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大意識報作為校園的獨立媒體,一直以來秉持著為校園、社會服務的精神。每學期發 3 至 4 刊,每刊 20 頁,發行 2000 本,從發現校園議題、提案、組成專題小組、採訪、撰稿編輯,到最後的發刊派報,全程皆由社員自願投入。 意識報每期的發刊費用,1/3 由校方補助,剩下的2/3外加意識講座的講師費、參加活動的擺攤費用等等,都由我們自行負擔。刊物在校內主要以免費發放的形式流通,而賺取經費的方式有:販售封底廣告、訂閱戶、擺攤販售刊物(如校園社團博覽會、共生音樂節),但長期以來,經費仍相當匱乏,來源亦不穩定,無法持續支撐我們的刊物發行。 這學期,我們已將發行量減至 1500,希望減少成本支出;然而,剩餘經費仍不足以供應這學期所有刊物的發行。在此,邀請您捐款支持意識報,讓我們繼續耕耘校園與社會議題,為更好的媒體環境努力。
若有意願幫助我們:
A. 單純捐款(不限金額):贈送一組明信片 (各期精美封面)B. 訂閱方案:6 期 500 元(約一年,內含 2 期特刊)
表單填寫:http://goo.gl/forms/hvbhF4Te4Kl5kLi53(填完表單後我們會再發確認信,再麻煩您收信囉!)
意識報為何值得贊助?名人推薦!
孫有蓉:
我對台大的記憶凝結在意識報;七年前那份在校園刊物荒蕪時,靠著熱血澆灌出的校園˙社會˙意識˙報。
(意識報創辦人 巴黎索邦第一大學哲學博士生)
林開世:
各位朋友與同事: 意識報是台大校園碩果僅存的獨立媒體之一,也是少數將自己定位為以實際田野訪談做為報導依據的學生社團。成立8年以來,他們關懷的觸角從校園延伸到社會,從台大學生的福利到一般市民的公義;無論是樂生療養院的保存,紹興社區的反迫遷,校園博物館的規劃,校園空間的安全,意識報的記者都在現場為我們做見證與分析。他們精確的把探台灣社會的脈動,也啟蒙了新世代學子的社會意識。我強烈的推薦意識報給所有的朋友與關心公眾事務的人,請大家踴躍捐款贊助他們的工作,讓校園中的知識實踐的香火繼續傳承。
(現任台灣大學人類學系教授)
李問:
台大意識報雖然創立不到十年,卻發展出完整的新聞編採和專題寫作制度,也繼承了台大歷年來校園刊物批判思考的精神。短短幾年間,這個社團不僅孕育出好幾位優秀的年輕記者,更啟發許多同學投入社會改革和政治工作的行列。這是一門訓練最紮實、也最實用的無學分課程。意識報影響了一批一批的台大學生,也以更深遠的方式,在台灣社會各處埋下了改革的種子。
(人類學系B96、第二屆總編輯、民進黨國際事務部專員、前Taipei
Times記者)
陳東升:
以年輕世代為主體的深度分析媒體
(現台大社會系教授)
林傳凱:
「公共意識」的分娩,需要持之以恆的思考、提問、自省。在速食年代,這是吃力不討好的任務。這些年,好在有《意識報》,以批判又不失溫厚的雙眼,反省台大的景況,並重尋「自我改造」與「社會實踐」之路。
(歷史研究者)
蘇碩斌:
意識報的手腳和眼睛一直緊貼著台大地平線,報導與議題卻總能散發有高度的思維。
(現任臺灣大學臺灣文學所副教授)
曾稚驊:
意識報是一個深耕校園的異議媒體,而在此的經驗深刻地影響了我的公共參與方式,從自身所處的環境出發、梳理校園議題,讓人得以重新認識、親身探訪周遭的體制如何運作,並了解這是如何連結到其他各層次的體制與權力上。意識報為什麼重要,就在於這群人嘗試想要回答,到底學校跟社會的關係是什麼?而身處學校中的人們有什麼樣的掙扎與感受?面對這些問題,不斷透過書寫與行動,建立起脈絡性的理解,而這些提問與理解的過程是對於校園的反省是必要的。回首過去,意識報的經驗提供給我最重要的養分,或許並不是對於社會實踐的理論皈依,而是在方法上的原則,無論今天身處於校園或其他體制之內,類似的提問與探索都將是一趟值得的旅途,這樣的方法根植於生活之中、實踐的過程最終也將回到生活之上。意識報是校園內非常重要的團體,需要更多人的協助和參與,我誠心地推薦給可能跟你我一樣、對於生活帶著困擾與疑惑的人們。
(第五屆意識報總編輯,台大工會現任秘書長,現台大社會所碩士生。)
周芷萱:
意識報是一個,對新聞、議題或是社會有興趣的學生來說,很重要的地方。寫作是一種需要練習的表達方式,訪問技巧更是一門學問。意識報給了學生們一個實作的空間,成員們對於各種社會議題更是無役不與。資訊爆炸時代,要經營報刊實為不易,希望意識報還能繼續有下一個十年,給未來的台大學生一個認識議題和動手做的機會。
(前台大研協會長、自由台灣黨第九屆立法委員參選人)
意識報社全體社員 敬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