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月29日 星期二

台灣的道路--能源、環保與生活轉機

文/梁言﹑林佳瑋(讀者投書)

自從國際油價不斷攀高後,最近更掀起討論減碳抗暖化的環保熱潮,然而在這些議題的背後有著一個共通的意識主軸:台灣人要怎麼樣的生活方式?

台灣是一個很美麗的島嶼,卻住著一群不開心的人們,什麼都是不確定或是被決定的,被排除在國際政治事務外的台灣人,要在經濟消費力上證明自己的尊嚴,然而在歐美資本強權的技術與資源壟斷下,台灣經濟基本面的脆弱易波動是有目共睹的,台灣社會一直以為大陸廉價勞力搶走我們的工作機會,然而歐美資本對台灣政治與經濟的高度掌控,才是背後的主要原因,這點卻始終沒能被突顯出來。所以我們投入大量社會成本去發展歐美不生產的產業,匯率也緊盯美元不斷下跌,賺一些傷害我們自身健康與後代環境的微薄利潤。

在這樣的背景下,要取得能源與產業的自主,是台灣這一個世紀首當其衝的嚴苛挑戰,但我們檢視現在政府的政策思維與發展論述,嚴重缺乏這一區塊規劃及簡化問題,想用衝擊生態與社會的「生質能源」 (註一) 與「核能」 (註二) 來為缺乏石化能源的台灣解套,另一方面,卻又受財團施壓,發展高度消耗石化能源的煉鋼與石化煉油產業,這樣的精神分裂,在台灣社會中卻被政治競爭與產業競爭力迷思掩蓋。

我們以為從重工業王國轉成科技矽島,就是產業升級、產業轉型,政府不顧市場平衡地強力扶植高科技產業,又被資本家以「出走台灣」要挾,大量補貼石化重工業 (註三) ,無視背後龐大的社會與環境成本,表象上增加的GDP,反映在真實生活中,卻是日漸擴張的貧富差距與遍體麟傷的土地。我們需要另外一種更具有能源使用效率的生活方式。環境保護運動不是反對發展,而是將經濟轉往更有人性更永續的方向。具體例子便是遭到美國經濟封鎖的古巴,反而發展出環境友善、低耗能的生活方式 (註四)

拉丁美洲諸國,運用合作協定與區域貿易的方式,共享資源與社會服務﹔瑞典宣佈2020年全面改用再生能源,並對高耗能產業課以「碳稅」與「能源稅」,反觀台灣,政府與民間仍在資本主義的經濟邏輯中打轉,沒有認真去正視相關的社會發展問題,這是因為台灣的階級運動與環境運動力道不足之故。

力道不足有很多原因,有一個我們理解的原因是,台灣的階級運動與環境運動依附在主流的溝通媒介中,而未發展出有區隔且易傳播的論述,以及可以慢慢累積資源進步的民眾參與組織,這樣的情況持續下去是我們不樂見的。我們認為不應該停留在批評政府與政黨,因為公共政策的角力,其實只是反映人民意識的結構而已,是因為台灣人民普遍不重視與不相信,所以台灣的政策與結構才會是今天這個樣子。

台灣人的主體意識要透過對自己世界的決定程度來展現,我們不只是要決定自己的國號與國家體制,也要決定自己的格調與發展途徑,延伸到各種生活事務巨細靡遺的可能性。透過集結成各種社會團體去施壓倡議,逐步改變自己的社區,再擴大到影響國際社群,讓台灣走出不同的風格與貢獻,重拾失去的自信。

環保運動目前在台灣雖然略嫌與基層脫節,太過親西方與都市菁英性格,但是她卻是一種切切實實的生活實踐政治,從飲食﹑消費﹑工作﹑團結公眾參與…等生活方式改變去省視決定自己真正需要什麼,而不是去從眾過一日算一日,既然決定了自己要什麼就不後悔付出代價與精力,這正是我們台灣年輕人可以好好起步的第一個人生決定。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