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9月1日 星期五

總編的話

◎凌心耕

歡迎各位新生來到台灣大學。

台大,在許多意義上,是台灣升學體制的終點,有志者固然可以繼續深讀到研究所,但從台大畢業後,就不再存在一個受到廣泛社會的認可與讚頌,以全國統一的標準化測驗篩選成員的機構。相信許多台大人都有同樣的感受:考上台大的那一剎那,時間的推進已了無意義,因為我們達成了升學主義這嚴師對我們的終極要求。

  然而,即使我們想要永遠活在考上台大時的欣喜,時間依然務實地推進,如何過著理想的、多采多姿的大學生活,以及畢業後要如何就業、如何找到自己人生的熱忱、意義感,成為新的生活課題,籠罩在我們的一思一緒之上,再一次地(但是更大規模地),我們又從上一個生命階段的老練者,成為新一個生命階段的菜鳥。

  迎接各位的大學生活,正如許多師長或學長姐曾所說的,是個充滿自由、選擇,與啟發的環境,我們無意再次扮演權威的角色,自以為能夠指出哪條路是最正確、最有價值的,而是希望從一個經驗者的角度來提供新生一個我們認為極具意義的志向──參與和思考身邊的公共議題。


  作為學生,我們生活大部分時間都在校園與周遭,不論是教室、社辦、圖書館、周邊商家,而我們的日常生活──修課、社團運作、空間使用、日常消費、打工等,無一不受到各種看的見與看不見的人事物影響,如大學補助金額、教學總務處的施政、台灣整體的勞工處境等,這些影響也會彼此交纏:上一份薪水影響下一餐能不能吃好吃的、必修被當打亂了畢業的規劃、校園空間對身障生的排擠影響社團參與。

  參與身邊的公共事務,最直接的原因是為了爭取自己和眾人的權益,不過我們認為,在爭取的路途中有更多值得留意的事。探索公共議題、爬梳事件脈絡時,我們可以認知到政策、社會問題形成過程的權力關係、結構因素,進而從中找出自己作為台大學生的定位,我們的能力與限制。又更進一步地,當我們了解自己的能力與限制,以及社會上其他人的能力與限制如何與我們不同時,我們能夠關懷那些社會位置比我們差的人,從而紮實地形成一種社會責任的意識。

  關心身邊的公共事務並不是為了放在就業履歷上,它是一個志向、一個沒有終點的旅途,期望這本新生特刊能成為各位的一本指南,著手認識台大的校園勞動、性別友善廁所、障礙者、學術倫理、英檢畢業門檻、獨立書店營運等議題。也歡迎大家上台大意識報的粉專或部落格繼續追蹤,或是加入台大意識報,透過採訪、報導,一起來關心身邊的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