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四 潘俞安
「我現在都不敢去吃家聚了,我的學長、學弟都是甲甲欸!」一位同學在一一八巷的無心之言,卻被一位校園內的男同志聽見,他將自己的感受寫在NTU版,並引發長達NTU版上近四十篇的論戰,在同學的論戰是否有仇恨言論自由的同時,也有許多攻擊性的言論夾藏其中。網路的隱身性讓大家沒有政治正確的壓力,話語更加直接,讓許多同志大嘆:校園中的性別友善彩虹何時才能完全綻放?
大學校園性別友善總體檢
2013年校園同志甦醒日,發起了全台第一個針對各大專院校多元性別的性別友善總體檢問卷,也恰恰反映了這個結果。
性別友善總體檢問卷中,有七成同意「有些同學沒有意識到同志族群存在」;六成的填答者認為「有人傳達不支持同志的訊息」、「有人對同志態度十分不友善」。反映了校園中的性別友善程度,對大家而言仍有很大的改進空間。
在人際支持方面,全體填答者僅五成五同意校園有管道可以找到同志朋友,比例不高。然而第十八屆校園同志甦醒日總召嘎西表示:「這份問卷很大的比例是從同志社團出去的,所以調查結果可能高估了真實的母體比例。但令人憂心的是,如果是從校園同志社團這個管道出去,都可以收到那麼少的比例,那代表大學校園還不夠開放和友善、更多人不敢出櫃,要找到同是多元性別的朋友更為困難。」而在「有異性戀友人可訴說同志心事」中,無論男女較能找到異性戀女訴說,且比例遠高於對異性戀男,也一定程度反映性別了女性多擔任傾聽角色的性別分工。
最後,有近百分之六十五的填答者同意不清楚校園在性別平等的作為,更有餘九成的人同意改變校園性別不友善的情形,採取一些行動是必須的。
性別友善總體檢問卷中,有七成同意「有些同學沒有意識到同志族群存在」;六成的填答者認為「有人傳達不支持同志的訊息」、「有人對同志態度十分不友善」。反映了校園中的性別友善程度,對大家而言仍有很大的改進空間。
在人際支持方面,全體填答者僅五成五同意校園有管道可以找到同志朋友,比例不高。然而第十八屆校園同志甦醒日總召嘎西表示:「這份問卷很大的比例是從同志社團出去的,所以調查結果可能高估了真實的母體比例。但令人憂心的是,如果是從校園同志社團這個管道出去,都可以收到那麼少的比例,那代表大學校園還不夠開放和友善、更多人不敢出櫃,要找到同是多元性別的朋友更為困難。」而在「有異性戀友人可訴說同志心事」中,無論男女較能找到異性戀女訴說,且比例遠高於對異性戀男,也一定程度反映性別了女性多擔任傾聽角色的性別分工。
最後,有近百分之六十五的填答者同意不清楚校園在性別平等的作為,更有餘九成的人同意改變校園性別不友善的情形,採取一些行動是必須的。
同學-性別平等態度觀察 GLAD提供 |
多元性別間的性別友善歧異
此外,跨性別者所感知的校園性別友善度更低於同性戀者。曾經想過自殺高達百分之十八點九,高於比例最小的女同性戀者九倍;曾遭致不愉快對待的比例也是最高,達百分之二十九點七,為女同志族群兩倍以上。嘎西表示,「跨性別者在同志族群中又更為邊緣,因為跨性別者無論是外顯的性別氣質、裝扮都會凸顯自己的身分,但其她性別只要打死不說,也不會被發現。因此,跨性別者最容易遭到霸凌和騷擾。」這也連帶影響了跨性別者對自我的身分認同較低,嘎西說:「跨性別者的資源相對來說非常少,在獲取資源和建立認同建立的掙扎期的時間也會相對較長,很多跨性別者在進入社會或是研究所,才開始比較有信心地去展現自己跨性別的面向。」
相對於其她性取向者,雙性戀者在校園中被強迫出櫃與非自願出櫃的比例較低。「雙性戀者比較容易妥協、隱藏自己雙性戀者的身分,在很多壓力之下,她可以選擇一條符合社會價值期待,阻力比較小的那條路。」嘎西表示。但雙性戀族群其實也有自己的困境,比方她們在多元性別中的資源也較同性戀者少,也較難尋找和自己同性傾向的人,這些都是雙性戀者會面對的難題。
生活中的性別體檢
然而更令人戒慎恐懼的,是生活中無意的歧視。社會科學院的小白舉例,有一次在課堂上,他們那組做有關同志的主題,老師在詢問報告進度時,竟隨口問了一句,「妳們這組誰是男同志啊?」老師或許是單純好奇誰是男同志,但這種行為無疑是變相讓學生公開出櫃,因為其她人會暗示性地轉向那位男同志,而這位同學也往往在公眾的目光下被迫出櫃。
又或者,許多異性戀常會根據她人的衣著和長相,猜測她是否是同志,有時更直接了當地問「妳是同性戀嗎?」此類令人不知道該如何回答的問題。嘎西認為,在自己沒有準備好的狀況之下,要出櫃、或是坦白某些事情,都是需要勇氣的,通常會和比較熟的朋友出櫃。如果說妳想要關心朋友的話,妳要惦惦自己的斤兩,確定妳們的關係還不錯,並且用委婉的說話方式關心朋友。
種種看似無心的行為,其實都反映了我們將同性間的愛戀,視為一個「非正常」的情況,相較之下,一般人很少問別人是否是異性戀,因為對許多人來說,異性戀是理所當然的「正常」情況,當然不必特別詢問。
練習做同志
一位曾經是異性戀女同學但現在和同性交往的性別流動者,提及了她的感受,「轉變成同性戀後,在公開場合放閃總有所顧忌,會害怕被貼上標籤,如:同性戀會搞轟趴、會得性病、感情不專一、噁心等不正確的汙名加諸在自己身上,但我這個人的個性絲毫沒有改變,只是喜歡上個性很合的同性別的人。我常常很羨慕那些可以公開放閃、公開和父母說自己交男友的異性戀,但身旁的朋友和父母在談及同性戀時,總給予冷淡的神情,甚至罵出許多難聽的字眼。」
也許不是每個人都能有此種心情轉變,但知名作家張娟芬曾在書中提及,異性戀可以嘗試假扮為同性戀,體會同性戀者所面對的處境。利用這份練習,讓自己體會那份無法用言語解釋,而必須實際親身感受、無以名狀的苦澀。經過這練習,性別友善彩虹微笑地懸掛在台大校園的上空的那天,也更近了是吧?
校園性別友善彩虹何時才能高掛天空?(攝影/心理五 林韋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