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15日 星期四

陸生:衝突下的受害者

國發所 徐旭、陳彥霖


民國一百年,台灣正式迎來來台就學的大陸學生(陸生)。開放陸生一直引發藍綠激烈爭議,將學術層面轉移到政治層面,最終藍綠妥協結果是允許部份開放,但實行「三限六不」。

三限六不政策包含限校1、限量(每年來台陸生不超過招生總額百分之一,且名額外加)、限域(醫事、國安、高科技相關領域限制)。六不政策則有不加分、不排擠台生就學名額、不以政府預算編列獎助學金、不允許打工、不得續留台灣、不得報考公職人員考試。其中最具爭議性、也讓部分大學擔心失去誘因的限制在於獎助學金和工作兼職。

在如此苛刻的條件下,台灣的大學今年的招收情況並不理想,總計1905名陸生符合報名資格,錄取1263名(碩220、博28、學士1015)。島內有80校可招碩博士生,共41校掛零,缺額率達62%
 

「三等公民?」

「來台後感覺受到明顯歧視。」一位前來台大念博士班的王同學說,「這些政策使得陸生有了地位的落差,彷如三等公民。政策搞明顯的針對。例如在台蒙藏學生,也有蒙藏委員會預算支付之獎學金,半年申領一次,依據成績劃定,最高可領一萬元,而且可以免學費等諸多優惠條件。而自身念博士,卻沒有絲毫補助。」

平心而論,博士本來因為讀書週期長,少則5年多則8年,這麼長的脫產週期內如果沒有足夠經費支持,難以有持續動力進行研究。這在全球範圍都難以找到說辭。

至於工作權部分,依據目前勞委會「雇主聘僱外國人許可及管理辦法」,國際生就讀一年以上、僑生就讀半年以上即可檢附相關證明申請半年期的工作證,工作項目不限,每星期最多十六小時。

然而陸生卻被明確要求不能參與工作,這些政策的出發點是從保護島內就業機會,害怕大陸湧進太多學生,這種邏輯看似成立,但經不起推敲;畢竟這樣的情況完全可 以通過政策限制開放的人數來防止這種情況發生。吊詭的是,與當下許多希望吸引高端人才而開出優渥條件的國家(地區)如加拿大、澳大利亞、香港等相比,台灣 卻是以政策限制來拒絕人才。從長遠來看,陸生如今有機會享有優質台灣教育資源,結果卻無法留臺工作而創造社會價值。這是否成為更大的資源消耗呢?難道台灣 招收陸生就是爲了賺取那些學費?

此外限制工作機會實際上也傷害到陸生學習的權益。因為包含與學習有關之研究教學助理、實習等,陸生都無法參加。這直接影響了陸生的學習效果,尤其對於研究生、博士生而言。畢竟參與導師的研究項目,或當研究助理本來就是研究生或博士生學習的重要組成,而這是光聽課無法替代的部份。例如目前台大校內研究室或教授仍有名額或經費,但礙於法令限制,陸生無法參與研究計畫或助理工作。有陸生提到:「這個政策直接導致有些老師因為不想惹麻煩而不願意將陸生納入研究計劃中」。

三限六不政策制定的邏輯背後,反映的是藍綠政治的角力結果,但是這些政治惡鬥所帶來的影響遠遠不僅是物質層面上的。包括心理層面自有「低人一等」的落差,學習上也造成難以一定困難,這樣的消極影響,也許是台灣難以吸引大陸優秀學生的深層原因。

最後以台大副校長湯明哲之前所說:「大學是創造新知識的地方,當然需要優秀的人才。我一直強調,知識無國界,人才無國界。」台大作為世界百強的大學,秉承相容並包的大學精神,理應大膽地迎接優秀人才,成為人才窪地。


1認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985工程』學校及額外所學校,共計四十一校,詳細名單如下:北 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清華大學,北京航空航太大學,北京理工大學,中國農業大學,北京師範大學,中央民族大學,南開大學,天津大學,大連理工大學,東北 大學,吉林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復旦大學,同濟大學,上海交通大學,華東師範大學,南京大學,東南大學,浙江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廈門大學,山東大 學,中國海洋大學,武漢大學,華中科技大學,湖南大學,中南大學,中山大學,華南理工大學,四川大學,重慶大學,電子科技大學,西安交通大學,西北工業大 學,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蘭州大學,北京體育大學,中央音樂學院,中央美術學院。

跛腳的助學金──談陸生來台之獎助學金


政治三 許裕民 人類三 黃得城
隨著前所未有的開放陸生來台,許多相關的措施與限制也紛紛出籠。相關的規定有許多,總稱為三限六不,而其中有一項即是:不以政府預算編列獎助學金。也因此相較於其他類別的學生如蒙藏生、外籍學生與僑生等等,獨獨是陸生沒有官方補助的獎助學金。根據教育部的《外國學生獎學金作業要點》,目前有兩種類型的補助提供給各校以招收外籍學生。而相對此,同樣是為了爭加競爭力招收的陸生不但不被允許收取由官方名義撥發的補助,在打工權利上同樣是禁止的,這造成了陸生一定 程度的求學困擾。

由於陸生不能有官方所補助的獎助學金,唯一能夠提供助學金協助陸生在台生活的是企業等民間力量,因此各校只能以各系名義或私下以各長官之名義向企業界募款。這樣的募款制度固然可以幫助到許多經濟背景不甚優渥的優秀學生,然而由於是向民間募款,各系的募款能力與資源通常是不盡相等,而校方不但無法有全盤的劃分規畫,通常也無法對金額與指定名額的分配有所置喙,也因此常有不同系所的陸生所獲得的獎助學金金額差距極大的狀況。
 
除了各系所擁有的獎助學金金額不同外,各系的分配方式亦不甚相同。舉例而言,心理所的學生因為人數較少,而獎助學金是以均分的方式分配;但在許多系所,獎助學金很可能是贏者全拿而其他人沒有。因此才會有外傳的一個月三十萬的謠言出現。

誠然,獎助學金獲得的方式多是視個人需求與能力進行申請,而或許其中有人並不如此急需。然而是否有充足的獎助學金牽涉到的是對於弱勢學生的關懷,同時也是許 多學生進行選擇極為重要的誘因。一些學校包含台大對陸生收取與國際學生相同的學費;一些學校如清大則是稍稍優惠陸生(雖然優惠不會太多,亦高於本地生與港澳生許多),然而在相似的入學條件下,許多陸生根本無法藉由這些管道取得與國際學生相同的補助,又不能有本地學生的支援,使其不由得懷疑台灣學校對其是否有所輕忽。

獎助學金作為一種鼓勵學生的手段,許多國家學校都是以其招納天下豪傑,如何運用這一工具可以說是另一種智慧,台灣政府應當再嚴加考慮什麼樣的法規較能夠兼顧目的與公平正義。

專訪:陸生在台灣的日子

2010 年,爭執已久的陸生來台問題總算有一共識出現,同時也確立了所謂三限六不的法規政策,在民國一百學年度後各校正式開始招收中國籍碩博士學生。三限六不是在 立法院內引起重大紛爭、經歷一番折衝樽俎後所訂定;然而從許多方面來看,這樣的法規政策實際上有著許多問題。不論從人權的角度,或者是原本招收學生的目的 來看,都已經有所不良的影響,許多陸生對此都是有苦難言的。

面對全新的時代、全新的挑戰,我們可以有著不同的思考角度、不同觀點與意見。陸生來台的效應或許不僅僅是一個交流機會,更是一個重新檢視台灣社會的機會,值得好好把握。

許多的因緣際會,使我能夠和很多的臺灣人成為好朋友,而兩次的臺灣之行,更讓我對這美麗的寶島流連忘返。自己對臺灣的濃厚興趣讓我選擇了將臺灣和兩岸關係作 為自己的研究方向,而與臺灣朋友的交流讓我體會到換位思考的重要性,於是我最終選擇到台大來讀書,以便更好地理解臺灣,更好地思考我們共同的未來。
來台雖只有短短幾個月,卻已經經歷了無數的感動,也收穫了無數的知識和人生經驗,雖然太忙沒有時間四處走走,但相信接下來的時間裡終究會有機會走遍臺灣的各個角落。

國發所 王欽


還不能熟練地一手握著腳踏車的車把,一手撐傘穿梭在轟轟的機車群中;還不是很習慣一天三變的天氣;還不太習慣不能很方便的在網上購物付帳。但是,我還是喜歡 台北不寬不窄的道路和大大的燈箱招牌,台灣的小吃確如傳說中的讃,法律系的老師同學分析案件真的如庖丁解牛。初來台灣,台灣的老師、同學,甚至路邊的陌生人都讓我有意外的感動。課堂上、法律扶助社和桌球社的同學和老師都很熱心的教我之前不瞭解的東西。當我們私下聚餐聊天時,那種隨意讓我覺得似乎那條淺淺的 海峽真的沒有隔斷我們共同的感情和思維。也許我會慢慢融入這份獨特的文化中,將陌生的城市築成溫暖的家。我也很希望,因為我的存在,能衝破那些繁瑣的出入境手續,讓台灣的朋友們知道海峽那邊的年輕人都在想什麽,瞭解我們的生活又上演著什麽樣的故事
法研所 李靖怡


為什麼我會來到臺灣?其實我也很難理得清說得順,但是能夠站在另一個中華文化的土壤下感受著兩岸的微妙之處,我想這點便足矣。
對臺灣的感覺,「妙」不可言。有次我問一個臺灣朋友,你覺得你是外省人還是客家人還是原住民?他撓著後腦勺思慮良久後告訴我,他不知道他屬於哪類人,他也沒有認真想過這個問題,這個問題對他來說並不重要。而當我在日文課上,日文老師知道我是從大陸來的學生後,驚呼「哦,原來你是外籍生呀!」一轉頭她卻教我們自我介紹的時候會用「私は中国人です」。哇!
                                                                                                                    心理所 胡俊鋒

初探未來的藍圖──卓越聯合中心的二三事


社會一 方品智
很難想像,幾年後我們畢業,某日來到台大漫步,追憶青春種種,然而走到舟山路時,卻赫然發覺周遭地景已然不同,古樸雅致的鹿鳴堂、鹿鳴雅舍如同被橡皮擦擦去 般倏地消失,不留半點痕跡,原來那片地上改聳立著幾棟摩登新穎的大樓。那瞬間在心底升起的,或許是疑惑、或許是惋惜──總之,這已不是你所熟悉的舟山路 了。

計畫緣由

根據校務發展委員會通過的《國立台灣大學卓越聯合中心新建工程先期規畫構想書》(以下簡稱《構想書》),在2012年年底,鹿鳴雅舍與怡客咖啡將被拆除,隔年年初,這塊地與附近的腳踏車停車場上將蓋起一棟新建築──卓越聯合中心,預計在2014年年底完工,之後鹿鳴堂也將被拆除。

興建卓越聯合中心是為了更新、整合周遭空間的功能,具體目的主要包含下列幾項:(1)行政空間分散,不便辦事;(2)缺乏足夠的表演空間,且台大劇場的結構 老舊,修繕費用也不低;(3)鹿鳴雅舍位置不佳,需提升學人住宿品質;(4)整合小小福、鹿鳴廣場的開放(用餐)空間,並改善腳踏車數量與動線問題。

因此,卓越聯合中心在設計上,把鹿鳴堂、鹿鳴雅舍的功能涵括進去,並且增加了行政辦公室的空間。根據在校發會通過的《構想書》,卓越聯合中心包括地上八層、 地下一層:地下一樓為表演廳與停車場,表演廳有獨立的通往平面的出入口,使用率最高的戲劇系亦會參與設計,而停車場以小客車停車格為主,腳踏車位會減少, 以協助推廣公共腳踏車;地上一、二樓是商店與學生活動空間,二樓外設有露天座位;三到六樓則是行政辦公區域,將遷入分佈在兩棟行政大樓外的單位;七樓是住 宿空間,提供給來訪學者或外賓;八樓則是教師聯誼室。

卓越聯合計畫,現在已經過校務發展委員會的審核修改,並送交教育部。若是教育部也審核通過,學校下一步將進行公開招標,假如得標廠商與先前進行初步規畫的廠商不同,現有的卓越聯合中心的建築設計可能會有所變動。


空間規劃

相信許多同學聽聞這個將屆的改變,不免會感到一陣錯愕與詫異。鹿鳴堂是校內有特色的歷史建築,為何不加以保留?卓越聯合中心誠然是為了解決鹿鳴堂周遭的空間問題,但真的需要拆掉三棟建築以換來一棟全新的高樓嗎?

 卓越聯合中心建成後,這裡的空間結構變得截然不同,原有的功能也會改變與重新分配。而這個將屆的變化究竟會對學生產生什麼樣的影響?
校園規劃小組接受採訪時,便坦承這個計畫主要是趕在頂尖大學經費補助的期限內完成,也就是俗稱的五年五百億。為了這筆經費,校方在空間規劃上就 乏長遠的視野,比如說分散在行政大樓外的單位要搬進卓越聯合中心後,他們現在的空間將要如何使用,並沒有更進一步的計畫。另一個問題是,現在鹿鳴堂裡都 是中高價位的餐廳,一般學生不是主要的消費客群,將來在招商上如果不選擇符合學生消費能力的餐廳,那麼這個空間對於學生就會有種排斥感,可能只會是公館商 圈在台大的延伸,吸引到的更多是消費能力較高的校外人士。
計劃中較完整的部分是交通動線,透過停車空間地下化、汽機車外圍化以及設置腳特車專用道,或許可以有效改善舟山路上人車混雜的狀況。但這裡也隱含著一個 問題:從學校最近推行公共腳踏車的動作來看,腳踏車車位會不會比原來的還少?還有,地下停車場的位置會不會比原來的平面停車場更不方便?

卓越v.s.歷史文化價值
先讓我們回想我們對鹿鳴堂周遭空間的印象:這裡大體上是一個提供休憩、飲食的地方,除了鹿鳴堂裡面的餐廳,旁邊還有小小福、小木屋鬆餅、丹堤咖啡,露天座位可以讓我們坐著休息或閒聊;鹿鳴堂二樓的劇場和鹿鳴廣場,不時有著藝文表演;在這個廣場上,樹影搖曳,映著古色古香的鹿鳴堂,空間氛圍格和諧有致。

試想,今天鹿鳴堂變成一塊草地,而鹿鳴雅舍的位置上赫然聳立著一棟八樓高的建築,對於周遭的地景,似乎無法構成和諧一致的組成。如果不在建築風格上多加處理,卓越聯合中心恐怕會是個突兀的存在,甚至破壞了這塊區域的景觀。在《構想書》中,校方並沒有明確提及在風格上會延續鹿鳴堂,相關部份只講到「外觀需能表現出台大及現代辦公空間與居住空間之意象」、「應與台大既有校園建築呼應」,從外觀圖來看,卓越聯合中心在風格上較接近現代建築,與鹿鳴堂的建築意象不易呼應。這部分是將來的設計者必須慎重考慮的。

就歷史的角度來看,鹿鳴堂和舟山路在戰後的台北發展中也相當具有代表性。民國五六十年,校方與校外單位簽約興建僑光堂(即今日的鹿鳴堂),它的功能與建築風 格相當程度的反映了這個時代的政治意象;到了七八十年,台北市邁向高度的經濟發展,都市土地被要求最有效的利用,舟山路上的違建也一一遭到拆除,改建起一 棟棟摩登高樓,少數被留下來的鹿鳴堂,已成為舟山路上重要的景點。我們可以看到,鹿鳴堂本身承載了非常豐富的歷史記憶。

因此,需不需要讓鹿鳴堂走入歷史,絕對需要更多的討論。鹿鳴堂確實有建築結構上的危險,而修繕費用大約需要兩千萬。這數目看似非常大,但是和興建整座卓越聯合中心的六億五千萬相比,也只是小巫見大巫。這就涉及到校方是如何思考這兩棟建築物的價值:卓越聯合中心的新穎設施與便利完整的功能,該如何與鹿鳴堂的歷 史文化價值取捨?而從目前的規劃來看,校方顯然認為前者更為重要──別忘了,蓋新大樓本身就是教育評鑑的一項指標,對於台大的排名有加分的效果。


結語

從學生的角度出發,我們當然期待校園更新能為大家解決種種不便。可是盲目、粗糙的校園更新,並不能有效解決現況,反而會衍生更多問題,甚至是可以預料並且及早避免的問題。我們真正需要的,是具有長遠、整體視野的校園規劃。

從卓越聯合中心這個例子來看,我們可以發現現在的校園規劃中存在幾個問題:(1)缺乏學生的意見。學生作為校園空間的主要使用者,對於這類事務應當也有發聲 的權利,可是在這個案例中,從頭到尾幾乎是由校方主導規劃,因此某些構想顯然無法貼近學生,比如說腳踏車,校方依然認為平面停車位會造成不良的觀瞻,因此腳踏車必須集中停放在地下室,但是這對學生而言並不是個方便的解決辦法;(2)追求評鑑績效與排名,忽略其他價值。興建新大樓,可以增加教室、提升學生數量,讓軟硬體評比都提高,進而爭取更多的經費。卓越聯合中心的經費來自五年五百億,所以這部分的問題更加明顯──校方為了趕在經費補助期限內完成,在規劃 視野上就有些瑕疵,尤其是拆除鹿鳴堂,更顯示了校方不重視校內的歷史文化資產。

卓越聯合中心雖然便利又新穎,但是大家卻失去了鹿鳴堂,從此只能在照片或回憶中去想像、去追憶。卓越聯合中心將來會長成什麼樣子,現在還無法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