. 工場 工廠 傻傻分不清楚?

    回覆刪除
  2. 這是個好問題
    工場、工廠這兩個用法都有再用

    回覆刪除
  3. 工場是workshop。
    工廠是factory。

    以機械系的教學情境而言是「實習工場」。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