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26日 星期三

誰是陳文成──陳文成紀念廣場提案始末







◎張欣嘉

誰是陳文成?
  1981年5月,在美國卡內基美隆大學任教的陳文成先生攜家帶眷自美國返鄉探親。7月2日,警備總部藉其為台獨運動募款為理由約談陳文成,大約是晚上九點半結束。之後,陳文成的家人始終沒有見其回家,最後是在隔天早上,陳文成的遺體被發現陳屍在臺大研究生圖書館旁的草地上。
  陳文成自台灣大學畢業之後,在1975年獲得獎學金並赴美深造,攻讀數學學位,之後也在卡內基美隆大學擔任統計學系助理教授。當時在美國留學的台籍學生當中,許多人時常討論國民黨的高壓統治和台灣黨外運動的發展。陳文成也不例外,他非常關心台灣政治,參與在美國台胞的同鄉會和許多人權促進活動中,也曾經在財務上支持《美麗島雜誌》。
  陳文成事件發生之後,政府當局馬上發了許多消息與新聞稿,聲稱陳文成是因為車禍去世,又改口為畏罪自殺,且當時整個案件的調查並不詳盡,最後僅以證據不足而結案,至今仍然保持「真相未明」的狀態。當時,在卡內基美隆大學校長賽爾特的堅持下,美國退休法醫權威魏契親自來台驗屍,返美後,在匹茲堡舉行記者會表示:「陳文成不可能死於自殺,也不可能死於意外,而是死於他殺。」 一般認為,陳文成就是因為長期接觸黨外運動等活動,被當時的校園特務舉發而被國民黨列入黑名單,才會發生如此的悲劇。

第一次學生提案
  陳文成事件的「正名」牽涉到校園民主化工程和轉型正義的實踐。「臺大學生會學術部」曾與本報在2012年4月共同主辦「推開白色的記憶之門──臺大一九五○年代檔案及影像展」,旨在回顧白恐時期高壓統治的歷史記憶,當中討論到除了四六事件等以外,也包括陳文成事件。
  當年6月的校務會議,學生會和研究生協會就曾經共同在校務會議上提案,以要求立碑的方式紀念陳文成事件。當時會議上正反兩方有進行一兩個小時以上的攻防,其中支持的教授就表示:「不應將陳文成界定為政治人物、將陳文成事件定位為政治事件;對陳文成的紀念是轉型正義的核心問題,記憶、真相與時間的課題。」文學院院長陳弱水教授也說,事件地緣和人緣的關係這樣的提案是沒有不適當的。反方則強調,不應針對陳文成去討論,那其他臺大有學術成就或是受到政治壓迫的校友是否也都該為其立碑?
  26屆學生會長李心文即指出:「當時李校長在校務上的主持風格一貫都是比較強勢的,有時甚至不會注意到有學生要發言。加上案子的議程是比較後面的,老師們也越走越多,當時好像有清點人數,確定有效投票,校長裁決新的提案的抉擇等等的時間是非常快的,大家沒辦法對程序做質疑。最後這樣的情況下,算是輸掉了那次的提案。」最後的決議是取消原本的提案,以校長所提的修正案形式通過:「請校史館就本校校園與教職員相關重要歷史,邀請相關人員,以相關適當辦法納入校史。」會議不完全符合程序的情況之下,當時的學生不能夠接受這樣的結果,才有了下次的提案。

第二次學生提案
  101學年度快要結束時,校長重新遴選,楊泮池接續李嗣涔的職位擔任校長。陳文成基金會從102學念度始即開始和新校長溝通在校園中紀念事件的可能性,學生會和研協也再次在102-2的第二次校務會議上重新提案。李心文也透漏:「兩年前的經驗確實有影響到這次提案,我們知道要讓它更強而有力,事前活動的配合很重要,告訴學校學生會和同學們其實一直都有在關心這件事情,這一切是慢慢累積的。所以才會有湖說音樂節上號召同學老師寫信給校務會議的活動。」
  提案小組由學生會和研協共同組成,討論後決定將提案的形式退一步從立碑變成紀念廣場命名,加上會前大約收集到兩百多封寫給校務會議的信支持紀念廣場命名,研協會長戴瑋珊即認為會議當天的對話可說是積極正向的。
  以前沒有校園內空間命名的先例,只有大樓會有命名的程序。傅鐘、醉月湖、振興草皮等等,校規會黃麗玲老師表示,都是以口耳相傳的方式,最後才被正式納為臺大地名之一。再加上提案命名即代表體制內的「正名」,透過法律與規則才能凸顯其正當性。一個校長對於事件的看法、態度、價值觀會大大影響一個學校的運作模式。李心文指出:「他(楊校長)是一個很注重程序的人,所以滿堅持說要先有命名原則規則等,再依據那個規則去審我們的提案。」最後決議是以送入校規委員會等待校園空間命名辦法確定後進入審理程序,楊校長也在會議上強調,他是原則性支持這項提案的。
  若說臺大有很多傑出的校友,為什麼不去紀念其他人而要陳文成?而今年的會議上也有幾位教授持反對意見,其中就有人認為命名根本就是不需要的,校園沒有一個空間名稱是由學校官方去命名的,所有的地名都可以藉由學生口耳相傳而形成。但是,陳文成事件與其他不同的是,其直接發生在校園裡,代表的意義是國家的公權力、暴力進入到校園直接侵害到學生甚至是老師。轉型正義其中一個執行方式即是以官方的立場為事件作紀念,不論是立碑或廣場命名。這樣的做法不僅僅具有一般的紀念性質,更可以成為事件受到社會重視的證據。

監督與反省
  2011年,學生會和研究生協會開始舉辦陳文成事件三十周年紀念晚會,地點即在活大和圖資系館之間的空間,也就是陳文成先生當年陳屍的地點附近。晚會現場都會播放事件相關的紀錄片,也邀請許多教授和相關人上台演講,讓現場參與的師生能共同緬懷這段歷史。從兩年前學生開始推動事件紀念開始,校方從原本不採納意見到現在「原則性同意」並交付相關單位處理,可見推動逐漸有了成果。透過晚會的舉辦,可以讓師生繼續共同監督學校的處理,讓相關規則在校園規劃委員會中盡速審理,並使陳文成紀念廣場得以實現。李心文也表示,雖然學生代表在校規委員會裡面僅只是列席並無出席,但是發言和意見是被委員會重視的。
  廣場命名除了其表面的紀念性質之外,更是校園中轉型正義實踐重要的一環。當以後的新生第一次進入校園,便會看到這個名字,開始思考後面的故事是什麼,在台大裡面發生過了什麼事情?紀念廣場將對整個學生群體提出問題:誰是陳文成?相繼而來的,校園中何來現有的公共參與自由,學生教授何來開放的學術環境?這些問題既沉重又深刻,有待所有人共同思考與反省。

今年(2014)7月2號在第一活動中心旁的空地(陳文成紀念廣場預計選址旁近)
舉辦陳文成博士殉難周年紀念晚會,圖中為晚會現場留下來的紀念布條。
(攝影/凌宗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