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3月14日 星期一

不見人影的台科大竹北校區

◎政治二 謝佳榮
概況
繼縣治一期計畫,竹北搭上了名為「發展」的特快車。台灣科技大學竹北校區,則是新竹縣政府引以為豪的「三園四所」(註一)其中之一。台科大竹北校區位於新竹縣竹北市斗崙地區,中山高速公路竹北交流道西側、新竹縣治中心南側,面積20.3663公頃。

新竹縣政府於1996年同意無償提供土地;台科大校方則是於20011125日進駐六家國中成立籌辦處。20083月,兩方正式簽署合作協議,臺科大取得位於竹北斗崙地區都市計畫區約二十公頃的土地面積。時任台科大竹北校區籌備處主任廖洪鈞則表示台科大將「按表操課」:半年內向教育部提出校園規劃書,逐年進行建設、同時,將配合台科大未來之發展,在五年內發展為學生1,500人之規模,並將進駐系所與研究中心;再者,期許增加產業與學界交流之機會、加強與企業合作。並且若未按時完成,承諾將剩餘未使用的土地無償撥還新竹縣政府。
基於台大的前車之鑑……
我們關切的是:台科大竹北校區,會不會又是另一項偉大的「空城計」?
從相關報導以及官方資訊來看比起台大竹北校區的「只聞樓梯響、不見人下來。」,台科大竹北校區似乎是「志在必行」。;縣政府已無償提供土地,自然期盼台科大有積極的設校規劃。然而,經費往往是影響進度的決定關鍵。於此,台科大方面則邀請校友企業簽訂產學合作意願書,已有包括研揚科技、鈊象電子等10家校友企業,同意分別以捐建、捐贈等方式協助開發竹北校區;初步來看,經費募集狀況截至目前而言是順利的。    
台科大於20083月與縣政府之協議中,承諾將半年內提出校園規劃報告書;經教育部同意後,二年內申請建照,並於取得建照三年內完成總樓地板面積一萬二千平方公尺以上的建築。但2011年的如今,台科大的校園規劃書在「修正中」,仍未提交至教育局;更遑論申請建照、環境評估以及實體建築工程的進行。今年年初,新竹縣縣長邱鏡淳於今年年初之台科大竹北校區推動會議表示:「不希望台科大成為台大第二」;而陳希舜校長在會中說了不下十次「台科大校地嚴重不足,到竹北設分校,台科大比這邊的鄉親更著急」,他強調,目前設校進度均依照9737日與新竹縣政府簽訂的合作協議,完全沒延宕,該做的、可以做的也絕不耽擱。    

台科大,你在哪裡?
即使我們相信台科大校方的「誠意」;令人不解的是,台科大之官方網站上完全不存在竹北校區籌備處的相關連結及資訊;試問「按表操課」是按什麼表、操什麼課?台科大網站可說是一般民眾、學生得知校方訊息的唯一管道,我們卻無法從中得知任何資訊,其資訊不公開之程度確實令人不滿。我們是不是能說:提供土地的縣政府、提供金錢的校友當然是萬萬得罪不得;至於在校學生與當地居民則無須交待?
對於竹北校區的現況,台科大的學生鮮少了解、也無從了解。來竹北此地觀光的外地人見到的則是:在又大、又直的路旁有著「台科XX」、「尊爵XX大學城」等建商看板廣告。當地居民感受到竹北市斗崙地價兩年漲了近2倍,殊不知在那20公頃中的空地中、連一棟2樓的建築都不存在。


註一:「三園四所」是指竹科學園區三期開發、臺灣知識經濟旗艦園區、新竹生物醫學園區、國立交通大學竹北園區、國立清華大學第二校區、
國立臺灣科技大學竹北分部以及國立台灣大學竹北分部。

交大的投資與擴張:竹北璞玉計畫

◎李問(人類四)



「售‧璞玉田」。從位於竹北市東側的高鐵新竹站,往東邊的東海里走去,會看見路邊聳立著斗大的廣告看板,販售可能因交大「璞玉計畫」被徵收的農地。

這裡目前仍然是一片農村的景觀,房舍散落在綠油油的田地間,與高鐵站西邊棋盤式的街道和公寓大廈呈現強烈的對比。近二十年來,新竹縣政府透過縣治一期、縣治二期等多次的區段徵收,讓竹北的面貌從農村迅速改變成都市景觀,更將大片徵收來的土地無償作為台大、台科大和生醫園區的預定地。東海里可能成為下個實施區段徵收的地區。當地居民已經分別成立「璞玉計畫促進會」與「反對璞玉計畫自救會」,顯示這個議題充滿了爭議性,對當地人的生活也會產生重大的變化。



交大與政府的合作案

什麼是璞玉計畫?璞玉計畫正式名稱為「台灣知識經濟旗艦園區」,一開始於2000年由新竹縣政府委託國立交通大學「璞玉計畫暨新校區推動小組」負責規劃,並於2004年起被內政部列為「國家重大發展建設」。這個計畫涵蓋的範圍包括高鐵站以東447公頃的土地,其中包含40公頃的「交大竹北園區」、80多公頃的「產業專用區」、住宅區、商業區以及公共設施。產業專區標榜以發展先進低污染產業為主,包括積體電路與晶片設計(IC/SoC)、生醫科技產業、還有綠能產業。璞玉計畫的目標包括「以成為亞太科技首都的新門戶」、推動「科學園區化大學城」等等。

「台灣知識經濟旗艦園區」,是一個中央層級的計畫,由交通大學編列兩億元預算進行園區的整體規劃,並由新竹縣政府則是負責和當地居民交涉,執行土地徵收,再將部分土地無償交付給交大。相較於台大、台科大在過去幾次土地重劃的經驗,交大在璞玉計畫的角色顯得格外特別。台大和台科大的情況是收下了政府送的一塊地,但似乎在收下來之前沒有思考營運經費的問題,於是造成土地荒廢多年。交大的「璞玉計畫暨新校區推動小組」卻如同積極的投資客,就如同交大璞玉計畫既新校區推動小組召集人林健正強調:「台大是有實力可是沒誠意。台科大我覺得他沒有實力。只有我們交大,又有實力又有誠意。」



從教學研究到出租廠房



至於這塊40公頃新校區的實際用途,交大過去幾年來的規劃也有多次的更動。早期先是計畫作為教學研究單位,之後又更改成「交大竹北園區」,園區內不設立教學或招生單位,而是以產學合作為主。內容包括提供給校友開設公司的創新育成中心、研發中心、碩士在職專班以及廠房出租等。交大竹北園區內的廠商可以從三種合作模式中擇一:1. 廠商申請進駐(像科學園區一樣繳納廠房租金)、2. BOT建案(包括教職員和學生宿舍)、3. 共同興建並共同使用研發中心或辦公空間。交大標榜竹北園區前五年將實施優惠價,租地自建是新竹科學園區打八折、租用廠房是台元科技園區打八折。另外,交大也標榜竹北園區的廠房容積率達250%,比起竹科的200%可以給廠商更多的空間。

除了40公頃的交大竹北園區,還有82公頃的產業專區,則是由新竹縣政府來標售土地,用來補充區段徵收所需要的財源,而交大則是提供招商的「諮詢意見」。這個園區標榜要以IC/SoC的設計產業為主,不過是目前申請進駐的廠商除了IC設計的廠商,還有以製作主機板為主的公司、數位相機代工、保健食品公司、照明設備廠商、薄膜探針公司等。

正反意見交鋒

然而一個大型的開發計畫勢必需要考慮本地住戶的立場。早在2000年林光華(民)擔任縣長的時候,新竹縣政府原本規劃的璞玉計畫範圍更大,包含了頭前溪的兩側一千多公頃的土地,包括竹北市、芎林鄉和竹東鎮範圍內的土地。由於芎林的居民強烈反彈,到了2004年鄭永金(國)縣長時期將計畫正式提交,範圍縮減成447公頃,範圍以竹北市為主。

同年,部分東海里民意代表和地方人士組成璞玉計畫促進會,希望計畫早日動工。參與促進會的人包括前國大代表江順裕(國)、東海里里長林振河等人。促進會成員認為應該好好把握這次的發展契機,促進當地的經濟發展。一名促進會的成員表示:「我們不是為了自己土地徵收的利益,而是希望可以給子孫一個好的環境。現在下一輩都沒有在種田了,我不希望我的小孩子離鄉背井。」

然而也有居民表達截然不同的立場,特別是從98年年底宣布禁建開始,反璞玉自救會便集結民眾到縣政府和交大進行抗議陳情,並且和苗栗大埔、中科相思寮等反徵收自救會一同進行聯合抗爭。針對縣政府進行區段徵收的行政過程,自救會指出縣政府所說的民眾92%支持率是造假的。針對徵收後的配地,自救會指出:即便是配地,以當地人的財力往往無法在新的商業用地上蓋房子。財力較差的在地人只好被迫賣掉土地然後搬家,衝散了原本在地的社區居民。對於產業專區,自救會指出IC/SoC產業根本不需要大規模的土地,目前申請進駐的廠商更是五花八門名不符實。另外,自救會也指出台灣有很多的閒置工業區,已經過度開發,面對全球糧食危機,政府應該重新肯定農業的價值。



交大的投資與擴張



至於交大竹北園區的規劃,自救會成員東海里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陳義旭更是痛批:「區段徵收應該要拿來做公共建設。你說國中國小是公共建設,但交大有多少在地人會去讀?而且交大來了根本不是來做教學,而是做育成中心和廠房出租,是給交大和交大校友來賺錢用的。你要賺錢,那你要編預算買地,不要說政府叫我們在地人犧牲我們的財產權。」

交大除了在竹北的園區,也已經在台南取得49公頃的新校地進行產學合作計畫,一樣是設立在高鐵站旁,由當時的台南縣政府無償撥用。目前校地中僅落成一棟主要由奇美電子出資的光電學院大樓,畢業後的光電學院碩博士班學生,將可以進入奇美電子上班。另外,也設立育成中心和奇美電子還有智邦科技進行產學合作。交大透過與校友廠商的緊密結合進行校地的擴張,也同時挹注學校的財政。然而,這一切都仰賴政府公權力的配合,甚至以竹北的案例而言,可能犧牲許多當地居民的基本權益。





本期意識報另有收錄一篇由東海里住戶謝明豪的投稿,提出對璞玉計畫的多項質疑,有興趣的讀者可以繼續閱讀。

區段徵收之後 被犧牲的小農與客家文化

◎社工二  董昱

被犧牲的小農
   竹北從縣治一到三期的都市規劃、竹北高鐵站、以及生醫園區的土地取得,無不依靠內政部的區段徵收法。這條法令使得政府具有更多正當性來取得土地,也讓被徵收的居民可以得到一定的補償;然而看似公平的背後,卻隱藏著圖利地主、犧牲小農的運作模式。
區段徵收法以農地的價格作為公告地價,強行收購徵收範圍內所有人的土地,經過市地重劃之後,再依照重劃之後的地價,依照相同的「價值」配地給原來的地主。
對於大地主而言,由於擁有的土地較多,因此他們在之後的配地過程中也可以領回較多以及較優質的土地,但是對於沒有土地的佃農、或只有小地的小農來說,區段徵收可以說是惡夢一場。
由於擁有的土地過小,小農或佃農在市地重劃之後沒有辦法或者只能獲得很小塊的土地,就算這塊地的價值很高,這些人在經濟條件上也沒有足夠的資本來利用這片小土地賺錢;因此,最常見的結果是,小農將土地以相對便宜的賣給土地仲介之後,再去其他還有農地的地方購買田地、繼續自耕自食的生活。
可以想見的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的農業地方,很容易因為家族生養眾多的結果,使得原本集中的土地越來越分散,造就今天小農的普遍;另外,家族成員可能因為社會的變遷的外部拉力而放棄耕作,將土地用便宜的價格租給需要土地的佃農來耕作。因此,真正擁有大片土地的地主,大多是透過不斷收購土地,利用炒作土地營利的上層階級;換言之,竹北的區段徵收,真正照顧的不是本地人的權利,而是少數地主的利益。
政府透過區段徵收法,試圖營造「公私雙贏」的結果,實際上卻沒有讓原本居住於此地的居民的生活更加美好;相反的,政府透過從法律而來的權力,將本來已處於社會邊緣的小農戶推向更深的深淵,再透過華美的建築物和企業形象,營造出整齊秩序的幻象。

被犧牲的客家文化
區段徵收驅趕的不只是農民,更多的,是伴隨其消失的是文化元素。
凌晨四點,張婆婆提著簡單的包包,騎著她的小摩托車到了附近的伯公廟,上香祈求神靈的護佑,當然也不忘機會向左鄰右舍打探最新的消息。之後,張婆婆和上班的人潮一起擠在街道中,朝市場的方向前進;買了簡單的魚肉和調味料,張婆婆來到田裡和張伯伯會合,穿上塑膠雨鞋、頂著斗笠、彎著腰,在田裡拔出一根根肥大的白蘿蔔、摘起綠油油的福菜。
每到了農曆過年前後,竹北市東海里和隘口里的農民,開始收成冬季種植的蘿蔔和福菜,經過簡單卻繁瑣的醃漬過程之後,只要天氣一好,就可以看到正在曝曬的蘿蔔乾和酸菜,不論是四合院的門口、新房子的庭院、甚至是馬路中間的安全島上,都可以看到它們享受陽光的樣貌;這些乾癟、散發著奇怪味道又不起眼的食物,卻是當地農民在接下來一年中,不可或缺的調味料。
張婆婆自豪地告訴我們,福菜有著千百種用途,不論煮湯炒飯、甚至驅邪避凶;福菜福菜,妙用無窮。
竹北是一個有著濃厚客家文化的地方,現今我們除了在東海里和隘口里還可以稍微感受到這種氛圍之外,其餘經過徵收和都市規劃的地方,只剩下冰冷冷的建築物。在不斷的土地重劃之後,都市樣貌煥然一新,繁榮的商業圈將開始出現,整齊一致的住宅區也將更趨集中,然而同時,我們也將失去許多地方的文化色彩。
文化是不能脫離人而存在的。近幾年來開始,政府利用保存古蹟文物的方式,來達到文化傳承的目的;然而,地方特色的經營不只是保留硬體的物質,居民的生活方式、言談舉止、風俗習慣,這些都是文化中不可被分離的事物。今天政府透過區段徵收將地上的人民驅逐,然後才保留過去的廟宇或四合院,文化的意義早就蕩然無存,剩下來的只是觀光的人潮,以及門票的計費方式。
總而言之,區段徵收後的土地利用,雖然帶來可觀的經濟前景,但是衡量其背後的失與得,實為勞民又敗俗的下下之策。





小字典:什麼是區段徵收
本文摘錄改寫自內政部網站:http://www.land.moi.gov.tw
   區段徵收是政府基於都市開發建設、舊都市更新、農村社區更新或其他開發目的需要,對於一定區域內之土地全部予以徵收,並重新加以規劃整理後,由政府取得開發目的所需土地及公共設施用地,其餘可供建築土地,部分供作原土地所有權人領回抵價地之用,部分讓售或撥供需地機關使用,剩餘土地,則辦理公開標售、標租或設定地上權,以處分土地之收入償還開發總費用。辦理區段徵收,政府可無償取得公共設施用地及節省龐大建設經費支出,土地所有權人亦可領回部分抵價地。
   都市計畫規定應辦理區段徵收地區,其細部計畫已發布實施者,應於區段徵收範圍勘定後三個月內完成都市計畫椿位測定,並於椿位測定後二個月內完成區段徵收範圍邊界分割測量登記。
   先行區段徵收地區,直轄市或縣(市)主管機關於接到核准徵收通知後,得依核定之區段徵收範圍辦理邊界分割測量登記。

瓜分竹北:大學作為土地徵收的幫凶

瓜分竹北:大學作為土地徵收的幫凶

◎李問(人類四)

在全球化的年代,政府也必須服膺市場經濟和資本主義的原則,大至國際間的自由貿易協定、小至地方政府的財務自主,都可以看出這個趨勢。然而在台灣,在政府走向市場經濟的同時,卻動輒使用公權力進行土地徵收來增加自己的收入。這兩種行為在原則上是矛盾的,因為理論上的市場經濟,應該由一個「小政府」來維持一個公平自由的競爭環境。當政府因應全球化採用資本主義的營運方式,卻同時濫用公權力,便成了一個有權制訂遊戲規則的企業。事實上,這也是當下政府實際的運作方式。

如同許多亞洲新興國家,台灣同樣屬於這種聲稱奉行市場經濟,又同時使用威權的政府。日本的國土是台灣的十倍,徵收的土地總面積卻只有台灣的十分之一。政大地政系教授徐世榮便指出,台灣不斷把農地徵收改為建地或工業區的理由很簡單:因為農地從1978年起便停止收稅,而地方政府主要的稅收來源之一便是地價稅、土地增值稅、房屋稅和契稅。前年新竹縣政府還一度修改平均地權基金相關的行政命令,讓區段徵收的盈餘可以繳納至縣庫,去年又悄悄修改回來。這些都還只是直接的收入,其他間接的官商勾結與圖利行為,更是可想而知。農地還有另一項特點是,住在農村地區的農民屬於教育上的弱勢,往往比較沒有爭取媒體版面或是抗爭的能力。於是,政府為了製造經濟繁榮的景象,往往結合強勢的財團,犧牲了弱勢的基本權益。

今天,從台大、台科大和交大在竹北設校的例子來看,我們可以看到不只是政府,就連堂堂非營利的國立大學,也都加入了這場遊戲。在區段徵收的過程中,缺乏反省的大學甘於扮演配合政府的角色,一同為了自己的財務而忽視當地民眾的基本權益。對政府而言,用徵收來的土地來「設立頂尖學府」,似乎可以做為一個說服大眾的理由。設立大學又往往讓房地產行情漲翻天,既有促進地方繁榮的效果,又可以收更多的稅,真是一舉多得。

然而接受這些土地的大學,卻往往沒有想清楚這塊地到底要拿來做什麼,更完全將土地徵收下的犧牲者視為事不關己。以台大和台科大對新校地的態度,在收受土地之初似乎是當成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雞肋。對於這塊向人民徵收而來的土的,絲毫沒有一絲慎重看待的態度,也不先衡量自己是否有足夠的能力進行營運。以台大為例,十年來第一期22公頃的土地中,除了去年剛落成的一棟大樓外,都是一片荒煙蔓草。18公頃的台大二期因為台大遲遲沒有動作,已經由縣政府更改用途作為綠能園區。政府徵收的土地半途更改用途,其實已經有違反土地徵收條例的疑慮。整體而言,大學完全沒有意識到,自己正成為政府土地徵收、以及財團炒作土地的幫兇。

至於交大在竹北的璞玉計畫和台南的新校區,則顯得比台大和台科大更為精明,明顯就是想要賺錢增加學校的財務。交大透過圈地和校地擴張的行為,增設大範圍的產學合作專區,有如變相的企業投資。這樣的經營策略對於產學合作的強調,或許在教育部減少補貼、大學財務自主大勢所趨之下,似乎是個「明智」的抉擇。但是與政府的公權力來取得自己賺錢用的土地,卻讓這筆交易充滿了不正義。

面對土地徵收的爭議,常有人說是經濟發展與傳統農村價值之間的抉擇,或是經濟發展與環保價值之間的抉擇。或許到頭來,土地徵收背後的問題根本還沒有到抽象價值的層次。政府大量進行土地徵收背後的問題,是政府為了製造經濟繁榮的景象,選擇漠視與踐踏弱勢人民的財產權,又運用公權力來賺取自己的財務稅收。不論我們支持工業發展或是農業發展,都該譴責這樣的行為。同時,我們也該譴責與政府共享一杯羹的大學。

設立分校,真的划算嗎?

◎李芃萱(政治三)



  在碧禎館落成之後,許多人對於竹北分部未來的發展充滿了憧憬,希望這塊多出的空間向外可以帶動周邊的發展,向內則可以解決臺大空間長期不足的問題,並藉由校地的擴張提升臺大的競爭力。然而,暫且按下竹北分部對於周遭的影響力,對於臺大本身而言,竹北分部的建立,難道真的全然都是正面的影響嗎?

大學生到竹北?

  目前,臺大在空間上最大的問題,就是因為學生人數過多,以致於校內空間無法負荷的緣故;但是竹北分部四十公頃的土地,是否真能解決這個需求?

  眼看目前除了公衛與醫學院仍在醫學院區之外,法學院已在98學年遷回校總區,而社科院大樓也已經動工,預計在幾年之後搬遷回校總區。在這波「回歸」的風潮中,若是為了讓校總區空間可以「寬鬆」一些而將部分院系與學生搬遷至竹北分部,恐怕與現存的趨勢背道而馳,是窒礙難行的。

  而目前臺大以不同科系之間修課之自由聞名,向來也以此為學生所稱道,然而若是有院系搬遷至竹北分部,勢必會因為地理位置的區隔而打破這樣良好的風氣;而在連校總區的各種共同必修、第二外語、體育課等必修課程的開課數量都因修課人數過多、設備不足的窘境,或是因為經費不足而面臨減班,已經是自顧不暇,若是還要在竹北分部開設足額的課程,根本就是泥菩薩過江──自身難保。

企業替大學買單?

  在教育部所補助的許多計畫當中,都有對經費的使用進行限制,以「獎勵大學教學卓越計畫」及「發展國際一流大學及頂尖研究中心計畫」為例,都在其經費使用規則中明確規定不得用於「附屬機構」、「分校」、「分部」、「園區」等非大學主體的機構(註一);因此,竹北分部的經費使用可說是處處受限,幾乎無法從臺大本身支用經費進行開發。

  以建物為例,在校友捐贈之前,竹北分部根本就沒有經費進行建設,而這也是為什麼臺大在民國89年就已經撥用土地,卻遲至98年底才有建物落成的緣故。除了建物的捐贈之外,學校也為了這樣的問題訂定了所謂「產學合作策略聯盟」,並將參與之會員依照其捐贈建物或者金額的多寡進行分級,各有不同的權利和優惠。(註二)

  然而,這樣對於外來資金的依賴,卻也使得身為高等教育研究機構的臺大,處處受制於企業的捐助,而本來應該做為研究發展用途使用的大樓,也將有相當的空間將分配給這些會員企業與和它們合作的校內研究單位;反而為公部門進行研究計畫、或是未與這些策略聯盟會員合作的教授,必須要有規模龐大的研究計劃、付出高額的管理費用(註三),才得以進駐竹北校區。

不論發展程度的固定成本

  在建物自民國98年落成後至今,僅有極少數的課程在竹北分部開課,除了二樓的會議室之外,大部分的空間仍舊閒置,也沒有任何裝潢。而目前除了與策略聯盟合作的研究單位之外,僅有電機系和土木系有教授有進駐竹北分部進行研究的計畫。

  從目前的低度使用其實不難想見,未來整棟大樓在一段時間內的利用程度都不會太高。但是整棟大樓的中央空調、水電等固定成本,卻是無可避免的支出,只會為臺大已經沉重的財務負擔更添一筆。

  既然建立竹北分部顯然無法紓緩校內空間不足的問題,甚至更為臺大帶來新的負擔,分部的設置想必不是經過充足討論之後的決策;而其進駐之標準對於有需求(例如總區和水源無法滿足的較大研究空間)、卻沒有與私人企業進行合作的教授也不甚友善。如此一來,臺大在竹北設立分部無法使臺大全體師生獲利,反而是滿足策略聯盟的企業會員的研發需求,已經失去了學術研究的本質。

註一:
獎勵大學教學卓越計畫經費使用原則 http://www.acc.stu.edu.tw/principal/teach_plan02.pdf
發展國際一流大學及頂尖研究中心計畫經費使用原則 http://top100.nthu.edu.tw/userfile/file/use971103.pdf

註二:企業若是加入竹北分部的產學合作策略聯盟,則有以下數種標準,並且依據等級之不同,擁有不同的權利:
一、捐建獨棟大樓
二、連續十年每年捐贈新台幣壹仟萬元以上
三、連續十年每年捐贈新台幣伍佰萬至壹仟萬元
四、每年捐贈新台幣壹佰萬至伍佰萬元
資料來源: http://homepage.ntu.edu.tw/~ntuvpadmin/chupei/committee_join.htm

註三:根據《竹北分部碧禎館產學合作空間申請所提的研究計畫》第四條,申請人所提產學合作計畫應符合下列條件之一:  
一、全校性研究中心對外爭取之年度總經費千萬元以上;
二、生醫、科技類研究計畫,年度總經費五百萬元以上,且年度管理費一百萬元以上;
三、人文社會類研究計畫,年度總經費二百萬元以上,且年度管理費四十萬元以上。
資料來源:http://host.cc.ntu.edu.tw/sec/All_Law/9/9-66.pdf

將農業與整體發展還給人民

曾稚驊(化工二)

以前,竹北是片自然的農田,農家生活在淨土上,享受著步調緩慢的時間;一天又一天、年復一年,曬著蘿蔔養著雞,種著稻穀收割時金黃了原野,每逢節慶時居民們洄游聚集到土地公廟,蜿蜒的小路就如同古老的信仰,複雜的交織了有形的物質與無形的情感的流通,土地如同一把小小的火苗,在黑暗中點燃了認同的光明。
現在,綠地就像斑駁的畫作慢慢被侵蝕剝落,僅存的農作一步步退守到高鐵的橋墩下頑抗,路上越來越多的建商與房地產廣告,外來人們置產、炒地皮,土地的情感與認同,面臨金錢的衝擊,蜿蜒的小路被重劃,交織的聯繫被切斷,越來越多的土地也以開發為名,偌大的土地就蓋著一棟樓強壓在土地上,好像在強調著甚麼。
而且,政府還沒有停止徵收。
農業的犧牲
台灣的自然環境相當適合農業的發展,技術也相當先進。近年來世界性的糧食問題逐漸浮上檯面,而孤懸在海中的台灣若能有自給自足的農業,將是對國人的未來生活的一道保險。
只可惜台灣幾乎是反向操作,從四零年代起長期實施的「肥料換穀」政策對農業造成極大傷害,而進入八零年代後強調區域發展觀念,使得各地的農業生產部門處境更加艱困,再加上ECFA簽訂後,農業彷彿就是被政府有計畫地犧牲。回顧政府一些如農村再生等口號,再看看目前的許多實際行為,是否只是短視近利,甚至根本就是雙面操作手法的愚民政策?
而當前的竹北,即是農業的犧牲與農民遭剝削的血淋淋的案例。目前隨著縣治一至三期再加上璞玉計畫共約一千五百四十七公頃的土地,新竹縣的米倉,搖身一變成為政府獲利的羔羊,這分段徵收對政府而言是大筆的稅收、土地變更的收入,與進駐廠商的資金流入,但對農民而言是耕地、房屋的喪失,而只有些許的補償,一般農民的理財能力又不佳,貿然投資而導致破產的案例相當多見;而且在土地長期休耕、與園區的廢棄物處理雙重影響下,曾經肥沃的這片良土,最終恐怕將陷入萬劫不復的絕境。另外當地的農民接受訪談時有不少為小農,當土地被分段徵收重劃後他們只能獲得可能連一個房間都買不到的小額補貼,尤其是璞玉計畫目前連內政部都委會都尚未審定,縣府就急著做財產與土地的查估,屆時若未通過要如何收尾?
發展的迷思
也許有人會認為,全球化後的全球分工可以讓台灣選擇放棄農業而進行最大的產業轉型,但是首先,何謂發展?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定義為:「創建一種能夠使人長期地享受健康和有創造性的生活」,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Amartya Sen則以「自由」為中心來定義發展。而綜觀台灣的發展歷史,絕大多數集中在經濟面上,而與福利、自由相關的發展如解嚴、性別平等法等大多非常遲緩,且多是來自人民無數次的行動才慢慢有所推動。
台灣的發展如此偏頗,但作為高等教育學府,各大學卻如此的缺少對於發展的思辨與自省。我們看見的更是各大學以高等教育發展之名,卻行圈地霸佔而獲利之實;而身為高等教育的學者們,卻沒有先天下之憂而憂的胸襟;偷拐搶騙了大片土地,卻也沒有多餘的力量與經費進行發展,因此在規劃上又要求教授進行極高研究規模的產學合作的商業行為,倘若真如包副校長所言,「產學合作」為大學主導的計畫,在竹北校區一案中,卻只看見學校被外來產業的資金牽著鼻子走,沒有這些來自產業的資金,竹北校區實質上就成了無用之地。
若是沒有進行發展的能力,當初為何要霸占這塊土地?為何能通過此計畫?土地可不是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土地也不只是商品,是沒有辦法用金錢來等值換算的!土地是人民的家,是人民的認同,大學卻是以這種態度,草率的面對這個問題。而這樣的開發案例還帶來了連鎖效應,吸引了如台科大、交大等餓虎撲羊般便要分食竹北的土地,不禁令人擔心是否又會如台大一般重蹈覆轍,大學與高等教育成為徵收政策的加害者,吃虧的還是人民啊。
總體而言,當土地的認同與農業的價值被如此輕蔑的傾倒在地上,那點打翻認同的星星之火,終將會燃起燎原的烈焰。

玉究竟是誰的玉?當地居民意見投稿

◎謝明豪(東海里住戶,清大核工系學生)

   2007年當我高一的時候,親眼見證到高鐵從破土版築工程(的)誕生過程。現今這條人造的水泥地平線帶動了六家地區的發展,卻也成為了在地里民的一個夢魘。

   最早在10多年前,新竹縣政府和交通大學,在竹北、芎林、竹東等地區,提出了一個占地上千公頃的璞玉計畫,希望在六家高鐵站附近,打造一個整合產官學的高科技產業聚落,然而由於當地居民反彈,計畫延宕多年,並逐年縮減到約447公頃的規模。去年12月,內政部營建署都委會,終於通過這個改名為「台灣知識經濟旗艦園區」的計畫。雖然政府有系統的想要徵收當地土地,但也遭到里民強烈反彈,甚至組織了竹北璞玉自救會來反對徵收,開發案延宕至今尚未有個定論。

   然而當我們回頭重新檢視整個「台灣知識經濟旗艦園區」,會發現當中充斥許多的問題與不公,主要可以歸類為六項。

問題一:弱勢族群不得保障

   贊成開發案的主要對象多為地主階級。值得一提的是此處土地所有權的問題相當複雜,可追溯到清領時期漢人來台開墾時佃農向地主租地開墾,又常常農人過於勤勞,順便把鄰近的土地也開墾了;這樣傳了好幾世代後容易產生一地多主的問題。對地主而言本身並不參與耕作,因此賣地不但可以獲取暴利,還可藉機確立土地的所有權。然而地主階層終為少數,"該計畫"不但"造成"實際耕作的農人失去謀生工具,還將被趕離棲身之地,往後的去路無人知曉。

問題二:不公平的區段徵收

   土地徵收可分為:一般徵收、區段徵收。其中區段徵收現行政府更是大力推動。土地徵收條例第四條對於區段徵收的前提幾乎是包山包海,過去財團要買地要跟地主直接協商,而現在透過區段徵收,視為政府跟民間合作的土地開發,動用公權力、還能用低價取得、人民不能反對(所謂的「低價」是指這塊土地幾年前的價值來收購,並不是根據現在翻漲後的價值)。

   將農地變更工業區、科學園區、學校,找到「公共利益」的名目後,政府與財團接著再推動「特定區計畫」,以區段徵收來實現特地區計畫;許多特定區計畫比科學園區更大,導致都市計畫編定很浮濫。過去那種先計畫目標人口數、再做都市計畫的合理性,完全被打亂(註一)。

問題三:沒有遠見的都市規劃

   目前經濟旗艦園區規劃的構想是交大用地(40公頃)、高鐵生醫園區(38公頃)、住宅及商業園區(316公頃)、知識經濟產業專區(82公頃)、高鐵機場用地(8公頃)(註:正規足球場約0.714公頃),其中最引人詬病的是住宅商業區的316公頃。

   當六家高鐵車站完工後,沿著它建立了一棟棟的高樓大廈(稱為新竹六家站特區,區內開發面積達310.68公頃),現階段仍可看見許多興建中的大樓、空地和預售屋。但由於房價之高,加上台灣少子化人口(的)萎縮,空屋率高居不下,我們不禁納悶:還要蓋這麼多住宅是要給誰住?而生醫園區至今已辦了數十次開幕典禮了,但實際用途仍不見經傳。

問題四:與大學合作的舊把戲重蹈覆轍

   除了交大以外,前陣子亦有台科大與台大進駐竹北的消息。在竹東也有和清大合作開發的計畫,不外乎都是打著「文化大學城」和「特色商業發展軸」,但至今完全沒有下文,可能原因是現階段學生人數減少,沒有擴建校地的必要,一來也是大學沒有經費擴建校地。建校地的經費本來是新竹縣政府要提供,但縣政府僅提供土地,經費必須各大學自行向校友募款(有法規規定不能動用教育部的經費)。我們不禁想問:有必要建立這麼多大學城嗎?

問題五:糧食短缺和良田問題

   近年來氣候的異常與油價上漲,導致世界糧價的起伏相當劇烈,未來很有可能面臨一碗飯要價一百元的危機。目前各國包含日本、英國,政府都已經開始鼓勵人民回去種田了,目標是維持使糧食自給率維持在30%,然而只有台灣逆其道而行,不但鼓勵休耕,還把更多的良田變為建地,這樣殺雞取卵的行徑使我們對台灣的未來感到擔憂。

問題六:地價炒作

   早在2007年,高鐵新竹六家站特區的房市土地漲幅已居(首)台灣之首,每坪新台幣50萬元的「天價」,住宅區土地也有至少每坪20萬元的行情。若與高鐵計劃發布前每坪7000元的農地價格相較,漲幅分別為71倍與28倍,遠遠拉開與其他站區的距離。(註2)


   如今土地炒作(以)成為了政府最佳的斂財方式,可以使一塊地無中生有變出許多錢來,可以解決政府財政上的困難。然而這種方式本身就不是一個長遠的作法,而且具有相當高的風險(回顧美國次級房貸事件即可略知)。政府不尋求土地的永續發展與利用,反而縱容建商炒作地皮,儼然把國土當作商品一樣拋售。

   政府以各種名目徵收國土解決財政困難的事情已進行多年,但近年來因著苗栗大埔事件後,大家才開始注意到這個問題,不論是彰化國光石化、東部發展條例、以及去年「寫給萬華區以外的居民-總有一天拆到你家的都市更新」的事件等,都可以看到類似的縮影。我們住在台灣這塊土地上,到底土地對我們的意義是什麼?為了經濟,代價是下一代的幸福,這樣值得嗎?一位六家地區農民的一席話點醒了我們:土地不能進口的。面對政府粗糙的政策和財團的貪婪,我們期許自己能走在真理的一方,並對棲身的這塊故土貢獻一份心力。

參考資料:
註一:剝奪基本人權的土地徵收
http://shuchuan7.blogspot.com/2011/02/2-1_19.html
http://shuchuan7.blogspot.com/2011/02/2-1_19.html

註二:大紀元
http://www.epochtimes.com/b5/7/2/19/n1626198.htm
http://www.epochtimes.com/b5/7/2/19/n162619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