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12日 星期四

意識報063刊新生特刊目錄



主編寫給新生:從校園跨足社會                                           @潘雅琪

 議事專題 校園議題回顧 

久釀紹興 敬黑色校慶                                                            @楊鳳琳

如果你還不知道人文大樓                                                      @謝宇婷

台大新方向──校長遴選                                                        
@戴劭芸

助學金「助」了沒?                                                    
        @林月先

學生?勞工?傻傻分不清楚──臺灣大學工會成立                @李佳穎

「異」「同」甦醒夯之夜                                                       @楊鳳琳

台大建「凶宅」?──新社科院工安事件                              @潘雅琪

從小校園望向大社會                                                               @李佳穎

 議事專題 學生自治回顧 

 二十五屆學生會回顧與反省                                                    @曾子家

 自治、自製、自知中的性別                                              @王若帆 楊鳳琳

 舊聞經選 

泡菜與番薯,Life is good?                                                 @梁德莎

                                                                                                                  


總編的話:
各位讀者好!我是新任總編輯潘雅琪。又是一個新的學期!在這個新的開始,意識報的新團隊特別為新生準備了新生特刊,帶著大家回顧重要的校園議題,以及學生自治和參與的身影,從不同的視角認識台大。祝大家有個繽紛的新學期,並寫下學生歲月最閃耀的篇章!








2013年9月11日 星期三

主編寫給新生:從校園跨足社會



  歡迎各位新生來到台大!我是意識報的新任總編輯潘雅琪。新學期即將到來,對各位新生來說,更是個即將展開的嶄新階段;對大多數人而言,大學時代也 是正式進入社會之前,最後一段以學生身份生活的時光。告別升學壓力的束縛,在這裡,我們有更多的機會和資源,致力於「學習」。

  學習什麼?為了什麼學習?又該如何學習?這些都是我們必須思考的。我想,作為學生,我們需要的不僅是「念書」,更必須「學習」;身為學生,我們不能、也不應將視野限縮於校園,更要著眼於我們所身處的社會。在大學時期這個特別的階段,我們雖仍以學生身份在學習,但也即將褪去這個具保護性質的外衣,脫離這個習慣了十多年的身份,走出校園、步入社會。這正是必須面對的難題。

  很幸運地,較沒有包袱的學生身份,是我們的籌碼,讓我們有更多機會能夠嘗試、體驗、經歷。除了跨知識領域的學習,我們更能夠藉著接觸不同來歷的人,透過各種形式的管道,談論、思考、了解我們所處的社會。尤其,在某種程度上,將一座校園視為一個國家的縮影,我們能夠提早看見更多社會的不同面向和面貌,可能是從沒想過的、或許是顛覆想像的;但不可否認,絕對是社會真實的樣貌。

  作為社會的一份子,我們可能很少有機會放慢腳步思考:我想要做什麼?不是進入什麼行業、擔任什麼職位,而是「在這個社會做些什麼?」思索這個問題,必須認識社會是如何運轉的,這個問題與我們並不遙遠,相反地,這些公共事務與我們息息相關;作為台大校園的一份子,校園中的公共事務也同樣影響著我們的權益。無論是校園或社會議題,其實都是我們生活的一部份,因為我們不只是學生,也是這個國家的公民;只有從公共事務著手,才能從社會的基底改變我們的生活環境。

  在這本新生特刊中,我們以校園議題為主軸,帶著各位讀者回顧近幾年發生的重要校園事件與事務,並介紹學生自治團體,以及在各個領域耕耘的社團。希望藉著本期意識報,讓大家在想像之外,更能看見台大的真實面貌。很高興我們此時此刻能夠相會於台大,祝大家的大學生活豐富而無怨無悔!



久釀紹興 敬黑色校慶


◎楊鳳琳


  埔里的紹興好酒不陌生吧?那麼在臺大,有樁紹興事件已經延燒了好久好久,你知道嗎?第三年了,自從2010年起信函陸續遞進不同家戶,臺大委託的律師事務所指稱居民違法占用校地,要求「拆屋還地、賠償金錢」,那時起,上年紀的爺爺奶奶們生活就少能安心。

  坐落在中正紀念堂大忠門一側,紹興南街上一排老舊的木造長屋裡住著一群都市發展的遺民。在日治時期,這裡因為鄰近臺北帝大附設醫院,就近規劃為醫護人員的宿舍;國民政府遷臺後,由臺大接管,醫院職員入住日式官舍,七十五年財政部國有財產局又將其餘臨時建物的土地撥給臺大。同時因為鄰近當年的聯勤總部,吸引部分未分配到營房或眷村的士兵以及城鄉移民,在日式宿舍四周搭建簡陋的房屋。如今,有三分之一的住戶是老人,不少家戶靠著清寒身分以工代賑申請在地清潔隊,而他們全都在臺大突來的提告名單中,甚至含有搬離、過世的住戶。校方申請土地撥用的計劃書也只有二十餘年前的方案,足見校方在處理時的輕率態度。

  這一連串事件在2011年校慶首次浮現。值齊邦媛老師在台上時,新體後方有一小群學生拉布條、高喊口號抗議,然新聞上除了抨擊學生「失禮」之外,並沒有形成有效壓力。而後「紹興社區安置方案研究小組」成立,進入社區了解每家戶的經濟狀況和居入緣由,和居民建立起信任關係,也嘗試和校方協調,但未有顯著成效。隔年發起第二次校慶抗爭,因先前超過一個月的討論與「著黑衣」號召,當天校內集結超過百人著黑衣遊行、抗爭。浩大的場面引發前校長李嗣涔請求增派警力入校阻擋、驅離學生,侵害大學自治精神的行為引起一片譁然。

  這次行動引起高度曝光,加上居民在校門口絕食抗議,耗時兩天後校方終於做出回應,願意和居民建立協商的管道。如今雙方在訴訟上逐漸達成和解,降低不當得利的罰鍰,並達成保障居住權,朝安置居民方向努力的共識。台大兩年來的處理手法,不但有失妥善規劃,也不斷以高傲的姿態遲遲不願開啟溝通管道,忽視訴訟帶給居民的身心壓力,「敦品勵學,愛國愛人」之訓,在各大典禮上高唱的同時也是莫大諷刺。如今雖然雙方已展開對話,楊泮池校長也在上任後不久,到社區與居民見面,表示保障居民居住權的善意,但實際方案的形成、執行仍是一場漫長的長征。

  紹興社區這類「都市自營聚落」在臺灣還有很多,肇因於戰後政府住宅政策的長期真空,造成約四十萬外省移民必須自謀生路,而北上提供都市發展勞動力的城鄉移民,也只得在城市底層紮根。一如違章建築法、國有財產法(前者民國四十六年、後者五十八年制定)等法規與行政命令,往往缺乏歷史視野,粗暴地將長期居住的居民,化約為占用戶強硬排除,無視其居住權。臺大作為重要的高教學府,面對這類議題,應提出具有歷史視野的批判,並與居民共同提出創新的解決方案,而非墨守成規在行政慣習上鑽牛角尖,或許更能彰顯自身的價值。


紹興社區安置方案研究小組

  此小組為2011年校慶抗爭後所組成的訪調團隊,成員包含社會系所、城鄉所、人類系、中文系的學生,進入社區調查各戶人數、經濟狀況、背景等資料,並整理成報告書。而後與居民自救會合作舉辦工作坊,討論初步安置方案,並發行《哈囉紹興》社區報。2012年,該小組成員開啟臉書「紹興學程」粉絲專頁,介紹事件始末,引起全校學生關注,並成功在校慶當日召集大量學生穿黑衣抗議,此後就以「紹興學程」作為組織名稱。



如果你還不知道人文大樓


◎謝宇婷


  如果你曾走訪臺大,印象最深刻的想必是那筆直的椰林大道:挺立的椰子樹昂揚著臺大人的精神,兩側的紅磚建築隱身其後,內斂沉穩。這個畫面在不久的將來卻有可能改變,一棟嶄新的人文大樓將聳立於農業陳列館前的空地,成為臺大新地標。這樣的改變究竟是好是壞,眾說紛紜。只不過一棟人文大樓,到底在爭什麼?如果你還不知道人文大樓,讓意識報為你理出來龍去脈吧!

  人文大樓的興建構想,源於2006年電機系校友施崇棠的一筆五億四千萬元的捐款,校長李嗣涔有感於文學院的空間嚴重不足,又分散在外語教學中心、普通、共同等教學大樓,建議把捐款用於興建人文大樓。這番好意卻引起諸多反彈,首先,為了要有興建大樓的基地,校方決定拆除三座洞洞館[1],引起師生強烈反對;折衷的結果是保留農陳館,拆除人類、哲學兩系系館,在人文大樓興建前暫時使用水源校區,兩系學生因此必須忍受隨時可能崩落的水源系館。從校園規畫委員會、文學院到人文大樓籌建委員會,公聽會跟會議的時間常在周間白天,學生難以參與。若人文大樓當初的討論更公開、周延,或許就不會讓學生倉促搬遷。

  以張小虹教授為首的「搶救臺大校門口」連署團體不斷質疑原先的兩塊基地為何只剩一塊,認為應另覓基地,減少量體的壓迫。現代的混凝土設計亦引發爭議,有人覺得格格不入且壓迫到農陳館,跟校史館也不協調;有人覺得校門口豎立一座新地標未嘗不可。但椰林大道的整體意象難道不重要嗎?從以往「樹比房子高」到如今「房子比樹高」,如何讓一棟新建物呼應原有的古蹟建築,建築師在自身美學的堅持之外,必須有更多對歷史的尊重。

  目前人文大樓第十案[2]的設計仍有不少疑慮:行政與研究空間分離,可能造成系上情感疏離;大學部學生空間仍極度不足,學生依舊得在校園中流浪;腳踏車位不足(僅361個),讓附近居民擔心學生亂停;根本的建築經費不足、維修水池的費用高昂等種種問題,都在今年六月的公聽會提出討論,但能否改善還有待建築師的調整。

  至今,校方跟「搶救臺大校門口」的討論仍難以聚焦,校方認為應在既有的建案上追求新的人文意象,而反對者主張在目前限制之下,建物將會根本地破壞校門口意象和人文精神,因此呼籲向校方爭取新地。回顧人文大樓的籌建過程,一開始的資訊不透明、討論不充分,讓爭端到後來才爆發,也使得殷切期盼的文學院始終等不到屬於他們的人文大樓。

  容筆者引用意識報過去的社論作結:「少了討論與共識,『建築』終將只能表現少數人的意志,既打斷了舊建築既有的記憶,又難以創造新的共鳴。尋求特色,應該先尋求共識才對。」讓我們更關注人文大樓,使其從籌建到落成,更加體現臺大人的人文精神。



時間表(僅列出較受矚目或是外界人士亦能參與的事項)


2006觀樹基金會捐款五億四千萬元,請簡學義建築師設計人文大樓。
2007臺北市政府公告登錄農業陳列館為歷史建築。
2010漢寶德教授建議下,第四案達到23層樓高,受到嚴重反彈。

拆除人類、哲學兩系系館(洞洞館),遷往水源校區。


11月15日(校慶日)一群台大師生齊聚校門口抗議人文大樓,並有「搶救台大校門口」連署行動,超過兩千人連署,引發外界關注。
2012臺大校總區新建工程環境影響說明書環保署初審會議遭三度退件。
20136月10日總務處舉辦人文大樓新建工程環境影響差異分析公聽會。




[1]臺灣大學洞洞館是三棟聯合建築,包含農業陳列館、人類學系和哲學系系館。最大的特色是牆面鑲嵌琉璃筒瓦,以現代材質表現中國建築的傳統元素,由國際知名建築師貝聿銘的弟子張肇康建築師設計,於六零年代先後落成。

[2]人文大樓的建案草稿經過數次翻修,目前有第十個版本。



臺大新方向──校長遴選


◎戴劭芸


  今年三月,臺大前任校長李嗣涔於校務會議校長報告時,宣布他將不會競選連任下一任校長,校長遴選於是開跑。六位候選人各有來頭,在遴選期間各界皆屏息等待著新校長的產生,看誰最終能夠領導臺大,邁入下一個新紀元。


遴選新制度

  此次校長遴選是臺大自1993年民選校長以來,首次以各界人士共同籌組遴選委員會,取代過往校務會議,一人一票、過半當選的普選形式。有別於以往,這次由校長遴選委員會的二十一位委員票選,由臺大與教育部共同組成遴選委員會,並將原先兩階段改為一階段,遴選委員投票結果直接生效,不須經過教育部最終圈選。此外,遴選委員會的二十一席之一為學生代表,是首次臺大學生能夠直接參與校長遴選。

  遴選委員會正式運作後,被推薦人的資格條件經審查後進行投票,獲全體委員三分之一以上推薦票數者即列為校長候選人,遴選委員會再對六名候選人及相關人士進行訪談及面訪,並邀請候選人公開作治校理念說明會,最後由二十一位遴選委員投票選出新任校長。然而,臺大於遴選新制外自行加設篩選機制:參選者須取得三分之一校務會議代表同意,才符合校長候選人資格,且另設「校長遴選推薦投票委員會」。對此,教育部表示,臺大自加篩選機制,只要經過遴選委員會同意即可,教育部尊重遴選委員會的決定。


校長候選人

  在治校理念說明會上,六位校長候選人公開說明治校理念。朱敬一融合經濟學與自身行政經歷,主張解放死板的評鑑記點制度與經費核銷制度;雖獲學生模擬投票最高票的肯定,仍與校長寶座失之交臂。政治系出身的包宗和,主打自然科技、生物科技及人文社會科學三方並重;並希望打造跨領域合作的研究團隊,讓學術研究成果回饋社會,帶動社會變遷。臺大土木系校友楊永斌,結合四年任雲科大校長的經驗,主張產學合作、關懷台灣的中小企業,創造大學與產業間的共榮互利。臺大經濟系出身的洪茂蔚,提出自製五年五百億,以信託方式募集六百億資金,取代教育部補助;並將經費下放各學院,「由各學院當火車頭」鼓勵均衡發展與重點突破。曾任臺大地質系教授的羅清華認為,臺大應接納中國與國際優秀學生,短期內將校內的外籍師生比例提升至30%,以因應國際徵才激烈。

  最後出線當選新任校長的楊泮池,在說明會上不斷強調醫學院的經驗,提及竹北和雲林校區開發時,也不忘強調會推動與生醫、農業等相關產業結合。然而,無論是教學、研究、行政、財務等方面,多有缺乏系統性且虛而不實的現象;面對提問時,對於醫學體系中發生、且與楊院長相關的過勞與輕生慘案不斷表示不願回答;在會上更有老師暗指楊院長早已和鄭富書總務長協商好,將會在當選後將鄭升遷為行政副校長。最後,紹興社區議題與醫學院有直接的利害關係,楊院長對警察入校一事支吾其詞,紹興的部分則沒有正面回答,只陳述校方曾做的事,既沒有提出承諾與確切方向,更僅表示「未來將由城鄉所引領計畫」。


遴選短評

  在新制之下,遴選委員會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其中不乏許多傑出的畢業校友,來自各個學院,使意見的表達與校長候選人資格的審核更加的全面;值得一提的是其中有一位學生代表,而這也是台灣第一次開放校長遴選使學生直接參與,也使遴選與學生的距離更加接近,提升了校園對校長遴選議題的關心程度。

   相較於過去,現行的制度賦予校內成員一定程度的自主權,能夠有限的自行選擇學校校長,但仔細與校園內的組成結構相比較,卻也能夠發現學生的權益仍舊單薄。現有的制度賦予各院教職員的代表,然而主要的校園組成分子──學生,在二十一名遴選委員中僅有一席;雖然學生會做了「模擬投票」的新嘗試,引起學生們的關注,但礙於新制的限制,無法呈現學生多元的意見,即使學生關心校園事務,意見也無法確實表達與被採用。

助學金「助」了沒?

@林月先


  大家對長工時、低工資的「血汗勞動」有什麼聯想?工廠、看護或醫院?近年來,台大校園勞動爭議不斷,血汗勞動一詞早已延伸至校園各處。


校園勞動者與校內勞動收入

  校內勞動收入分為計畫助理、教學助理與研究生獎勵金三種。計畫助理的工作多來自教授或研究室承攬的計畫,如產學合作、國科會計畫。校方補助課程所雇用的教學助理(TA),協助全校共同、通識與服務課程進行;部分薪資由五年五百億經費支持。獎勵金則是較普遍的收入,由一定比例的學雜費支付;各系所提報人數後,由生輔組核定金額上限,再由各系所自行分配。

  2010年起,校園勞動問題頻傳,嚴重影響研究生權益;以下將一一介紹。


TA減薪事件

  98-2學期,校方宣稱下一期五年五百億經費將縮減,無預警決定99學年起實施TA減薪,幅度高達四成。經台大研究生協會(研協)的奔波後召開協調會,成功減低薪資調幅。不過,新一期五年五百億經費不減反增,校方卻以「前進五十大」為由拒絕恢復TA薪資。


助學金縮減事件

  助學金即研究生獎勵金的前身。99-1學期初,校方臨時表示將調降助學金總額的三分之一,以填補財務缺口;在沒有研究生代表下修法,使各系所可分配金額大減。研協於校務會議提議撤銷修法,當時的校長李嗣涔以撤銷另一案為威脅,討論被迫停止;研協因而另舉辦公聽會,讓全校師生表達意見。最後校方宣布99-1學期助學金辦法不變,但99-2學期,校方將助學金預算固定在學雜費的23.5%;然而,研究生人數增幅大於學雜費漲幅,仍造成實質減薪,幅度約10%。

  在此背景下,研協公佈《台大研究生勞動與收支調查結果報告》,點出「透支族」與「血汗勞動」兩大問題,校園勞動問題正式浮上檯面。研協積極展開一連串倡議活動,宣示籌組台大工會,捍衛學生勞動權益。


助學金/獎勵金事件

  2013年,校方又在沒有學生代表下,修法通過《研究生獎勵金實施辦法》,並於101-2學期實施。新制大大放寬申報資格,導致申請人數暴增及浮報問題,系所間分配嚴重失衡,部分研究生時薪甚至只有73元,遠低於勞基法保障的最低工資。

面對校方動作連連,研協提出三大訴求:恢復新資水平、公開歷年助學金分配狀況、檢討獎勵金分配制度;並透過校務會議與專案會議提出修正草案。準時發放、資訊公開與員額計算公式化雖有進展,但保障工資工時與認定學生勞動身分仍未解決。


未完待續

  這四年來發生的校園勞動事件,突顯出校方與學生對勞動身分的認知差異。校方不斷透過修法,將研究生工作「去勞動化」——強調「獎勵而非勞務報酬」,將協助教學的「勞動實質」扭曲為「學習」,甚至否認勞委會承認僱傭關係的訴願決定,更提出行政訴訟。否定學生勞動身分使台大免繳勞健保費,也逃掉保障工資工時、建立申訴管道等責任。號稱台灣首府的台大,離安全友善的校園勞動環境還有一段路要走。


台大研究生協會

  簡稱台大研協,是一個屬於研究生的自治團體,關注研究生的校內權益。除了深入校園勞動議題,也積極爭取就業發展機會、整合研究資源等等。


三月23日校務會議前記者會,新聞所同學發言。

學生?勞工?傻傻分不清楚──臺灣大學工會成立

◎李佳穎


  國高中的公民課本中,大家應該都看過「工會」二字,工地、藍領則是很多人對「勞工」的印象,然而,勞務付出─報酬給付即是一種對價關係,如此一來,學生擔任助理或助教、約聘人員、工友也是受雇的勞工,學校是雇主,兩者之間形成勞雇關係。組成工會最大的目的是要讓校方正視各種「勞雇關係」存在的事實,而學生得以與校方共同建立制度,保障個別勞工在勞動現場的權益,更能集結勞工的力量,形成集體的意見或行動,提升整體勞工的勞動意識,改善勞動環境。

  臺灣大學工會成立於2013年四月,自2011年開始籌備,歷時將近兩年,中間與台北市勞工局及行政院勞委會進行繁複的公文往返,否決、訴願、裁定、撤銷、抗議等等,最後台北市勞動局終於給予成立證書,國立臺灣大學工會正式成立。籌備期間,台大工會即積極爭取校園勞動者的權益,其中最多的行動在於助學金改革,參加專案會議、召開記者會等動作持續在進行。

  工會申請成立的主要爭議,在於台北市勞工局僅承認專任助理與校內工讀生與台大有僱傭關係,主張兼任助理、計畫臨時工與台大無關,教學助理只是學習教學的學生;排除後三者後,發起人未滿法定的三十人。雖然2012年送件時因為發起人有達法定三十人而得以通過正式成立台大工會,然而兼任研究助理、計畫臨時工的僱傭關係不被承認,教學助理、領助學金助理依然不被視為勞工。對此身分,台大校方與勞工局、勞委會在認知上有所落差,校方與勞工局並不認同教學助理等的勞工身分,而勞委會承認;一來一往之間,台大工會針對這些不被承認具有工會發起資格者提起訴願,爭取其應有的勞動身分與權益,校方則向勞委會提出行政訴訟,最後訴願終於成功,工會得以成立。


(台大工會在101-2學期最後一次校務會議現場外的記者會,爭取研究助理的助學金權益。)

  台大工會成立之後,學生、校方約聘人員的權利可透過工會集體與學校協商,各間大專院校也開始組織自己的工會;未來,台大工會在校內欲促成助學金工作和教學助理工作的工作規範(包括工時、工資、工作內容等)明確、透明化,保障同學們的工作權益,並積極提倡勞動教育。長遠來說,希望讓每所大專院校的同學們,都能夠在自己的學校內組織成立屬於自己的工會,提升台灣整體研究助理與約聘人員的勞動權益。


台大工會

  若勞工決定加入工會,繳納入會費之後,便成為會員,而每年工會必須召開「會員大會」,由所有會員討論工會的重要事項。工會內部另分有三個工作小組,研究訓練組負責工會的論述生產、法律見解,並舉行工會幹部的培訓課程;組織動員組將組織內部成員,主導對外的所有行動,包含上街抗爭、召開記者會等;事務組則負責工會日常營運的穩定進行,包含發行工會通訊、檢查溝通平台(臉書、PTT、部落格)的訊息、留意是否有申訴案件、建立校園聯絡網等,並定期召開會議討論工作狀況。

「異」「同」甦醒夯之夜

◎楊鳳琳


  先從一個簡單的問題出發:你有同志朋友嗎?想著想,赫然間你發現光是非有無的選擇題都很難回答:準備好的答案來自純粹猜測、道聽塗說、還是他曾經向你出櫃?第一時間腦海裡的人,你們彼此間是可以自然往來的朋友,還是泛泛之交,甚至你避之唯恐不及呢?一連串的提問下,不難發現談起性別時,總有一塊在男女二分建構的社會背後少被碰觸的領域,更遑論LGBT(Lesbian, Gay, Bisexual, and Transgender)中包含的跨性別認同族群。

  「營造同志友善的環境」,這是校園同志甦醒日(Gay and Lesbian Awakening Days,簡稱GLAD)抱持的衷旨,GLAD在1995年由台大GC和台大浪達創立,今年邁入第十八屆。年復一年因應社會變遷,關注的議題深廣也逐步推進,今年《蜜桃幾分熟》在數字上扣合成年,討論法律與社會規範之外,自我定義的成長中究竟有幾分成熟。

  這屆GLAD舉辦的內容包含四個面向:同志友善度問卷調查、講座沙龍、藝文聯展、粉紅快閃。由GLAD對同志社群發出的友善度問卷,檢視近二十年的努力,針對同儕友善程度、自殺傾向、是否能找到同志朋友等切身問題做調查,顯示出即使社會高談性別議題,卻在營造友好環境上缺乏實踐。講座則聯合國會研習社,將同志社團與其他團體連結,讓議題延伸到政治、法律制度層面。以通姦除罪化為例,若將民法應用於婚約,則今日現行刑法約束有違契約自由的關係,一針見血的切入點成功打破同志議題與關係大眾利害法令的討論框架。

  在嚴肅面對的討論外,今年的行動劇與親親快閃,則以輕鬆的方式在校園中曝光。卡司盛大的舞會則是每年的盛事,歡迎各種性取向的友善定位,往往聚集近千人同樂。另外,今年台大校園內首次舉辦同志之夜──「異同上台」也備受矚目。源於一小群人的發想,到近百人參與演出,這樣獨特定位的表演突破舊有的形式,但難處在於呈現手法使用陰柔與陽剛並行,抑或「公、婆」「T、P」的組合?女同志劇的負責人認為:「與其繼續執著於她們的性別定位,我更想談的是兩個人,兩個剛好都是生理女性的人,她們之間的情感流動。」

  無論是GLAD或是同志之夜,都可以看到LGBT社群潛藏的創意與活力,與亟欲爭取平等的環境的努力。不可否認,在接納程度高於社會的台大校園,尚且存在許多歧視與不友善,「我因契合而愛,而非性別」還有待整體社會認同與落實。

同志之夜邀請大家異同上台。(同志之夜提供)

NTU Gay Chat(台大男同性戀社)

  於1993年通過為校內社團,為台灣大專院校中第一個同志社團。初創不久發行《同性戀邦聯》一書關注同性戀的歷史與文化,引起台灣社會相當矚目。目前社團活動兼具社運、學術與聯誼性質。


台大浪達社

  於1995由GC獨立,以象徵同性戀運動、同性戀人權的λ(Lambda)符號為社團名稱,亦為台灣最早的校園女同志社團。


台大女性研究社

  成立於1984年,創立初期積極參與學運,並針對社會上及校園內的性別暴力、歧視、性騷擾/強暴事件積極回應,有效促成修法及改革運動。民國81年發行《潘朵拉的盒子》一書,提供正確詳細的婦科資訊。近年曾舉辦女宿看A片、性別周販售情趣用品等活動。





台大建「凶宅」?──新社科院工安事件

◎潘雅琪



  為了將徐州路社科院遷回校總區,台大自1996年展開遷院計畫,社會、社工系與國發、新聞所陸續進駐;辛亥路側門旁,由日本建築師伊東豊雄設計的新社科院,於2010年動工、今年四月完工,並在五月11日舉行落成典禮。然而,典禮行進至剪綵時,有數名學生從鄰近的社會社工系館樓頂拋下白布條,高喊「明星建築,工人墳墓!」這棟建築到底發生了什麼事?

  台大近五年內發生三起重大工安事件,被台北市勞動局標示於職災地圖、列為危險工地;最近一次事件,就發生在新社科院。今年一月,新社科院工程已完工並準備辦理驗收,原則上不應再有任何施工,但一名閤泰金屬公司的施工人員為修補工程缺失,與女友及監工的作業主管進入工地,在作業主管至工地另一端巡視施工狀況後不久,這名工人從2.65公尺高的合梯摔落,送醫住院三日後宣告不治。

  此工程之總包商互助營造為台大校方以招標機制選出,發包後以總務處為工程執行單位,將工地交付互助營造管理,轉發包閤泰負責帷幕工程,昌盛工程公司為其下包廠商。除了此工程案的承辦人員到場監督外,總務處營繕組也聘請陳信樟建築師事務所,每日到場監工。

  事發後,校方對此案檢討,勞檢處所列的主要缺失為契約條文不明確,此乃未將簽約後修改的新勞工安全衛生法納入造成;而勞檢處建議校方將勞安納入招標的評分標準,校方已改進。為加強勞安意識,校方將為與台大有契約關係的廠商及營繕組人員進行講習。副總務長徐炳義強調,工安責任依法屬於承作工程的事業主,實務面上,學校也無法直接處理,只能督導互助是否確實管理,因而沒有進一步提出檢討。勞檢處則認為,依據勞安法,無論完工與否,台大都應負起監督責任。

  針對發起抗議行動的「台大工安出代誌監督聯盟」提出的訴求,校方表示已基於採購法設置專業監造人,承辦人員也會固定去工地巡視。但依據勞基法,台大應設立專責單位,而不能只由一名未必具專業知識的承辦人員負責,因此校方的確必須改進。此外,對於其他校內工安事件,副總務長強調,超出法律所規定的權責,校方無需處理。

  若無工人在工地現場付出勞力,建築並不會因設計而成形;不能只是一味的歌頌建築師,更應當照顧工人的勞動條件與權益。在過往的工安事件中,台大校方一再推託、卸責,導致校園空間產生安全漏洞,更因此建了「凶宅」。



台大工安出代誌監督聯盟

  由一群來自多個系所的台大學生組成,於新社科院落成典禮發起抗議行動,並提出三點訴求:個案負責人專業化、成立專責監督單位、工程資訊透明化。要求校方正視並承擔校園整體工程安全責任。



台大工安出代誌監督聯盟於新社科院落成典禮發起抗議行動。(台大工安出代誌監督聯盟提供)






從小校園望向大社會

◎李佳穎


  洪仲丘案、苗栗大埔農地、服貿協定、跨性別婚姻、苑裡反「瘋」車、華光社區……,這些「關鍵字」反覆出現在今年夏天的時間軸上,公民行動在台灣遍地開花。平日校園議題發聲倚賴校園媒體,或是前面文章提及的校園團體,那麼全國性、世界性的公共議題誰來關心呢?群情激憤的時代裡,很多人都在問,要如何關心這些公共議題,又如何參加這些行動?椰樹曳曳的臺大校園裡,除了有社團引領學生了解校園議題之外,也有社團積極介紹、討論與關心校外公共議題,即使身處校園也可以與社會無縫接軌。


意識報社在書寫之餘,也會參與校內外公民行動


大學新聞社

  1980年代,臺灣的戒嚴體制逐漸鬆動,社會運動如雨後春筍般奮起,大新社即是在這波風起雲湧的思潮中崛起,參與、組織動員了許多場抗爭,如反杜邦、反對軍人干政、反核運動等,廣泛關注社會各項議題。當時,大新社發行刊物《大學新聞》,內容包含校園與學運、環境保護與政經分析等具有批判性的文章,也曾因此受到學校停刊、停社的箝制。最新一刊《大學新聞》是在十三年前發行,大新社已於近年轉型,發行刊物不再是重心,而強調實際參與到社會運動中,在樂生、都更、反核、勞工等議題上耕耘許久,以行動代替文字來釋放另一種光芒。


濁水溪社

  看到「濁水溪」三個字,首先想到什麼呢,該不會以為這是關心環境生態的社團吧?濁水溪是台灣最長的河流,濁水溪社便以此文化標示做為號召,強調「意識本土,觀照社會」,意圖瞭解臺灣文化所特有的複雜內涵。濁水溪社與大新社相同,也在當時的學生/社會運動佔有一角,並特別投入農民運動,近年歷經沉寂、復社與轉型,也發行刊物《濁流》,目前仍著重台灣社會與人文關懷,例如都市發展與農業轉型等,並定期舉辦讀書、電影討論,亦邀請相關領域的學者與工作者舉辦講座,分享經驗;希冀學術研究與學生運動都能從本土意識出發,不脫離臺灣本土脈絡而訴諸於空談。


大陸問題研究社

  咦?這是臺大的陸生所成立的社團嗎?開放陸生來臺至今六年,然而大陸社自民國六十一年創社至今,已走過了四十個寒暑;1970年代保釣運動之後,一群熱血臺大青年以研究「匪情」為核心宗旨,成立了大陸問題研究社,簡稱大陸社。經過校園民主改革浪潮的洗禮,大陸社所關注的議題不再只專注於「大陸」,而是逐漸朝著爭取校園言論自由、學生自治的方向邁進,將眼光轉向台灣社會的其他面向。大陸社在每個學期會針對數個主題,如跨國婚姻、社會企業、性別權力等舉辦讀書會及電影欣賞,也邀請講師分享對話,一抒對台灣社會的熱情。


勞工事務研究社

  勞工社亦是學運世代活躍的社團,參與眾多運動戰役,社團規模曾達二十人之譜;然而,隨著學運退燒、成員紛紛離開校園,社團乃漸次萎縮,最後不在見於社團名單之列。時至今日,整體經濟環境不斷惡化,財團與資本家對勞動階級的剝削層出不窮,公平正義再度受到重視。有鑑於此,一群臺大學生研議復社事宜,於2012年復社,希望積極提升校園勞動意識,將勞動人權觀念帶入校園。勞工社經常參與工運且積極發聲,希望藉由親身實踐尋求社會改革。運動之餘,也與各單位合辦講座、社課討論深層的勞動結構議題。


女性研究社

  女性研究社簡稱女研社,同樣成立於氣氛嚴肅的1980年代,校園內沒有太多關於「性別關係」與「女性主義」的課程,當時社團由婦女新知基金會與深刻體認到性別權力壓迫關係而出走的女學生共同組成,婦女新知尤其為貧瘠的校園帶入重要的人力與資源。女研社算是當時校園中婦女運動的「運動基地」,許多同學在此接受女性主義思潮啟蒙,也共享難得的女性情誼。女研社曾經發行刊物《新女聲》,也舉辦性別文化系列講座、讀書會等,進行校園性別運動的小嘗試。現在女研社則定期舉辦講座或電影放映會,參與伴侶法、性別勞動等討論,持續在校園中進行性別議題發聲。


穀雨社

  穀雨是二十四節氣之一,代表農民佈穀而望雨,時值春盡夏來,春季耕耘的秧苗需要大量的雨水才得以成長茁壯。2008年年底,立法院一讀通過農村再生條例,內容卻有重重爭議,有一群學生警覺到台灣農村的急迫性,便從讀書會著手,透過閱讀與文字了解農村議題的背景,間接形成關心農村議題的青年社群,穀雨社強調「理解是行動的前提,行動是團結的起點」,除了舉辦讀書會之外,寒暑假也到農村、部落進行訪調;舉辦彎腰生活節,透過講座、音樂會、市集的方式讓更多人認識農村,並走上街頭與農民站在一起,關心並參與議題的運作;渴盼凋敝的農村真能獲得雨露的滋潤,歡喜迎接收割。


關懷生命社

  關懷生命社又簡稱懷生社,致力於關懷、管理校園附近的流浪動物,且不同於校方先前採用的捕捉撲殺,而是採用較人道的TNR(Trap Neuter Release,誘捕、絕育、釋放),給予基本的醫療照護,適合進入家庭者則找尋認養者,或有放回原地生存。近期狂犬病風暴在台灣鬧得沸沸揚揚,懷生社亦製作海報,在網路上宣導正確的動保知識,並協助校園中流浪動物處置。許多公民行動經常以「人」為出發點,而懷生社所關懷的是動物的生命,希望環境中的人與動物能夠和平共處。


原聲帶社

  原聲帶社是由一群原住民學生所組成的社團,取名為「原聲帶」意為能夠將「原」住民的「聲」音「帶」進學校,也藉由社團分享生活經驗,來去學習、認識原住民族的人事物。自1996年起,原聲帶社每年舉辦年祭,秉持「將祭典帶入學校中」的概念,甚至進入原鄉和和族人學習祭儀文化和歌舞,以直接學習傳統文化的方式,強化原住民學生對於自身文化之認識,進而對原住民相關議題進行發聲。今年春天,原聲帶社與「不要告別東海岸」徒步行動小組合作,以竹船做為象徵,希望能以「船(傳)訊息」的形式,將這艘來自東海岸的竹船「還我傳統領域」帶進校園讓更多人了解,放置在男宿草坪與鹿鳴草坪也與年祭結合展出。


  臺大校園中有許多關注各種社會議題的社團,在民主化的進程中,漸漸能表達對各種社會矛盾的批判,而不再是被壓抑的噤聲無語,並且站在主流的對立面,持續發出刺耳、卻又令人們不得不正視的聲音,劃出一個容納多元言論的自由空間。或許,有人對這群青年學子仍抱著一種非理性的、浪漫的想像,以為他們是燃燒理想與熱情的自由民主鬥士;是的,他們是,但他們更是關心時事、了解社會的一份子,而每個椰林學子都有機會與管道去探究社會的脈動,成為對社會、對人抱有熱忱的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