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8月29日 星期五

意識報072刊 占領國會運動特刊目錄

服貿爭議大事紀

2008/06/12
第一次江陳會談。

2010/06/29
第五次江陳會談,雙方簽署「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其中第4條規定,雙方同意在服務貿易早期收穫基礎上,於ECFA生效後六個月內就服務貿易展開磋商。

2011/02/22
兩岸於ECFA經合會第一次例會中宣布啟動服務貿易協商。

2012/08/09
第八次江陳會談,雙方同意在服務貿易協議的文本和市場開放的共識達成後,簽署協議。

2013/03/27
國民黨舉行黨團大會,決議服貿議案回到聯席會逐條討論審查。

2013/06/20
中華民國國策顧問郝明義發表〈我們剩不到二十四小時了〉。

2013/06/21
數名藝文界人士於凱道呼籲政府停止簽約。
第九次江陳會談,簽署《兩岸服務貿易協議》並公布清單。

2013/06/25
立法院朝野協商,服貿協議應經立法院逐條審查、表決,不得全案包裹表決,立法院實質審查通過前不得啟動生效條款。

2013/07/11
行政院陸委會舉辦《海峽兩岸服務貿易協議》說明會。

2013/07/26
朝野黨團就第二次臨時會進行協商,決定由立院8個委員會就服貿協議進行聯席審查,且為逐條審查。

2013/07/27
二十多個民間團體在凱道舉辦「反黑箱協議 要生存權利」全民大會。

2013/07/28
二十多個公民及勞工團體在立法院外舉行「民主團結之夜」,並成立「反黑箱服貿民主陣線」。

2013/07/29
立法院舉行談話會,確定30日起展開為期兩週的臨時會。

2013/07/30
藝文界與知識界召開記者會發表共同聲明,要求重啟談判。

2013/07/31
立法院舉行「海峽兩岸服務貿易協議公聽會」,青年反服貿行動號召青年學生「佔領立院,奪回未來」,要求以公民的身分旁聽公聽會遭拒。

2013/09/05
黑色島國青年陣線成立FACEBOOK粉絲專頁。

2013/09/30
因國民黨籍內政委員會召委張慶忠於三天內安排八場服貿公聽會,黑色島國青年陣線串聯全國學生於立法院前抗議,要求「停止趕場公聽、退回黑箱服貿」。

2013/12/18
反黑箱服貿民主陣線與台灣守護民主平台等數個團體舉行記者會,要求重審服貿。

2013/12/19
民進黨籍立委陳其邁、鄭麗君、林淑芬召開記者會,要求先制定〈台灣與中國簽署條約及協議處理條例草案〉、〈中資來台投資條例〉、〈經貿自由化影響評估法〉等三法,才有資格審查服貿協議。

2013/12/22
十九個民間團體於凱道舉行「拒絕服貿闖關 立法破黑箱」活動,提出反黑箱、要監督、顧飯碗、要重談等四大訴求,並表示服貿協議為兩岸權貴與台灣百姓間的鬥爭。

2014/02/21
行政院長江宜樺於立法院第8屆第5會期中,在口頭施政報告表示已將兩岸服貿協議列為急迫性法案,送請立法院審議。

2014/03/17
立法院下午召開聯席會初審服貿協議,內政委員會召集委員張慶忠表示,服貿協議付委已超過3個月,視為已審查,送立法院院會存查,並宣布散會。

2014/03/18
民進黨籍立法委員為服貿協議爭議,在立法院院會中佔領議場主席台,杯葛質詢行政院長江宜樺議程。
反黑箱服貿民主陣線等團體今天在立法院大門口召開記者會,抨擊國民黨違反2013年立院針對服貿「逐條、逐項審查表決,不會自動生效」的朝野協商結論;晚上六點在立法院群賢樓外舉辦「守護民主之夜」。
晚間九點多,群眾突破立法院三個門的防線,並佔領議場;立法院外也聚集了上千名群眾。

2014/03/19
凌晨,由於警方試圖對議場發動攻堅,立院外圍的群眾因而反包圍,成功阻止攻堅。

2014/03/20
佔領立院學生對總統馬英九、立法院長王金平下最後通牒,要求馬王在21日中午12點前回應。
下午三點立院外圍展開「街頭民主教室」。

2014/03/21
馬英九邀副總統吳敦義、立法院長王金平、行政院長江宜樺召開院際調解會議,然王金平拒絕出席。

2014/03/23
經濟部在上午舉行「戳破反服貿人士5大謊言」記者會。
下午一點,佔領立院學生下午提出新的四項訴求,民進黨表示支持,國民黨則希望學生不要預設立場進行對話。
下午四點,台大多個學院及交大、清大等十二位學者召開記者會,以「兩岸協議條例締結草案」回應服貿爭議。
晚上,發起佔領行政院行動。

2014/03/24
政院行動遭血腥鎮壓。
台大、政大等多所學校發起「全國大專院校響應反黑箱服貿──學生自主罷課行動」,數十個學生自治團體響應。
立法院召開聯席會,國民黨立委全數缺席,到場的在野黨立委作出決議,宣告17日會議無效。
立法院長王金平下午3時邀集朝野立法院黨團幹部進行朝野協商,但雙方無共識。

2014/03/25
立法院長王金平再次召集朝野協商,仍無共識。
總統發言人李佳霏表示,馬總統願意在不預設任何前提下,邀請學生代表至總統府對話。

2014/03/27
立法院長王金平再次召開朝野協商,國民黨政策會執行長林鴻池表示,原則上希望由王金平主持全院委員會的方式,將《兩岸服務貿易協議》重回委員會逐條審查。
下午三點,立院議場外舉行記者會,宣布發起330凱道集結行動。
台大、交大、政大、中山、陽明與中興大學等6校校長發表共同聲明,指出政府應加強溝通對話的管道,建議透過公正團體組成溝通平台。

2014/03/28
總統馬英九原訂上午十點30分舉行中外記者會,於前日改成三點又在當日延至六點,記者會中回應四點訴求。
總統馬英九與六名大學校長會面。

2014/03/30
五十萬群眾上凱道。

2014/04/01
支持服貿團體號召群眾至立法院與反服貿群眾對話,「白狼」張安樂到場支持。

2014/04/02
國民黨下午召開中央常務委員會,邀請行政院大陸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張顯耀,就「近期兩岸關係整體發展」提出專題報告,兼任黨主席的馬英九強調簽署服貿協議對台灣利大於弊。

2014/04/03
行政院院會通過「台灣地區與大陸地區訂定協議處理及監督條例」草案。

2014/04/05
佔領立院行動現場進行三場「人民議會審監督條例」。

2014/04/06
佔領立院行動現場進行兩場「公民憲政會議草根論壇」。
立法院長王金平進入議場探視,並發表聲明,表示兩岸協議監督條例草案完成立法前,不召集兩岸服務貿易協議相關黨團協商會議。

2014/04/07
議場內宣布將在10日晚上6點退出立法院。

2014/04/10
議場內宣讀人民議會意見書,之後退出議場,於立院外圍舉辦「轉守為攻 出關播種晚會」。

意識現場

  「意識現場」主要是佔領運動的現場紀實,〈攻陷立院第一役――議場的鞏固〉一篇原是3月22日發表的快訊,〈突襲紀實:天將亮,但希望在哪?〉則是合併原在3月24日凌晨一點發表的〈323佔領行政院行動紀實〉及3月25日凌晨發表的〈突襲紀實:天將亮,但希望在哪?〉,〈暴力鎮壓之後 立院抗爭的動態能量〉則於3月25日晚間發表,觀察暴力鎮壓之後的運動發展。〈攻入立法院之後──議場外群眾的激情與猶疑〉則與首篇約在同時間完成,但當時因須修改,未來得及發表,但亦為立院現場觀察,因此也收在此篇章中。

攻入立法院之後──議場外群眾的激情與猶疑







◎韓昌軒

  18日晚間群眾攻入議場之後,19日一點半的立法院群賢樓外,已有各團體在準備物資,以送進議場。同時,公民團體的講者向群眾說明何謂「黑箱服貿」、為何要反黑箱、服貿內容有哪些不妥之處等,並呼喊「逐條審查」等口號以表明立場。

  在通往群賢樓的濟南路旁,有許多拿著盾牌的警察,臉上表情疲憊,而人群雖也就是如同往常地來往於他們面前,但在經過時仍會看上幾眼,而有些人甚至會對他們拍照。

  在青島東路的側門也有群眾的聚集,此處是由學生團體主持。而在這裡,氣氛似乎更為緊張,周遭的人群與警察近距離對峙著,有些學者拿着大聲公對群眾講話,也是在論述服貿對於台灣經濟的弊害、程序上的不正義,以及公民參與社會運動的必要性等。而坐在底下的群眾大多時也就是邊聽演講,邊與三五好友聊天。每間隔幾分鐘,就會有人帶領群眾高喊「警察不動,我們不動」,呼籲鎮暴警察只要不強行攻堅議場,這場抗爭就能和平進行。這個口號感覺上不僅只是一種對於警方的呼籲,更是群眾對自己的一種道德要求。

  凌晨三點二十分左右,傳言警察要發動攻堅。三點半時,議場內傳來一些巨大的聲響與學生的呼叫,鐵門外席地而坐的群眾,頓時全站了起來。拿著擴音器的指揮認為警察破壞與群眾的協定,便呼籲群眾進入圍牆內癱瘓警方行動,使其無法將裡面的學生拉出。「衝啊」的呼喊此起彼落,隨之有許多人翻牆進入立法院,群情激昂,情景如同戰鬥。

  然而,在同一個地點卻有不同的擴音器大聲呼籲不要攀爬,大部份群眾也跟著呼喊「不要爬」、「就地坐下」,場面混亂,雖然翻牆並未停止,但大多數人仍站在後方竊竊私語,選擇駐足牆外。最後一批群眾在指揮下搖開鐵門,登時群情激動,較為保守的群眾有部分亦隨之進入,人群擠滿立法院,二樓突出的平台上也占滿群眾,各團體的旗幟飄揚。

  在3月19日的凌晨,立法院的圍牆外,聚集了一群人,在其中不乏社運場合的老手,而有些人則是第一次為自己的信念挺身反抗,甚至有人只是想要到現場瞭解發生了什麼事。但無論是誰,在見到搖下立院大門、人群湧入立法院的那一刻,心中總會想道:「這個國家的命運,我們要自己決定。」

暴力鎮壓之後 立院抗爭的動態能量







◎潘雅琪

  23日半夜至24日凌晨,占領行政院的奇襲引來政府的暴力鎮壓,消息在清晨傳開,民間對政府血腥掃蕩的作為大加撻伐;而這波行動也為原先趨於靜止狀態的立法院群眾注入一波動能。

  24日清晨六點左右,在突襲行政院的行動遭到暴力鎮壓之後,不安的氛圍也襲擊了占領立院的群眾。相較於前面幾天,青島東路上的群眾人數少了許多,而牆外的舞台依然由自願民眾上台分享經驗,多位占領行政院的參與者將親身經歷告訴群眾,有人揭露警方暴行,一吐對於政府的憤恨與不滿,也有人吐露當下的恐懼和無助。前幾天的「嘉年華」氣氛退去,緊張感逐漸高漲。

  六點多,鎮壓占領行政院群眾的水車和鎮暴警察沿著中山南路逼近青島東路,鎮江街也出現鎮暴警察試圖進入青島東路,現場主持人指揮群眾緊密並坐,工作人員也發下雨衣要群眾穿上,並教導群眾因應水車和警察鎮壓的對策。一段時間後,鎮江街的糾察與群眾合力將流動廁所從人行道旁移置馬路上,成功阻擋警察進入。

  八點,繼台大學生會半夜發起罷課聲明,響應罷課的全國各校系所學生代表召開聯合記者會,各個學生代表在立院圍牆內舞台輪流短講,現場群眾為之振奮。先前的緊張氣氛漸緩,群眾的狀態也從靜默轉為熱絡。

  十一點多,台灣守護民主平台於立院圍牆內舞台召開記者會,多名教授共同發表聲明,強烈譴責行政院的暴力鎮壓,高喊「抗議流血鎮壓!江宜樺下台!」,群眾也齊聲呼應。

  隨著時序接近中午,青島東路的群眾越聚越多。然而,這股動能是否能夠持續?這場抗爭又會如何發展?也許就如現場主持人所言,群眾必須知道、並且記得「我們不是在園遊會、不是在嘉年華,我們是在抗爭!」

3月24日清晨,青島東路側舞台的主持人激勵在場群眾。(攝影/張欣嘉)

占場役士

  以下首篇〈緬憶三一八:曾經在濟南路與青島東路舞台兩側的人們〉是合併3月21日早上發表的〈民主陣線訴求退回服貿 重視國會程序正義〉、3月21日晚間的報導〈黑島青堅持和平非暴力 政府勿踐踏民意〉及3月22日晚間寫成的〈1985參與行動 呼籲公民力量覺醒〉三篇文章,主要是還原運動第一週的組織狀態及工作分配。〈著眼服貿性別影響 婦女新知:三一八運動沒有退場 〉與〈推行資訊的媒介──G∅V與傳播網路〉皆是在退場之後進行深度訪談後寫成。末篇〈新聞沒有報導的人事物:公投盟〉是結合在運動期間的觀察及與公投盟成員的互動經驗寫成,帶有評論的性質。

緬憶三一八:曾經在濟南路與青島東路舞台兩側的人們







◎李佳穎、楊鳳琳、羅盤針

  3月18日晚上九點,主持人魏揚一個口令之後,原本在濟南路上參加「捍衛民主120小時」晚會的群眾憤而衝進立法院,開啟了「三一八占領國會行動」的序端。占領行動共24天的時間,有許多關心台灣發展的公民前往濟南路及青島東路支持,每日亦有學者、NGO組織、學生團體等人在舞台宣講,許多NGO組織更是輪班擔任主持人的角色。占領行動初始,濟南路的舞台由「反黑箱服貿協議民主陣線」(以下簡稱「民主陣線」)負責,青島東路側則是「黑色島國青年陣線」(以下簡稱「黑島青」)及「公民1985行動聯盟」(以下簡稱「1985」)擔綱主持。

民主陣線訴求退回服貿,重視國會程序正義

  服貿議題自去年六月前國策顧問郝明義發出〈我們剩不到二十四小時了〉一文,揭發簽署服務業貿易協議對出版市場的影響;然而,兩岸服務業貿易協定涉及專業知識,平時又少有主流媒體報導,因此少被一般大眾關心與認識。

  因此,早在去年七月,兩岸協議監督聯盟、台灣守護民主平台、反媒體巨獸青年聯盟、地球公民基金會、綠色公民行動聯盟、台灣人權促進會、台灣勞工陣線、婦女新知基金會、文化元年基金會籌備處、中華民國老人福利推動聯盟、中華民國殘障聯盟、民間監督健保聯盟、台灣少年權益與福利促進聯盟、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台南市社區大學研究發展學會等許多公民團體即組成「民主陣線」,尤其賴中強律師、徐偉群老師更是大力蒐集資料,提出論述。民主陣線得知立法院將在本週開會討論訴求,並發起「捍衛民主120小時」活動,於17日早上開始在立法院群賢樓前靜坐,欲監督服貿審查過程。當天傍晚,國民黨張慶忠立委未遵守逐條審查的承諾,無視國會秩序,逕自宣布完成審查、送出委員會,引發民眾不滿,並走上街頭,反對黑箱服貿。

  「依我們之前籌備狀況,我們並沒有計畫要翻進立法院,這樣的行動是一群學生發起的。」民主陣線發言人王寶萱說到。每一個行動其實都是即時應變,「這些活動都是後來才慢慢發展出來的,晚會邀請藝人來表演,然後甚至像今天(3月20日)一整天的公民教室。」雖然未能確定每日的行動,但王寶萱也肯認學生占領國會具有象徵性的意義,比起在外靜坐的行動來得有強度,對於台灣的民主發展有著重要影響。

   占領行動發酵後,網路上支持與反對的聲音皆有,更出現「反黑箱」、「反服貿」或「反黑箱服貿」的理路之爭,民主陣線表示:「不是説只要跟對岸簽訂服貿協議就是一件不好的事情,但就目前訂定的內容來看,我們與對岸之間有非常多不平等的條件互換;目前所開放的某一些項目會對台灣很多重要中小企業造成嚴重的影響,所以的的確確是反現狀的服貿。」陳寶萱也提到,程序上的不民主即是黑箱,也是整個行動的主軸,是目前凝聚民眾意識的最大公約數。

  民主陣線主要訴求有三,首要是退回服貿;其次是在與中國進行任何其他協商之前,必須要先通過兩岸服貿協議監督條例;第三則是要求王金平院長宣布17日張慶忠立委的行動是無效的決議。民主陣線對於明早的院際協調表示樂觀其成,但若馬英九總統未在明日中午回覆訴求,則有更進一步的行動。

黑島青堅持和平非暴力,政府勿踐踏民意

  攻佔立法院的人群中,主導的組職是黑島青,還有部分學運團體、異議性社團,及以個人身分參與的學生或民眾。黑島青由清大、台大、成大等學生跨校組成,於去年九月創辦臉書平台,持續關注服貿協題,發起多次反服貿行動。

  黑島青原本預期服貿協定會在3月19日或20日通過,前一週即開始籌劃應對方案,張慶忠立委在週一強行宣布通過服貿協定時,黑島青成員正在立院外靜坐抗議,接獲消息後立即與學運社團、異議性社團及其他民間團體聯絡,不得不再倉促的情況下展開討論,晚間各團體共同決定進入立法院議場,並配合原本籌畫的反服貿晚會。黑島青在青島東路舞台的控場主持人阿Fi(曾柏瑜)說:「民主程序都已經可以被踐踏到這種地步,只是坐在立法院議場外不停喊是沒有效果的。我們從來沒有實質成功進入立法院,像九三○或是去年好幾波行動,因為他們試圖強過服貿,我們多次翻過圍牆,但都無法成功進入議院。所以週一的討論認為要有戰略性的策略,兵分三路進去,攻佔議會,用實際行動讓議會無法進行。」

  整起行動的規模已超出黑島青預期,原本甚至想過被驅離就撤回天橋掛布條。面對數量龐大,仍在持續增援的學生與民眾,以及不知是否會發動攻堅的警方,黑島青的魏揚表示整起行動堅持和平理性,避免暴力,如現場口號「警察不動,我們不動」,不主動攻擊警察;另外,對於外界部分媒體以「暴民」詮釋在議場內外的人群,他說明,整起行動除了攻入議場時的破窗和些許推擠之外,雙方並未爆發激烈衝突,電視媒體不斷播送議場內早些時間的推擠畫面,有放大衝突、報導不公之嫌。

  阿Fi則判斷警方目前不會輕易行動,依現場的人數規模而言,馬政府若執意驅離,幾乎等於踐踏民意。她也提到,雖然場外有很多工作人員,但若民眾同時感到憤怒,也無法保證狀況會如何發展,因此呼籲警方趕快撤離,「若民眾發生任何問題,馬政府是無法負責的。」此外,她提及黑島青一貫的立場是「自由經濟發展不應該是台灣唯一的出路」,希望到場的民眾開始思考經濟發展之外是否有其他可能,也對現行體制提出質疑。

1985參與行動,呼籲公民力量覺醒

  在3月17日下午得知國民黨立委張慶忠三十秒完成服貿協議審查後,1985與勞工陣線及數個非政府組織倉促開會,當時已經有占領立法院的共識,但還未決定明確的時間點。首次會議之後黑島青加入,接手規劃占領行動,在衝撞前一、兩個小時才確定具體行動時間。

  因應參與民眾人數不斷增加,立法院內外很快成立醫療站、物資站以及服務台,統一向外募集物資,以及提供緊急的醫療服務。最初因應超乎想像的龐大規模,向現場參與者招募志工加入糾察隊,也盡量安排工作人員在警方與民眾交界的第一線;管理範圍的分配,因為資訊流通不易,立法院圍牆內廣場僅設有醫療站、物資站,由1985負責管理,議場外的其餘事務皆由黑島青負責。「但是在(3月)21日晚上十一點左右,已經全數轉交黑島青管理。」1985發言人王希表示,連續多日的占領行動下來,十多位成員的體力已經不堪負荷,多已經離場休息了。而針對外界針對管理方式的批評,僅回應「還請多包涵」。

  這次的行動規模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對此,王希表示這顯示出公民對黑箱服貿事件的關心,以及人民對馬政府施政表現的態度。在行動之前曾以諸如舉辦公聽會、遞陳情書、請願書等方式表達意見,然而相關單位皆未正面處理,因此才會採取行動。而具體行動上,除了第一天占領立法院較為激烈,其餘都秉持「警察不動,我們不動」的最高原則,亦即以非暴力不合作的方式來進行長期抗爭。因此若議場內被警方攻破,觸及行動最高原則,也將以大批議場外圍的群眾反包圍警察。

  對於這次1985在行動中扮演的角色,王希認為是要「呼籲」全民共同重視黑箱服貿,讓政府知道我們人民都準備好了。而外界對於相關行動有「暴民」的批評,他指出這要看暴民定義在甚麼基礎之上,是「國家秩序」還是「民主價值」。如果打破玻璃就是暴力,那相較於政府現在破壞民主的暴政,人民應當以較激烈的方式回應。最後他也強調,民進黨看似與行動合流,但是並不擔心「民進黨收割」的問題,我們認為無論是政黨、政治人物、團體等,任何人都應該和人民站在一起。

著眼服貿性別影響 婦女新知:三一八運動沒有退場







◎羅盤針

占領前的反服貿運動

  婦女新知基金會(簡稱新知)和其他民間團體關注服貿協議已久,並在2013年7月共同串聯成立反黑箱服貿民主陣線(簡稱民主陣線)發起運動。起初,行政部門與民間的回應皆相當冷淡,民主陣線將重心放在監督國會,期望舉辦聽證會——其結論的約束力受法律保障——然而黨團始終拒絕召開。結果由國民黨、民進黨召委各主持八場相關產業公聽會,十六場公聽會品質不齊,頻率曾緊迫至一天三場,有草率解決、討論未足之嫌,但過程中民意代表總算開始正視此協議。

  不過,在立委看似逐漸動員之時,張慶忠委員以備受爭議的作法強行通過服貿協議,殞石般地堵住了國會這條管道。新知政策部主任覃玉蓉回憶,當時早有傳聞張委及其他委員規劃逕行宣布完成審查,民主陣線及其他民間團體因此發起「捍衛民主120小時」活動,預計在立法院外連續靜坐五天施壓;依照經驗,衝突很少在每週的第一個委員會發生,張委在3月17日(週一)的作為出乎眾人意料。隔天民間團體緊急舉辦「守護台灣民主之夜」,最後演變成占領國會的行為,對新知則又是場意外。

從場外到外場

  占領國會行為激化了一連串的反服貿運動,同時,在這段期間被「占領」的不只有議場內部,立院周圍也成為個人及民間團體眾聲喧嘩、交談或互相傾聽的廣場。場外之所以轉變為活力充沛的「外場」,實非民主陣線的精心規劃。覃玉蓉解釋,原本甚至沒預設撐過一晚,不少人也認為能順利進入議場內就很幸運了,大概很快就會被環繞議場的警方抬出;但隨著愈來愈多民眾聚集在立法院外,竟反過來包圍了警方。民主陣線即時開會,決定繼續守住議場,為此必須依賴場外的人勢,民間團體便開始運用人脈在青島東路和濟南路排班輪值主持場面,和民眾溝通意見,同時協助場內外傳遞訊息。新知秘書長林秀怡認為,這種合作形式對臺灣民間團體非常罕見,然而由於各團體在長時間的抗爭中累積了一定的默契和能量,能迅速補位、相互支援,構築出了「外場」。

面對占領運動激情漲退的取捨與調整

  除了排班輪值,民間團體還需要密集地開會討論並投入大量時間、人力和各種資源,組織的運作亦有所改變。新知及其他團體皆派專職工作人員高度參與,林、覃兩人幾乎是長駐立法院,新知位於龍江路的辦公室等於少了近一半的人力,輪到新知排班主持時又得請更多同事幫忙;林秀怡指出,如果視服貿為一個議題,新知平常關切的議題大約有十個,上述資源支出及占領期間運動白熱化的狀況,的確使得對其他議題的行動暫緩。不過服貿議題並非特例,議題的急迫性取捨是組織向來的功課,新知平時就會不斷調整對任何議題的分配。

  另外,318占領運動背後的政治經濟議題本身十分複雜,街頭運動激情消退之時,新知重新將運動的各面向逐一梳理、檢視,吸收更多的知識。例如當時提出的公民憲政會議,新知內部即展開相關討論,重新翻出新知過去的憲改倡議,盤點屬於憲政層次的議題,然而,要生產一個憲改的版本可能要花上一、兩年。這些後續的工作尚在進行,和占領時的迅速反應不同,現在需要更長期和細緻的努力,「我比較不會將它當作調整,而視為新的挑戰」林秀怡說。

新知服貿觀:政治經濟都該是性別議題

  新知在這次運動中的出現引起不少人的好奇。最常見的疑問莫過於「這只是一個經濟議題,和你們有何關係?」服貿議題不只牽扯經濟、政治層面,亦涉及性別;或說,經濟、政治從來都不該缺少性別觀點的檢視。

  舉例來說,新知曾參與抗議中資大量流進中國建設銀行來台設立分行,其中一個考量即是中國銀行業性別不平等、歧視性的管理模式、廣告可能會隨著資金移植台灣,而政府又尚未擬出法律清楚規範,因此要求企業來台投資必須遵守台灣法令,並撰寫企業社會責任報告。當時該銀行的香港分行還爆發抽掉《香港民報》廣告資金來操控版面一事,而中資大多來自於中國政府,這也讓新知擔憂台灣言論自由遭資金打壓的情形惡化,對身處弱勢地位的性別更不利。

  此外,覃玉蓉提到,政府不花錢投資、公共化長照產業,卻在服貿協議中開放老人養護機構,期望引進中資來發展服務。不過,長照並非高獲利的產業,投資者的目標也許是人才、技術甚至是圈地;且私人資金可能導致照護服務在營利導向下價格抬升,成為富人才能消費的商品,無法減輕大部分居家照護者(超過一半是女性)的負擔。同樣是女性為主、可能受到衝擊的還有美容美髮業,由此可見政府在開放各產業時並未仔細評估當中的性別結構,然而政府僅是交出一份未附任何數據、圖表的報告,且十六個產業的結論皆是「對性別沒有影響」(林秀怡補充,自由經濟示範區的評估結論甚至寫道:目前未發現任何對性別的影響,因此等到有實質損害時再來補償)。政府的態度和處理過程都極為草率。

  除了政府缺乏性別意識,台灣民眾與學界對性別的敏感程度仍不足,這是新知在倡議常面臨的難處,服貿議題亦然。新知一方面需要頻繁地和民眾闡述服貿如何關乎性別,另一方面也發現服貿牽涉過去性別研究較少碰觸的領域。台灣目前沒有任何一位女性主義經濟學者,國外也無以台灣為案例的研究,新知只得自行鑽研,林秀怡直呼是「被迫成長」。不過,這次占領運動中女性的參與比例明顯提高,顯示出女性的能動性;中天新聞龍捲風事件[1]爆發時,許多人立即透過網路向新知反應,並交流對於其他歧視性言論的想法,就新知主持外場的經驗,在場民眾也願意共同反思運動中的性別歧視。林秀怡對此相當樂觀,但她也表示,四月十日的「退場」僅是空間上的,運動者都正在自經區或憲政等議題上努力,「等到台灣哪天不需要性別運動了,那時才需要所謂的退場機制吧」。

(攝影/婦女新知基金會)


────────────────────
[1]中天新聞台政論節目《新聞龍捲風》主持人戴立綱和名嘴彭華幹談論太陽花學運時,以輕佻口氣,調侃參與學運的「太陽花女王」劉依函、「薄紗女」呂小姐和一對李姓、黃姓情侶。企圖利用對「性」、「裸露」的污名化現象,「抹黃」學運以造成負面觀感。參考《蘋果日報》2014年4月23日報導

推行資訊的媒介──G∅V與傳播網路







◎董展羽

  318晚上,反服貿的群眾占領立法院,這個大消息立刻散播至台灣各角落。民眾得知此消息,並非從媒體報導,而是從社群網路的消息轉貼。近年來,社群網路已經普及化,讓民眾得知資訊的方式,與以往不同。在這次運動中,大家自發性在Facebook、Twitter、PTT進行文章轉貼。運動從318最初的幾百人,到330凱道集結的50萬人黑潮。如此高的參與度,主要是先從網路傳播的協助,也有勞於統整資訊的媒介:零時政府G∅V。

  G∅V的志工,在318當晚立刻利用智慧型裝置,架起Ustream網路媒體並且開啟現場直播於G∅V網頁平台上的hackfoldr。後來陸續架設濟南路和青島東路的錄影設備。運動期間若開啟G∅V網站,可以看到議場內外的六個頻道同步直播。光是在318深夜就湧進80萬次的點閱率。G∅V使更新沒有落差,讓資訊透明化。藉由網際網路,運動得到更多的迴響。最後創下近世代最龐大台灣公民街頭運動的紀錄。

G∅V是什麼組織呢?

  零時政府G∅V是開放網路平台。沒有核心統籌,而是以 Open Source建立的專案平台。任何人都可以發起、交流。G∅V強調開放,字面意涵即「開放政府」。組織成立宗旨為提供中性、公開透明、來源正確的資訊,鼓勵每個人思考後下理性判斷。

  G∅V並非媒體,也沒有合作關係。該平台鼓勵公民發揮監督的力量,任何人都可以在G∅V申請公民記者證,前往現場採訪,並且把蒐集到的資訊統整在平台上。然而,在318運動與308反核大遊行中,G∅V開始透過網路直播走向實體。以往G∅V的專案多數為製作影片、文宣,例如去年七月就已經開始的服貿專案。318運動的專案則從雲端走到了街頭。

  組織成員的部分,G∅V的成員最初都是互不認識的志工。學運期間的各工作小組,皆能密切合作,也是從G∅V專案網站,得知組員的ID和名字。如此依舊能夠合作得有效率,可稱是公民意識的創舉。若媒體想要採訪G∅V,得以開放共筆的方式,讓G∅V各項專案的成員自由回答。

G∅V統整哪些資訊?

  在這場運動中,G∅V扮演著蒐集資訊,且將資訊公開透明化的平台。運動之初就架設相關網路與錄影設備,為求紀錄每分每秒發生的事件。

  若想對服貿協定表達意見,人人都可以在G∅V的「服貿東西軍」討論,服貿東西軍開放轉貼分享,且開放支持反對立場投票,在這裡,任何人都可以把自己閱讀過或撰寫想分享的文章,公開貼到上面。另外,主流媒體重要報導皆以時間軸的方式呈現在「服貿跑馬燈」。因而讓運動重要資訊與新聞都能一目了然。

  除此之外,G∅V整理其他的焦點資訊和重要網站的連結,例如Facebook的「黑色島國青年陣線」粉絲團。在運動期間G∅V成為焦點網站,該粉絲團也在一週內增加35萬新粉絲,文章觸及人數近乎幾百萬起跳。有關運動的CNN iReport報導亦可在G∅V找到,另外發佈至全球的4am.tw和FlyingV.cc與VDemocracy.tw等與運動相關的網站都可被找到。

  在這個平台上沒有統籌制定規則。G∅V不只會整理媒體播報的新聞,電視台也會從G∅V翻閱學運最新的資訊,進而發揮於這場運動中,資訊充分交流的結果。

  318運動期間,藉由網路傳播的力量,運動獲得廣泛支持。透過G∅V核心資訊平台,讓在網路上的可見資訊都更公開、更透明化。推行這次社會運動的,已經不再完全是傳統的新聞媒體。這次的運動讓民眾感受到社群網路的資訊傳播的力量。

新聞沒有報導的人事物:公投盟







◎李佳穎

  4月10日晚間占領立法院的民眾在六點拿著太陽花、唱著島嶼天光退場,有些人則轉往立法院正門廣場參加「大腸花論壇」,徹夜未寐。4月11日清晨,民眾聽聞到中正一分局長方仰寧將不強制驅離的承諾,遂稍微放心地離去。約莫早上七點,廣場只剩蔡丁貴等公投護台灣聯盟(以下簡稱公投盟)成員在廣場靜坐,不料,中正一分局的員警在清晨動用優勢警力驅離,清除公投盟的帳篷、椅子,並關上立法院大門。後來,蔡丁貴見到一輛遊覽車駛來,衝向車道,企圖以死明志。當晚,有人在網路上發起「路過中正一」的行動,包圍中正一分局,抗議警方違法驅離「公投盟」,希望保障人民集會遊行的基本權利。

  為什麼公投盟現在才被看見?

  4月20日,是公投盟抗爭2000天的日子。蔡丁貴以台獨建國為終身職志,致力於推動修改公投法、廢除現今不合理的集會遊行法。近五年來,若經過立法院附近,一定能看到鮮明的綠色旗幟,寫著「一邊一國」、「釋放阿扁」等標語。三一八當晚,蔡丁貴亦守在立法院前,他們從正門攻入,拆下立法院的匾額,三二三當晚行政院行動,公投盟亦負責提供油壓剪等破壞工具剪斷院外的拒馬及鐵絲網進入,並且使用長鋁梯爬到二樓。公投盟在整場的占領行動中扮演重要角色,但直到4月3日,才有新聞提及公投盟[1],以報導行政院占領行動為主。直到4月11日,公投盟被強制驅離的事件發生後才有媒體關注,以及相關的報導。

  占領立法院的二十四天內,公投盟在正門廣場掛著黑色偌大的板子,標題寫著「新聞沒有報導的事……」並有當天公投盟成員從正門闖入立法院的照片,一樣都是占領行動中的NGO團體,公投盟因大舉「統獨」的蠹旗,被扣上意識形態的大帽;占領行動期間,傳出被決策圈排擠,在正門廣場的集會及宣講也顯得格外冷清,甚至被說是搭上「學運」「順風車」,僅是「吸引群眾順道參與」[2]。

公投盟長期在立法院正門外搭棚,宣揚台獨理念,在三一八當晚也率先由正門進入。(攝影/蕭米棋)

  「占領」立法院,他們在立法院外有一個遮雨棚,揮舞大旗,宣傳自己的理念。公投盟的成員幾乎是以中老年為主,在占領行動期間,自願放下工作,投入運動,甚至有家住嘉義的公投盟阿伯豪氣地說:「革命,就是不洗澡」,每個星期才回家一次,再匆匆到台北。因著豐富的運動經驗,一眼就能辨識出穿梭在現場的便衣警察,卻仍謙虛地說著:「學生辛苦了!」然而,三一八占領國會行動早已不是一場學生運動,若此次事件已在台灣政治發展上寫下新的一頁,那麼不只是學生辛苦地振筆疾書,日日夜夜守在立法院正門廣場的公投盟成員亦有功勞。

  占領行動本來就具有其政治意義,尤其在面對敏感的中國議題時,「統獨」是重要的政治議題,必須被認真討論。「老」或「台獨」不應該做為一個劃界,每一個政治主張都應該被尊重,每一個參與者都應該被重視。新聞沒有報導的公投盟是一群企圖改變政治的人,是不可漠視、鄙夷的重要角色。


────────────────────
[1]社會組,2014,〈四團體圍攻行政院 公投護台灣聯盟帶頭衝〉,《台灣壹週刊》,4月3日,封面故事。
[2]王冠仁,2014,〈立院外╱警方清場 還原現場…〉,《聯合報》,4月12日,A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