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16日 星期三

三十年的空間故事:社科院古今探微

◎吳昱農、黃翊哲、蔣明翰


源頭
  社會科學院遷院的起源可以上溯到1982年,彼時社科院仍稱「法學院」,位於徐州路上,與校總區遠隔兩地,致學生諸多不便;校園規劃委員會因此提出「法學院遷院計畫」,預計將法學院遷至校總區東北角,俾改善學生交流學習之環境。1992年,遷院計畫獲教育部核准與行政院通過。遷院工程共分為三期:第一期為新聞所、三研所(今之國發所),社會系(今之社工、社會兩系);第二期為經濟系與政治系;第三期為法律系及法學院圖書館。
故事的休止符號:暫停施工與預算凍結
  一期工程於1994年5月動工,興建三系所的系館,1996年 2 月竣工。孰料完工後竟引起巨大爭議及譴責。不論校園裡外,人多非難其空間利用效益不彰[1];原定隨後進行發包和施工作業的二期工程亦有侵占綠地的疑議,二期和三期工程於是在質疑聲浪下暫停施工,就此擱置。同時,校方受立法院質詢、監察院調查,教育部編列的遷院預算更因九二一大地震而遭凍結,解凍後卻已超過法令規定的預算動支期限,尚未使用的經費因此被回收,校方只得重新向教育部申請經費。計畫至此已是末路窮途,遷院遙遙無期。
新的一頁:遷院案的重啟與爭端
  經歷四年的努力,朝野協商[2],2000年社科院再推遷院計畫,不但獲得總區各單位支持,也爭取到許多校友慷慨的金援,教育部和台大校務基金更同意補助部分款項,終於拂去遷院計畫積累多年的灰塵,嶄露一絲光明,並且力邀知名建築師伊東豊雄擔任本案建築設計,期待為台灣校園建築立一標竿。儘管前景大好,眾人期盼深切,卻仍然風波不斷:交通道路的規畫、綠地與建築空間的取捨,辯論與爭議延燒數年,不但台大BBS站批踢踢上戰火漫天,甚至多次修改的設計案也讓伊東豊雄不堪其擾,並向校方表示若執意再做修改,他將可能辭去設計之職,麻煩社科院另請高明。[3]
       漫漫十年過去了,在難以計數的公聽會、座談會當中,從不間斷的辯論與說明及設計案的多次修改後,校方和學生間的溝通達成共識,終於決議在2010年3月2日動土,工期780天,預計於2012年完工。
  新社科院大樓於2013年5月落成,代表著前後動盪三十餘年的遷院計畫終於結束,也於2014年8月舉行新大樓入厝典禮,9月正式啟用至今。雖然遷院之事已了,但新大樓空間的配置與運用仍不符學生期待,近兩年來時有爭議。


不甚完美的演繹者:新院區使用檢討


  每當晚上經過台大後門時,總可以看到社科院圖書館燈火赫然,金黃燦亮的光線穿過玻璃外牆,在黑暗中流洩,遠看彷彿一座水晶宮殿。靜靜地座落在校園一隅,新社科院有著充滿現代感的設計,圍繞銀灰外牆的是青綠草地,人造水道縱橫其間,潺潺流水輕聲細語,為幾步之外的車水馬龍留住一股靜謐的氛圍。然而,在這棟嶄新建築的華美外觀之下,又有多少設計,是可以為學生帶來實際的使用效益的呢?
  自去年遷院以來,上一屆與這一屆的社科院學生會都曾表示過學生使用空間相當較之徐州路院區而言相當萎縮。學生空間利用中最大的問題即是供不應求。以交誼廳等開放空間為例,在中午吃飯時間總是人滿為患,造成使用學生數量遠超過容納上限的情形。除此之外尚有自習空間的問題,由於社科院圖書館對全校師生開放,因此每到考試將近,社圖的自習室總會擠滿各系的學生,造成社科院的學生反而無法就近使用社圖自習室的窘境。研究生更曾反映過現有研究與討論空間不足的問題等,種種指責都把問題矛頭指向院方對學生空間使用的過分限縮。
  針對上述問題,院學生會也希望能藉由與院辦的溝通協調,共謀解決之道。上一屆的院學生會曾向院方爭取在介宙館 [4] 的露天空間擺放桌椅,供學生聚會、討論功課等用。這一屆院學生會則希望能在頤賢館 [4] 三樓系辦外的空地擺放圓桌椅,規劃成如同博雅一樓一樣的討論空間。目前雖確定會實行,然而細節部分仍在討論階段。至於自習空間的不足,院學生會目前正在向院方爭取社科 102 教室在期中考期末考前一兩周開放自習,希望能提供給學生足夠的空間。另外學生會與院方已協調開放六樓的部分教室作為研究生的研究空間,目前進入規定借用辦法的階段,一樓教師休息室的開放也正進行商議中。以上方法能否有效解決空間不足問題,有待時間來證明。
  至於教室的借用,基本上是只要能夠負擔場地維護費就能申請,然而費用卻是高達四位數,以一間一百人教室為例,借用半天即要價2800元,尚不包含設備的借用費,即使社科院學生在借用上有折扣優惠,但在舉辦活動時借用意願依舊不高,紛紛出走至其他借用價格較便宜的大樓借用空間。如此現象,造成社科院學生對教室的使用率不高,反而是借給校外人士辦活動居多。
  然而,費用過高似乎不是社科院的單一現象。在對院學生會李晨心會長的訪問中就提到,比較其他單位,周圍系館的借用費用也相當驚人,如此現象無疑對學生的空間使用權造成了限制。
共同書寫的最終章:學生與校方的反覆討論


  為了取得更多資訊,我們訪問社科院陳毓文副院長。她首先表示,要討論社科院的空間利用問題,不應該忽視其歷史脈絡,徐州路舊院區原先是設計供舊法學院系所使用,可利用的對象本身就含納比現今使用新社科院的系所要多,空間的減少是必然的。此外她也坦承,現今的大樓設計確實與學生們「學習開放」的使用需求相左,可能是學生、教師以及行政方對於空間利用的想像不一致所導致的。


  此外,對於學生表達場地借用費過於高昂的問題,其表示其實各個系館原則上都仍舊屬於校方的校產,因此即使院務會議通過的收費標準,依舊要經過校方總務的審核。新社科院的收費準則雖然經過三次院務會議協調,但前兩次的會議結果並不符合學校所預設的門檻,才修正到現在的價格。而回應學生對於讀書會或討論報告的空間需求,其實新大樓較高樓層的討論室開放給學生自由借用,也是採取登記制度,且並不收取費用,但可能是因為資訊傳播不廣,借用的頻率並不高。空間開放之後更可能帶來管理上的問題,現今的空間開放程度對於非校方人員的進出幾乎不設管控,因此要如何區辨使用對象以及如何避免校外人士所帶來的安全問題與使用紛爭,也是系方在考量要不要開放更多空間之時,最迫切的問題。


  談到對於空間利用的議題,她並談到學生雖關心自己系內的空間使用,但不應該將自己侷限於系館之中,反而可以利用多修其他系所的課等等學習機會,去利用其他建築的空間。空間議題除了討論大小以及使用效率的問題之外,尚有無障礙空間等對於使用者而言更為急切的改善必要,現今社科院新大樓的設計在不同的地方都對身心障礙的空間使用者來說造成很大的不便,例如五樓電腦教室為了埋藏線路而抬高地板的設計,就對於需要使用行動輔具的使用者而言十分不友善。
  總結來說,目前有關社科院的空間配置狀況正在改善當中,而就空間使用的議題來說,今年上任的新院長及其團隊釋出了不少溝通意願。然而對於收標準高昂是否有其必要,教師休息室的低使用率以及開放空間的管理等問題,仍有待學生持續監督以及院方繼續檢討改進。

----------------------------------

註解:
[1] 參考社會科學院遷院計畫書1.1(http://goo.gl/RSzduL)、
意識報004刊 一路走來——回顧社科院遷院計畫http://goo.gl/tXfvMM


[2] ptt NTU版回顧:社科院遷院工程設計案https://goo.gl/ny0nwI


[3] ptt NTU版關於社科院遷院案,請聽我說分明(https://goo.gl/wcMRJV)、
聯合報新聞 一塊草皮 卡住伊東豐雄設計案(http://goo.gl/4xXtQh


[4] 介宙館係指新社科院西側的教學大樓,頤賢館則指其東側的辦公、研究大樓。


新社科院開放的空間配置,造成學生使用上的限縮以及無法排除校外人士進入的問題
一樓的交誼廳在考前或報告前等尖峰時段,往往人滿為患、不敷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