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于聖
配合臺北市獲選為2016年世界設計之都,臺北市政府底下各部門都有相應措施,期望建構出一個向上提升、經過設計的城市圖景。市政府工務局新建工程處是負責林蔭大道的單位,為了突破過往計畫的模式,落實世界設計之都的概念,新工處選定和平西路三段、羅斯福路五六段以及新生南路三段作為示範性林蔭大道,於去年三月開始進行初步規劃設計,藉此三條示範性大道,向民眾展示林蔭工程的成效,並作為往後計畫的典範。經典工程顧問有限公司(後簡稱經典工程)負責本計畫的前期設計部分,在互動模式及實質內容,都有別於過往林蔭大道工程。
過去,空間營造的工程採取由上而下的模式,由政府主導,從設計到施工的內容,政府未曾事先和民眾溝通,民眾也幾乎沒有參與的空間,往往等到施工圍籬架設,才知道生活周遭環境將改變,導致雙方衝突不斷,對於空間的想像難以取得共識。這次的林蔭大道工程,擺脫過往由政府主導的模式,讓民眾擁有詮釋生活空間的力量,不再只是政府於民眾上對下的關係,而是雙方能相互傾聽並合作,將空間的主導權從政府手中釋出。
經典工程則扮演政府與民眾間的橋樑,詮釋設計者與溝通者的角色。為了蒐集各方民眾意見,經典工程作了許多嘗試,期望將各方聲音納入考量,範圍涵蓋從民眾、學者到政府。例如,除了政府規定一定數量的公聽會外,經典工程還針對本計畫舉辦三十幾場說明會,讓周遭居民的聲音能夠匯聚在同一個場合,被聽見;成立林蔭大道工作坊,藉由紙模型以及設計圖繪製,讓民眾的想法被呈現出來;舉辦學者座談會,讓民眾和學者互相交流,結合多元背景──從城鄉發展到土木領域,討論內容從林蔭大道對交通的影響,到如何與當地特色協調都有。民眾參與狀況十分踴躍,說明會上,不僅民眾提出正反面意見討論,台大學生也納入不同看法,而經典工程將把意見揉合、反映於設計上,達到空間藉溝通來建構的初衷。
那麼林蔭大道將會變成甚麼樣子呢?過往的林蔭工程多只是換換樹種,卻無法改變空間的樣貌,也無力轉變當地人與空間的互動。但本次計畫,帶入更多當地地理及歷史元素,不再侷限於樹與路的組合。經典工程的負責人劉柏宏老師表示,羅斯福路五、六段的重點在於萬金鐵路的歷史與山水的意象;和平西路段則聚焦於龍山寺在社區的定位,以其為軸心開展;至於新生南路,則要把巷弄內的書店及咖啡廳縮影拉到馬路來,讓民眾能夠挖掘出許多藏於小路中的寶藏,並企圖抓住台大校園日益薄弱的人文氣息。此外,在設計上,構想在街道上放入台大著名的思想或文學家的字句,藉由書寫在街道或裝置吟誦,把人文氣息從歷史中、校園外牆上散出到街道。
特別的是,針對新生南路段,經典工程於去年九月十五日舉行「一日街道生活體驗」,封閉台大校門口至真理堂段的外側車道,模擬林蔭大道完工後的改變。重組我們的空間想像,拓寬之後的人行道,不只是多了棵樹而已,人能在上面休憩、野餐,或者看書、發呆,而原本隱身在巷弄中的獨立書店及音樂店,也將色濃縮在人行道上呈現。書攤伴著唱片流瀉而出的音符,我們不用在巷弄中尋半天才覓到桃花源,因為桃花源就在寬寬的人行道上。自行車與人行道也不用互相爭搶道路,而是能自在共處,人車爭道的情形將會大大減少。街頭藝人在拓寬的空間表演,許多原本在想像之外的活動都將跑出來,因為空間改變,人們與之的互動也會改變。我們很難想像,緊鄰馬路的空間,經過轉換後也能成為願意駐足的地方,而不是匆匆路過;一日街道生活體驗,讓我們看到空間使用的可能性。
林蔭大道,與其說是美化環境,不如說是展現人對於生活空間的另一種可能,從溝通到與在地結合,都是顛覆過往的空間詮釋。對於空間,能夠賦予甚麼意義?人又能和空間有甚麼互動?林蔭大道的工程,逐步為這些問題找到解答。
一日街道生活體驗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