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大意識報
台大學生自治選舉將於今年 11 月 3 日(四)舉行,為了讓大家在投票時有更多的參考資訊,意識報特別訪問了學生會長的候選人,希望大家可以對他們有更多的認識。
本篇受訪者為第 29 屆學生會會長補選6號候選人,邱丞正。
問:您的學生自治背景?
我2009年成為福利部員,2010年被退學,2011年重考進法律系,那年我再回福利部,2012年被找去擔任學生會內務副會長。後來在學代會待了兩年,前半年當議長,後半年財務委員會主席,再來是一般學代。 在這過程中,我的思維非常福利部,對於學生自治的想像並不是辦活動,也不是做很多fancy的議題性的場子,那些都比不上做好學生會唯一能做的事。
問:您認為學生會應該要做的事情是?
學生會只需要做三件事,第一件事,是出席學校召開的會議,例如校務會議。這無人可以取代,因為法律規定只有學生會才有代表權。
第二件事,是學生會不論或好或壞,擁有一點名聲,比起一般社團,尋求募款或合作都順利很多。基於學生會的位置,擁有這些資源,應該要嘗試一些沒人嘗試過的冒險。
第三件事,是學生會有相對廣大的民意基礎,應該能夠做別人能想到但無法達成的事,因為它的規模足以去做單個小型社團做不到的事情。
所以學生會應該做的三件事情,分別就是根據它的法律地位、所在的位置和規模和別的社團不同,因而只有學生會可以達成的事。比如12號候選人的政見北北基校車,就是一個很典型、只有學生會能做的事情。
問:您的參選動機?
我兩年前離開學代會後,幾乎沒再參與學生自治。唯一接觸廣義學生自治的議題是人文大樓,我是校園規劃小組會議的成員。當時反對方請許多校友在報紙上長篇累牘地投書,支持方很難回答,就希望最需要人文大樓的文院學生可以表達意見,於是找許多大學部的學弟妹做組織動員,我主要負責審大樓本身細部的設計。人文大樓的經驗告訴我一件事,如果一群學生因關注一件事而集結在一起,試著運用所有工具去達成訴求,最後就可以獲得效果。後來人文大樓在都市計畫委員會,每次審都有學生動員發聲,這個案件才有辦法這麼順利。
真正讓我決定參選,是五六月份的選舉。到周維理辭職為止,我都沒有想過參選。直到我問選委會有沒有人參選,但一個都沒有。以我的主觀認知,經過五六月份的事件,大家已經不相信學生會能帶來幸福或好的校園環境了。對我來說這是一件很傷心的事,所以我很認真的選舉、生產論述,但目的不完全是當選,而是想把討論拉回到政策和視野,我認為目前已經達成一半了。我想透過自己跳下去參與,把議題拉回到政見,拉回到學生會該是什麼樣子的討論上。
問:您的政見主軸是?
共想台大。意思是擴大參與,把資訊拿出來讓大家思考台大和學生會的走向,我舉三個在半年內我有自信馬上做到的事。
第一個是虛擬校園的整建。
以前的資訊基礎建設指的是wifi,例如強化ntu peap、NTU的訊號,後來慢慢變成軟體部分。跟國外大學交流時,發現他們已經開始做行動化網頁,甚至有app去整合,但台大都沒有。另外一個問題是垃圾信,每天台大平均會寄最多七八封的垃圾信到學生的信箱,常常累積太多就直接刪掉,無形間提升了公共參與的門檻,同學們不會因此知道學校的事,相反的會讓其他事能見度下降。可以效法的目標,以新竹的清大來說,目前他們的秘書室一天只會寄給學生一封信,裡面整理了學校的大小事。
學校並非沒有改變的動能,例如有個「校園E化小組」,與會的都是一級主管,可以「命令」計中幫他們做事,例如社團資訊系統、借場地系統、成績登錄系統、ePo(學習歷程檔案系統)都是這樣開發,可以看到學校有開發的動能,但只為教職員服務。長期目標是希望把api、登入授權等開放出來,現在外部有很多台大課表之類的軟體;如果學校自己開發,可以同時連Ceiba、課程網、請假系統,也不會有資訊安全的問題。這不是做不到,只是我們必須讓學生參與開發。
第二個是校園生活。
首先是餐廳改善。台大使用承包制度,學校包給統包商,契約上寫的店家常和最後的店家不一樣,換餐廳的過程,學生、學校都沒辦法管理。統包商管理的依據是利潤和租金,而不是依據餐飲環境或是品質。這種狀況下要改變,只能等到換約的時候。首先要修改招標規定,促使學校簽約時加入「試營運條款」,開業後試營運一個月,設定一些標準,最後投票決定餐廳的去留。
再來是交通問題。台大長期以來有推動汽機車外圍化,如果把老師的汽車請到地下停車場,很多大樓的停車位問題瞬間可以解決。另一個方向是公共自行車,我還是學代時Ubike本來要在總圖前設站,但依據法規,台大必須收到達某個數字的高額租金,Ubike無法配合。雖然我不覺得這完全沒辦法談。
然後是校園空間的問題。台大長期以來缺乏可以自由討論或社團活動的空間。我想要去盤點校內的閒置空間,例如台大大陸社對面的大樓,一樓是玉山銀行,二樓是空的;或是在雅頌坊對面的管院生活館(後來荒廢了)。可以去問學校有沒有經費使用,如果沒有,學生會就當學校的後盾在校務會議上提案,讓學校有名義跟大家募款來做這件事。
第三個是國北教併校案。
其實不只是國北教併校案,其他校務也該這樣做。學校上禮拜通過要把徐州路舊社科院拿來做國際學院,但是國際學院設立之後,會不會衝擊到男四、女四、醫學院的生活空間?至少必須讓同學知情,學校在前期規劃就要和大家講,並且學生要有足夠的決策權。據消息來源,學校對於國北教沒有一定要併校或不併,但重點是學生根本不知道對方情況,例如中文系和華語教學中心如果要併,學生想要決策也不知道要依據什麼資訊。資訊公開,確認學生參與決策的權力,然後才能開始談要不要併。
問:面對先前學生會、學代會對立的局面,您理想中的學生會架構是?
我覺得學生會將走向內閣制。
人少的學院,比如說文學院,二、三十票能當選學代;人多的學院,比如社科院,可能一兩百票就當選,和學生會長完全不同等級,在有基本民意的情況下就可以當學代。追根究柢不管甚麼制度、什麼定位,都是大家一起做某件事情的方法。怎麼組成社團?找幾個朋友,有共同意見就組成社團。怎麼組成「大的社團」?每個人拉自己底下的人進來。如果我們可以把學生會的制度改成更接近這樣,就是目前台大學生團體運作的邏輯。
內閣制是政治學的名詞,但它的本質是一群人,有一個代表,進入議會裡面拿資源,做這群人想做的事。大家討論要分配多少資源在這邊,分配方案最好的人,就會成為議會的主席。你帶著你的想法進入學生會、說服其他學代,其他學代也能給一些意見;這時就不是府會對立,而是大家都是學生代表。如此意義就不同,其他學代也有他的東西想和你講、有他想做的事,而你們要達成某個程度的共識,把遇到的問題和資訊和同儕分享,包含學代會內的、以及學代會外支持你的人分享。
這比現在的學生會制度更符合直接民主,絕對開放;如果有一個人不滿意,認為其他人私相授受,可以把會議紀錄公佈。不過要配合選制的修正,之前有通過不分區的選舉制,但還沒有詳細制度,我的理想是全校是一個大選區,選一百多人出來,各個學院保障一到兩名的代表,其他的名額大家去比票數。我們會在這一屆把草案完成,也希望下一屆的學生會可以提出複決公投。
這比現在的學生會制度更符合直接民主,絕對開放;如果有一個人不滿意,認為其他人私相授受,可以把會議紀錄公佈。不過要配合選制的修正,之前有通過不分區的選舉制,但還沒有詳細制度,我的理想是全校是一個大選區,選一百多人出來,各個學院保障一到兩名的代表,其他的名額大家去比票數。我們會在這一屆把草案完成,也希望下一屆的學生會可以提出複決公投。
問:在任期之內,如何避免行政和立法部門的衝突?
溝通、溝通、再溝通。該道歉就道歉,該鞠躬就鞠躬。施政報告每次常會都會有,和我在選舉時跟大家說我的政見是同樣的道理,也可以事先蒐集意見,不要常會前兩天才給人家資料。甚至可以前期規劃就把學代找進來,學代不能兼任部長,但沒有規定學代不能當旁聽者、部員,福利部事實上每期都有學代進來跟會。這是最直接的解決方法,他們就會知道原來學生會是這樣運作的。
問:這次許多候選人提出許多有趣的政見,如果當選,要怎麼把其他候選人的政見納進來?
我覺得可以把大家納進這個體系,我的目的不是為了當選,而是透過討論,不斷把焦點拉回到,我們想要的事情要怎麼和體制對接?其他候選人的很多政策我覺得很有趣,只是我沒想到、他們先想到,都可以納進來討論看看。甚至可以把這些人拉進來,請他們來福利部或是選學代,如果需要連署、簽字都可以給他們。回到前面的討論,如果是內閣制就會簡單許多,不需要會長的支持就能做到。
訪問小結
邱丞正在學生自治圈耕耘多年,此次參選被許多候選人冠上學生會舊勢力的稱呼。在離校前夕投入會長選舉,老將的最後一役,只希望學生自治能重新得到大家的信任,重新把焦點放在思考政策、學生會的定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