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思穎
簡介紹興
中正紀念堂北側,有一片綠影扶疏、各式有機空間、充滿故事的房舍,這裡是紹興。2010年8月忽如期來的律師函,要求居民們在60天內歸還占用的臺大校地,然而近五、六十年的時間,居民們來往、買賣,住在這塊土地上,未曾被告知這裡屬於台大。這個由過去政府默許形成的歷史違建並不僅僅是學校與居民的事,而是一個社會的事。台大意識報曾在2011(註一)、2012(註二)年專題報導紹興社區,無論是紹興社區的脈絡、當地居民的生命故事、台大校方學生與紹興關係、政府應該負起的責任…等,都有相當深刻的論述,文章〈一席之地——紹興社區的居住正義紀實〉(註三)亦詳述了學生在2012年台大校慶抗爭的過程。
紹興社區與紹興學程(註四)近來情況
經過高強度的緊張抗爭後,居民迎來的是原先料想不到的漫長協商,此間痛苦猶如一慢性病,「家還可以住多久」的疑問與安置遙遙無期在心理上造成相當大的壓力,而兩年多來有許多老人家離去。這種「看不見的敵人」,對於作為社區工作者的紹興學程來說,是很難處理的部分,也是這段日子裡社區最明顯的問題。
此外,雖然2009年台灣制定《兩公約(註五)施行法》,居住人權已白紙黑字地被保障,現實情況卻是,居住權與所有權依舊未分開(註六)。2013年台灣進行兩公約國際審查,各個人權團體順勢合作,一齊提出了非政府組織的人權報告書,紹興學程也在其中。他們與許多反迫遷相關團體結盟為「反迫遷連線」進行議題整合,討論台灣的居住權狀況,並對政府提出意見、推動修法。
103-2學期,城鄉所黃麗玲教授也與紹興學程合開課程,讓修課學生進入社區觀察,而後與居民、中華民國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OURs)的建築師討論未來中繼住宅的設計與細節。
紹興居民何去何從?
今年五月初,台大與台北市政府簽署了「臺大紹興南街基地再生計畫合作意向書(MOU)」的公辦都更,拖延長達四年多的協商,終令居民得以看見曙光。臺大將藉由「中繼」與「就地安置」兩者來處理紹興居民的居住問題。目前,都更期間內可以暫居的中繼方案,進度沒有一個確切的時間表。能夠確定的是台大會向國防部「撥用(註七)」原為單身退役軍人公寓,去年已空出的忠勤二莊來作為中繼方案的施行地點。
至於安置方案,北市府有較明確的動靜,北市副市長林欽榮表示,紹興擬在今年十月份進入都更計畫程序、明年二月招商。事實上,學校將公辦都更與安置計畫結合,亦即在都市更新的藍圖裡,規劃了紹興居民的安置。北市府與台大將在此地興建「智慧醫療生活園區」,裡面會有旅館、公共住宅、醫學教學研究中心...等建物。紹興居民則會安置在生活實驗區,此區還會特別提供戶數給六十五歲以上的長者,作為社區醫療的場域。(註八)
繪製一個城市的想像
公辦都更是眾多都市更新方式的一種,但有別於其他種私人興辦都更,公辦都更的負責人為公法人(如縣市政府),這樣的案子更被期待能夠達到公共性。首先,政府機關應照護人民,對原本居住在這塊土地上的人負責。除此之外,因著資金的來源是市民們的納稅,公辦都更合作案的重點也在於讓更新的區塊與周圍地區發生連結、互動,提供全體市民服務。
紹興學程的施以德,他點出了一個台灣都市更新常有的問題——公共參與的欠缺。一個城市的設計若只掌握在少數規劃者身上,其實是會發生問題,比如供給不能滿足需求,甚或供給與需求背離。因著法律程序上的規定,都更前需舉辦聽證會及公聽會,但往往最相關的住民卻少有機會參與討論,然而,城市更新的初衷難道不是想讓住在此地的居民、使用者有更完善的生活嗎?
此次公辦都更是首次地方政府與學校合作,兩造被期許在民主參與、都市更新的問題上能夠樹立典範,身為台大一份子的我們都應關注這個議題;政府則必須在效率與品質之間,找到適當的平衡。
▲紹興社區位置圖(圖片擷取於Google Map)
▲鳥瞰紹興社區的房子(照片提供/紹興學程)
▲紹興社區的一隅(照片提供/紹興學程)
▲2014年8月,紹興學程與華光、蟾蜍山合辦工作營。紹興子計畫的成果是以模型紀錄社區樣貌(照片提供/紹興學程)
▲紹興社區的居民大會(照片提供/紹興學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