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三 黃軍皓
近十年間,臺灣正處於一個高速變革的時期。隨著高等教育普及化的世界潮流襲上臺灣,大專院校擴增至一百六十三所,於職場上擁有大專學歷者已供過於求。市場全
球化下國際競爭日繼激烈,國內重點發展聚焦於產值高的電子資訊產業,轉型升級日漸飛快。重重因素交織之下,現今就業結構的狹窄已逐漸壓迫教育體系的運作,
對於「專業」之訴求更為鮮明強烈。對於大學生來說,科系的劃分便是將每個人所處的專業領域做初步的切割。然而,今日的學子選擇「專業」的動機,已難能只考
量興趣與能力取向,而是為謀求踏入社會後就業的籌碼,甚至後者優先於前者的傾向。對比於中世紀大學「博雅教育」中著重獨立思考以及培育通才等訓練,現今的
教育規劃真能滿足眾學子對於教育的期待嗎?對於教育意義的定位現正分歧,因此,對於現有課程改革之聲浪繼而發起,為那些在「學術訓練」與「職能訓練」之間
困惑與掙扎的迷惘學子,開創出所能選擇的第三條路。
過往的教育體制下,課程以及教材之規劃多為專家所一手包辦。此純粹由上對下的傳導關係,使得教育容易忽略學生的聲音,課程內容也缺乏調整彈性。然今日,
教授與學生的權力關係已不同於以往的僵固。學生不再只能被動地接受課程的安排;而可透過學生自治組織的發起爭取各項權益。於臺大,已陸續有幾個系所發起課
程討論小組,以中介者的身分,搜集系內學生對於課程編排的意見,使教授在教材上得以做調整,於兩者間搭起一道溝通的橋樑。然而,部分系所由於課程改革的構
思不夠完善,抑或是沒有做好傳承的規劃,課程改革堪稱成功的案例僅為少數。於此專題中,我們以政治系以及醫學系的課程改革為例。於傳統思維被各自定位於
「學術訓練」與「職能訓練」的二系,其內部是如何變革課程的規劃,以滿足不同學生之需求。於後文中我們將各自作介紹,一揭其課程改革成功之脈絡。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