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3年9月11日 星期三
臺大新方向──校長遴選
◎戴劭芸
今年三月,臺大前任校長李嗣涔於校務會議校長報告時,宣布他將不會競選連任下一任校長,校長遴選於是開跑。六位候選人各有來頭,在遴選期間各界皆屏息等待著新校長的產生,看誰最終能夠領導臺大,邁入下一個新紀元。
遴選新制度
此次校長遴選是臺大自1993年民選校長以來,首次以各界人士共同籌組遴選委員會,取代過往校務會議,一人一票、過半當選的普選形式。有別於以往,這次由校長遴選委員會的二十一位委員票選,由臺大與教育部共同組成遴選委員會,並將原先兩階段改為一階段,遴選委員投票結果直接生效,不須經過教育部最終圈選。此外,遴選委員會的二十一席之一為學生代表,是首次臺大學生能夠直接參與校長遴選。
遴選委員會正式運作後,被推薦人的資格條件經審查後進行投票,獲全體委員三分之一以上推薦票數者即列為校長候選人,遴選委員會再對六名候選人及相關人士進行訪談及面訪,並邀請候選人公開作治校理念說明會,最後由二十一位遴選委員投票選出新任校長。然而,臺大於遴選新制外自行加設篩選機制:參選者須取得三分之一校務會議代表同意,才符合校長候選人資格,且另設「校長遴選推薦投票委員會」。對此,教育部表示,臺大自加篩選機制,只要經過遴選委員會同意即可,教育部尊重遴選委員會的決定。
校長候選人
在治校理念說明會上,六位校長候選人公開說明治校理念。朱敬一融合經濟學與自身行政經歷,主張解放死板的評鑑記點制度與經費核銷制度;雖獲學生模擬投票最高票的肯定,仍與校長寶座失之交臂。政治系出身的包宗和,主打自然科技、生物科技及人文社會科學三方並重;並希望打造跨領域合作的研究團隊,讓學術研究成果回饋社會,帶動社會變遷。臺大土木系校友楊永斌,結合四年任雲科大校長的經驗,主張產學合作、關懷台灣的中小企業,創造大學與產業間的共榮互利。臺大經濟系出身的洪茂蔚,提出自製五年五百億,以信託方式募集六百億資金,取代教育部補助;並將經費下放各學院,「由各學院當火車頭」鼓勵均衡發展與重點突破。曾任臺大地質系教授的羅清華認為,臺大應接納中國與國際優秀學生,短期內將校內的外籍師生比例提升至30%,以因應國際徵才激烈。
最後出線當選新任校長的楊泮池,在說明會上不斷強調醫學院的經驗,提及竹北和雲林校區開發時,也不忘強調會推動與生醫、農業等相關產業結合。然而,無論是教學、研究、行政、財務等方面,多有缺乏系統性且虛而不實的現象;面對提問時,對於醫學體系中發生、且與楊院長相關的過勞與輕生慘案不斷表示不願回答;在會上更有老師暗指楊院長早已和鄭富書總務長協商好,將會在當選後將鄭升遷為行政副校長。最後,紹興社區議題與醫學院有直接的利害關係,楊院長對警察入校一事支吾其詞,紹興的部分則沒有正面回答,只陳述校方曾做的事,既沒有提出承諾與確切方向,更僅表示「未來將由城鄉所引領計畫」。
遴選短評
在新制之下,遴選委員會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其中不乏許多傑出的畢業校友,來自各個學院,使意見的表達與校長候選人資格的審核更加的全面;值得一提的是其中有一位學生代表,而這也是台灣第一次開放校長遴選使學生直接參與,也使遴選與學生的距離更加接近,提升了校園對校長遴選議題的關心程度。
相較於過去,現行的制度賦予校內成員一定程度的自主權,能夠有限的自行選擇學校校長,但仔細與校園內的組成結構相比較,卻也能夠發現學生的權益仍舊單薄。現有的制度賦予各院教職員的代表,然而主要的校園組成分子──學生,在二十一名遴選委員中僅有一席;雖然學生會做了「模擬投票」的新嘗試,引起學生們的關注,但礙於新制的限制,無法呈現學生多元的意見,即使學生關心校園事務,意見也無法確實表達與被採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