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5月23日 星期日

109-2學生自治選舉:專訪學生會長三號候選人羅雍勝

  台大意識報

109-2聯合選舉將於5月31日(一)舉行(5月15日選委會延後選舉決議),為了讓大家在投票時有更多的參考資訊,意識報特別訪問了學生會長候選人,希望大家可以對他們有更多認識。

本篇受訪者為第34屆學生會會長3號候選人—羅雍勝



一、參選動機與背景


Q:想請問你本次參選的動機和理念為何?


A:如同我在參選聲明裡面所說,我覺得我只是一個平凡的學生,和身邊其他同學沒什麼不同。過去我在臺大的生活經驗會覺得,學生會離我們好遠。學生會在往進步價值邁步的同時,反而逐漸遺忘了學生的日常需求,用亂貼標籤的方式拉遠溝通,導致與學生們漸行漸遠,甚至形成對立。因此,我期待建立一個以學生為出發點、和學生站在一起的學生會。



Q:你在參選聲明中有提到,所謂「學生自治的理念」和學生之間逐漸形成對立,想請你解釋你所觀察到的現象具體為何,以及你本身所抱持的「學生自治的理念」為何?


A:我覺得目前學生會推行的學生自治的理念多為議題上的倡議,比方說本土語言、勞動權益、轉型正義等等。我認為這些議題確實值得被重視,只是在很多時候,校內學生會認為學生會設定的這些議題與他們很遙遠,反倒是與他們切身相關的問題卻不被在乎。此時,學生們就很容易產生「學生自治跟我沒有關係」的想法,以至於當學生會要推動議題時,甚至會被學生嘲諷,導致雙方距離越拉越遠,這是非常可惜的。


我覺得一個好的「學生自治的理念」必須要回到學生本體,傾聽並照顧學生。在照顧之上,去建立一個與學生站在一起的學生會。如此一來,在後續的議題倡議上,也能獲得更多的支持和能量。我覺得學生會應該要乘載著學生的聲音和想法,在這個社群裡不斷努力往前。




Q:我們看見你較少有學生自治相關的經歷。面對其他候選人較豐富的經歷,你認為相關經歷上的缺乏帶給你了什麼樣的優勢或劣勢?


A:我覺得經歷上面的缺乏給我帶來了不一樣的視角以及思考方式。我不是傳統學生自治體系出來的,甚至和這個體系也沒有太多接觸。這使得學生自治在我眼中,應該要先照顧到學生的需求、從學生出發,這樣才可以達成更多。


然而,這樣的經歷缺乏同時也可能是一個劣勢。這也是為什麼我本次會邀請廣志和佳穎作為我的副會長擬提名人。這兩位在學生自治這方面經驗豐富,在實際事務的推動上也給予我很多意見。這補足了我個人在經歷上的缺乏,也能達到一個較完整且平衡的未來施政方向。




Q:你剛剛提到,學生會可能在推動議題的同時,忽略了學生本身的需求。但是如果要照顧到學生本身的需求,學權的爭取似乎還是必要的。就你的觀察,學生會在向校方爭取學權的困境為何?你預計要如何解決學生無法進入決策中心的問題?


A:在回答這題之前,我想先說一下我認為學生會運作上的問題。


過往的學生會多少會舉辦一些純娛樂性質的活動去吸引學生參與,但這兩年學生會舉辦的活動就較多為議題導向。透過活動推廣議題是好事,只是當多數學生不想參加,長久下來就會導致關注學生會的人數越來越低,這反倒會成為學生會本身在議題推動上的阻礙。學生會要與校方談判、爭取權益時,手上勢必要有一些「武器」,如果大家平常不參與學生會的活動,不了解學生會推廣的議題,甚至覺得學生自治跟他們一點關係都沒有,就會使得學生會在和校方的互動變得更加困難。


另外,議題的設定也很重要。當一個議題的利益牽涉過廣,或導致學生民意分歧,它就很難在短期之內看出成果。目前的學生會在議題的推動上往往設定的都是這類的議題。當校方要求學生會拿出學生民意來溝通,而學生們卻是意見分歧,甚至對這些議題毫不關心,覺得學生自治跟他們無關,學生會就等於是手無寸鐵地在和校方進行談判。


我覺得「無法進入決策中心」的本質依舊是在於學生有多大程度能夠去決定校方施政的走向。這需要依據不同的議題及場合,選擇不同的手段處理。比方說,學生會可能需要遊說行政主管、透過提升基層、媒體曝光、學生關注度等等,其中的關鍵還是在於與學生接觸。也就是說,只有在得到學生的支持、取得一定的聲量之後,學生會才能夠更好地去和學校做出倡議。




Q:整體而言,您認為當前第33屆的學生會有什麼足夠或不足的地方?有什麼政策您覺得能夠持續推動?有哪些部分還能再改進?


A:我認為第33屆的學生會推動的制度性改革,例如學習調整制度、教務會議的提案門檻下修、校務基金從高汙染產業撤資等等,都是重要的改革。另外,未來的一些教務改革,例如廢除國文必修,及一並檢討大一英外文的要求,是我希望能承接學權能量持續推動的。


然而,我認為學生會在凝聚學生共識與溝通、舉辦活動跟推廣議題的策略上,都還有很多改進的空間。舉例來說,去年的校慶晚會活動以「意見接受、態度照舊」為主標題,我認為就不是很恰當,另外校慶宣傳活動的成效也不佳。我自己會希望未來學生會舉辦的活動可以有實質的凝聚效果,並讓大家看到學生會好的一面。


另外,在議題的推動上,我也覺得應該有更多實質面的施政,而不該只是舉辦很多的講座、工作坊。這些活動能夠參與、受惠的人較少,參與的門檻也較高。


比方說針對性別議題,我認為就可以實際去推動女廁衛生棉盒、特約旅館等等,這些政策確實是我們生活層面的「民生問題」,同時也是性別議題的實質面。換句話說,我們不會因為這些問題是很個人的、生活層面的,就置之不理。相反地,我認為這就是學生會可以透過議題和實質面的結合去做到的改變。


二、政見

Q:您在參選動機和具體政見中,不斷強調即時、零距離的溝通,實體和虛擬的服務處和LINE帳號的即時回復等等,都仰賴不少人力以維持運作,您將會如何安排這方面的人力?(另外成立小組,或是由哪些人輪值?)

A:這裡可以分成「實體」和「虛擬」兩個面向討論。實體服務處的部分,我們會成立專責的服務小組安排值班人力,並在輪調、輪值作業中,定期確認人力有沒有辦法達成預期的目標,逐步調整、改善,確保實質服務人力足夠,且能時時滿足需求。虛擬服務處的部分,目前規劃的平台包括FacebookLINEInstagram,會在公關部成立訊息回覆小組,每天由幹部確認是否有尚未回覆的重要訊息,若是個人的問題會盡快解決,重大且攸關學生會內部的問題會在三天內由幹部生出處理方法,我們希望認真面對每個學生的需求,不要遺漏任何學生的聲音。


Q:您的政見中提到「冬季版椰林辦桌」,倘若到時疫情仍未舒緩,舉辦這類活動是否更增加防疫難度?如何符合防疫規範?最近校園巡禮活動也取消了,學校方面會如何看待這類活動,若未能成功舉辦是否會浪費資源?

A:目前根據學校與CDC公布的防疫規範,椰林辦桌的活動確實不太能舉辦,我們會視疫情調整狀況,如果下學情疫情尚未好轉,就可能取消這個計畫。但我們也有準備一些備案,如目前正在構思「電競大賽」,它能夠遠距參與,降低感染風險。我認為活動如果有做好防疫措施,學校應該不會有質疑,若評估後無法達成防疫需求,我們會直接把資源投注在其他方案上。

 

Q:改善校內餐飲的政見中,欲設立外送餐飲服務,請問政見中提及的「校內外送員」將會由誰擔任?他們是由學校雇用的人員嗎?團隊又要如何建立有效運行的訂餐機制,讓「運送資源共享」不會有交通混亂、訂單錯亂、排隊或是等待等的問題?

A:目前規劃是由學生會招聘外送員,以校內學生優先,不會由學校雇用。這個制度是要讓訂單的交送時間、地點與品項等資訊,能夠在校外外送員、校內外送員與訂餐人之間傳遞,初步想法是跟外送平台合作推出台大專案,透過外送平台把校內資訊傳給校內外送員,並設定一些讓校外外送員能交付餐點給校內外送員的定點統一收發,做到一個更有秩序的做法。會有這個想法是想改善目前因外送衍生的交通問題,如校內出現外送機車、外送員違停走進校內找系館或是機車堵在校門口等學生來拿餐。另外,由校內學生外送也比較不會發生迷路、等不到餐點的問題。


Q:關於非正式學生團體借用場地,是否會與社團借用場地有衝突,政見中提到社團能以線上優先租借場地,但目前狀況是連學生社團場地使用都非常不足,非社團會不會連場地都借不到?另外,系館多半是各系辦或院辦自行管理,學生會似乎無法直接和這些單位溝通,未來將如何與各系學會、院學會配合?

A:首先是建立一個系或院學會與學生會的群組,這個群組有很多可以合作的議題,除了校舍空間議題外,也能針對雙轉輔議題合作。我們希望透過這個群組去統整各個系館的可用空間資訊,了解目前可用空間現況並活化校內的可用空間,另外,校內也有許多閒置空間,如活大地下室。當我們把這些空間統整並讓學生能夠借用,能夠改善目前空間不足的問題(不論社團或非社團)。



Q:您對於取消停修註記會面對的學校方或教授的反對意見如何回應?而對於取消停修註記可能造成負面影響,您的看法是什麼?具體又該如何實行呢?


A:我們確實需要去疏通教授們的反對意見。其實同學們最初選課時,無法設想未來所有可能的課堂狀況。況且停修註記最多只能停修一門課,不至於會有學生們不負責任選課的問題。而且課堂互動是雙向的,停修課堂的問題不能單單歸咎於學生,取消註記的主要目的是要去除對於停修學生的汙名,至於實施的方式可以再進一步討論。




(追問)對停修註記的汙名化是否才是真正的問題?


當別人詢問你的停修狀況時,不一定是對你的能力的不信任、惡意判斷。但無論詢問的人抱持什麼想法,當這件事被問起、自己需要揭露時,就可能侵犯隱私或影響身心狀況。取消停修註記可以避免再次面對這些事。



(追問)依據目前的政見,除了取消註記以外,還是維持以停修一門課為主嗎?


我認為方法有很多面相可以考量,其中有一種是「期中退選」的方案,就不會詢問理由、留下註記的紀錄,至於停修幾門課可以再開放討論。我個人認為停修這件事是學生可以自由選擇的,若是沒有影響到學業或學習制度的規劃,就應更自由、不限於一科。




Q:對於近期交流版上的宿舍問題(欲換宿到總區的學生太多、城中學生通勤問題),您的看法是?如何和校方溝通、爭取權益呢?


A:校總區的宿舍供需不平衡,如果無法增加總區的宿舍供給,我認為辦法是增加城中校區的居住誘因。例如香港中文大學就有「書院制度」,讓每個宿舍有不一樣的特色,對不同人有不一樣的吸引力。我認為可以用不同的樓層分區吸引特定的族群,也可以用特約商店的方式增加城中校區的誘因。在供需不平衡的現況下,我們能夠爭取的就是讓學校把在規劃的總區新宿舍打理好,然後對在城中校區通勤的同學提供如宿舍包裹、郵件寄送費用優待、房間電費減免等,提升城中宿舍的拉力。




Q:您提到校內汽車違規問題,但目前校內有許多交通事件或衝突更多是來自自行車間或是自行車與行人間的事故,請問要如何改善這類問題呢?具體改善的措施是什麼?您對於自行車隨意停又有什麼看法?


A:我想先講一下對校內汽車問題的想法。大概從十五年開始,學校出現「汽車退出校園」的推動,但目前的推動都停留在很初步、理念的層次。比如說今年校規宣示「無車校園大方向」,這早在二OO五年就可以找到,在這十幾年間也被提過很多次,都算是往汽車退出校園的方向前進,我也都認同並且希望推動。但老實說,我認為無車校園在一年之內無法達到,因此現階段我著重在可以怎麼樣措施,讓校園規劃可以往這個方向前進。


回到校內自行車的問題,自行車與行人、或是自行車間發生的事故,一大部分來自於校內各種載具混雜,讓道路壅塞,以及動線規劃不佳。我自己有看過為了閃避汽車而撞到其他自行車或是自摔的事故,我認為減少校內其他載具,回歸自行車和步行為校內主要交通方式,可以降低道路的負載。另外,大家對於道路騎行的安全概念不熟悉,沒有一套道路安全知識。我認為可以加強校內道路安全教育、交通規則宣導,並建置回報系統,邀請同學們回報事故的地點、類型,統整出事故熱區的具體數據、檢討以及討論如何改善熱區的交通問題。


自行車違停的問題是因為停車位不足。目前在大一女前的拖吊方式,可以擴大到校園的其他區域,解決廢車佔位的問題。另外,此問題與前面提到的汽車退出校園也有關聯,我認為應該要逐步塗銷校內平面停車格,減少汽車進入校園,將汽車的停車格換成自行車的停車空間也能多少改善問題。




Q:對於雙轉輔取消原系GPA門檻,是否會導致某些科系必修課的課程品質下降?會不會出現更多「策略型選課」的學生,將系上必修全部退掉,導致未預期的負面效果?


A:這個問題要從「轉出門檻」和「雙主修GPA(全校)的門檻限制」兩個面向討論。我們看見有些同學明明有轉去其他系的能力,卻受到系上門檻的限制,或是想要雙主修,卻被原系的GPA綁手綁腳。我認為將該科系當跳板、策略型選課,在現行制度的運作上也有這些問題。現行制度還會讓一些同學面臨系必修唸不好,但沒辦法轉系、雙主修的困境。在未來的一年任期內,我們的短期目標是先通盤檢視各系的雙轉輔門檻,協助系學會於系務會議推動改革;長遠來說,希望雙轉輔的核可門檻是以學生有無專業能力、興趣兩面向來制定。




三、學權與其他學生自治爭議


Q:臺大學生會過去曾參與了轉型正義、聲援香港等政治議題倡議,近年學生會卻因投票率低落,而被部分學生質疑不能夠代表全體學生的意見。您對這些爭議有何看法?


A:我想先回應最近有些人認為我和我的團隊去政治化、讓渡學權等說法,我認為他們有非常大的誤解。誠如批判者所言,生活和議題不是互相對立的,當我們關注學生生活所需,更細緻的理解不同學生的需求,並不會因此就讓學生會去政治化,或者說放下了學生會在民主與學生自治中扮演的角色。


我認為只透過自己的認知去標誌出政治應該是什麼樣,或是誰才是弱勢族群、誰的議題在有權利被學生會重視,才是一種缺乏實證資料,缺乏對其他人理解、以自己的生活世界為中心的做法。我認為在民主社會裡面,不同的論辯、生活經驗所產出不同的想法,因此形成公民意志,是公共議題探討上面最為可貴的部分,也是我們現在所謂民主政治所要捍衛的價值。我無法接受校園民主的參與與關注越變越小,甚至必須要具備特定立場才有資格參與。不管你是甚麼樣的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聲音和想法,這才是所謂民主政治的精隨。


那些對於學生會是否有代表性或應不應該去政治化的呼聲,我認為學生會在政治理論的框架中有一定的代表性,但要贏得學生的尊重與信任,就要一步一腳印走進同學們的生活中。當大家覺得你確實真正在為學生發聲、確實在反映大家在意的事情,就比較不會質疑代表性不足的問題。大家在意的其實不是投票率,而是在表達學生會與我們的想法不同。我要努力跟同學們建立溝通與連結的意義以消除這樣的想法落差。




Q:未來的學生會在這類政治相關的爭論中,又會站在什麼樣的立場?


A:至於政治相關的爭論發生時,學生會應該站在甚麼樣的立場,因為現在沒有具體的事件,很難說會站在什麼樣的立場。但抽象來說,我們希望我們一定會站在與學生同一邊,用學生的利益去衡量我們應該如何判斷和行動。當事件對於學生族群、青年、我們所生活的民主環境有害時,我們所處的學生會就應該去提出反對、抗爭。




Q:您提及希望盡量在對外發言前蒐集同學們的意見,請問您要如何判斷是否已經蒐集到足夠的學生意見?面對緊急事件時,學生會又會怎麼做?


A:在面對社會議題以及校園爭議的時候,學生會有「議題的倡議者」和「校園意見匯集者」兩個角色。學生會在事件中會有自己的基本立場和價值,但同時應重視與學生的溝通和連結、以各種方式去了解同學的想法和看法、促進校園內的溝通、真實反映同學們的想法。


至於如何判斷已蒐集足夠的學生意見,我們目前的想法是從交流版或是LINE APP、實體服務處的方式,盡力蒐集到最多、照顧到每位學生的想法。如果真的面臨緊急狀況,學生會會簡短說明立場,然後匯集學生們的意見加以補充說明。




(補充)團隊對於社會議題推動的說明


有許多政見中提及的議題,如轉型正義、性別、本土語言、永續、勞動等等,都不只是校外議題,它們也與校內同學密切有關。對我們來說,在這些議題上表態就是在回應同學的生命經驗與需求問題。我們將會持續進行學生會與學代會的議題推動,以對多數台大學生有利的立場為優先,但並不是只在意表面的多數,而是以更細緻的調查去了解這些議題對同學們的意義。學生會在社會議題中扮演角色有傾聽者和訴求者兩個區塊,傾聽者主要在於了解議題概況、改善方向;而訴求者在傾聽後對相關人士提出訴求,並及時在校園內宣傳以回應社會議題的進度概況。




Q:對於抄襲學代會成員政見(線上租借場地辦法)的爭議事件有甚麼回應?


A:對於這件事的發生,我感到失望和相當遺憾。我們為了在各領域有所了解,並且能夠提出更完整、全面的政見,花了很多時間去四處請教各方專業。我們在跟現任的社輔會代表商議心輔資源和社團時,認為此政見重要且需要持續推動,團隊成員將共編上的文字誤以為是他個人的文字,小幅修改後,未經進一步的查證和比對就納入公報的政見。我們本來沒有抄襲跟收割的意思,是想在各方意見跟過去的事務推動上,承繼各位前輩的努力,然後在服務學生上更盡心盡力,但也責無旁貸,應該要去面對、思考這樣的批評,接受並改過,也才能達到雙向的溝通。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