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14日 星期三

公用自行車:真的有功用嗎?


◎物理三 何銘峰 公衛四 張佳婷

  校園自行車問題並非一日兩日。台大人都知道校區內一位難求,每天幾乎都得經歷把車塞到車陣中與從車陣中拔出車子的過程。新生還有乖乖尋覓空位的可能;但對於舊生而言,兩輛車中間就是空位,只是「塞」車手續稍微麻煩罷了。

  
  現今台大校園加宿舍區共有27,369個自行車停車位,而與登記車證的學生約呈現一比一有23,000人。然而,自行車必定不可能均分於校園每處:宿舍區與校門口在早、晚車數較多,而教室、學生餐廳附近配合上課時間及用餐時間,車輛數如潮汐起起伏伏。可能的解決的方式或許只有兩種,一為車位增量,一為車數減量。
 



公用自行車騎往解決問題的道路

  近來youbike進駐台大周邊如長興宿舍區及語言中心,總務處事務組即認為,設置公用自行車可以擔負校內師生部分接駁需求,進一步避免車數繼續膨脹。其實,這類「甲租乙還」的公用自行車,在民國九十七年時台大便有考慮試辦,但學生反應不佳,認為設置公用自行車不若增加校內自行車位數,於是計劃便在隔年宣布夭折。

  然而,公用自行車若真在校內施行,是否真正能夠減少車輛呢?

  公用自行車的確能有減少總車數的功能,但由於台大男生宿舍及BOT的地點設置皆於校外不夠理想,即便設有公用自行車也無法有效發揮減量的功能。其原因在於,公用自行車之所以能減量,是建立在騎出和騎入租賃站的數目相近的信條上。例如,假設位於甲地與乙地的人數相同,且兩方的終點皆是對方的停車站——甲地到乙地且乙地到甲地,使得最終的騎出量等同於騎入量,則可以將自行車總數減到最低。在最佳情況下,甲地自行車只需要當地總人數之一半,因為另一半會從乙地騎過來。同理可證,乙地的自行車需求量亦為總人數之一半。

  然而,由於半數住宿區位於校外,白天時段理應不會有自行車騎入;而捷運站亦有相似的問題,使得上述兩者皆有上課時間車少、放學之後車多的現象。唯有校區內宿舍才有可能與教室統合成一個租賃站;然而,校內宿舍的住宿人數(女宿加上研一)約有5,000人,即便其皆達到最佳減量狀態,也只是減少2,500台自行車量。是以大費周章全校全面公用自行車化之後,其成果或許只擁有增設三千多個車位的效益。

 
不方便都來自差勁的習慣?

  倘若台大將宿舍、餐廳、圖書館、系館一同設置於校內,總車量最多便可減到一半。然而,校方卻認為「不方便都是由差勁的習慣而來的」。這樣的說法不無道理,但並未解決車位不足之問題;甚至可說,學生的差勁習慣其實部分亦源自於「車位不足」──因為已經習慣將車子塞進狹小車位中,所以當車滿為患時也不願停得稍遠一些。

  其實,當學校執意詢問:「為何不停遠一點,而堅持要擠這裡」時,學生大可反問:「為何教室前停車位會不夠,讓我被擠在這裡?」因為理想的校園空間規畫藍圖中,在建造大樓之前,便應該考慮到周邊停車位夠不夠的問題。

  近五年台大在學人數大約維持在三萬多人左右,現今卻只有27,369個車位。雖然校內建築年代錯落,無法將自行車位納入設計似乎情有可原;然而,台大三萬多之在學人數並非一日造成,平均每五年便會固定增加大約三千人。以這樣的增幅看來,校方每五年增加三千左右自行車位來解決問題應屬合理解方。

  公用自行車或許對於車輛減量有所幫助,但因校園宿舍配置的限制而減低了減量的效果;而自行車停車位亦牽涉學校建築的設計、校園的規劃。倘若所有教室皆設有一層樓之停車場如博雅教學大樓,那麼停車位問題便得以紓緩。同樣地,也總會有適當的設計方式來解決校門口與捷運周邊的停車問題,也許是在門口建築物底下設地下停車場,也許是增設一棟停車大樓,也許是以有設計感的方式盡量地使用現在不能停車的平地空間。

  總會有聰明的解決方式的,但是不是設置公用自行車呢?或許答案只在願不願意去花時間設計罷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