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2日 星期三

105-1學生自治選舉:專訪學生會長候選人11號吳昊

◎台大意識報

台大學生會長補選將於11/3(四)舉行,意識報特別訪問了學生會長補選的候選人,希望大家可以對他們有更多的認識,做為投票時的參考資訊。本篇受訪者是學生會會長十一號候選人,吳昊。

11.jpg

問:為什麼你會想要參加這次學生會長補選?有什麼動機及理念?

吳昊:
學生會一直以來的某些問題為人所詬病,比如跟學代會之間的對抗,使用預算、舉辦活動不是很有效率,更有人質疑學生會是一個菁英繁殖的產物。會決定參選的主要原因,還是因為看到了今年的學生會長選舉,一場荒誕不經的爛戲。起碼我覺得如果要終止這場連台壞戲,就需要有一些體制外的人參選來改變這一切。就算沒有當選,起碼也讓大家知道學生自治不是少數人在玩的遊戲。

       往年的學生會就好像是少數一群人玩的遊戲。當然我必須肯定他們有這個熱心、時間跟能力去負責這些事情,但是久而久之,一些政策、主張、活動跟大家好像有一股隔閡。舊有的學生會很喜歡政治正確,當然我不能說我完全不在意政治正確,但是我的想法比較貼近先把重要的事情做好,再考慮所謂的政治正確。學生會可能很多人學習法律、政治,他們自然對於女性權益、宗教權益很重視,但是就變得有點空泛。學生會為了追求政治正確做了一些事情,但是跟大家過的生活可能沒有什麼關係,我覺得比起倡議較高的理念價值,倒不如接地氣一點。

       另外,我很反對辦大型活動。台大總動員、台大賭場、夜宿台大等等,這些活動當然很有趣,問題是這些活動的初衷是什麼?他是真心想要為台大學生辦一些活動嗎?還是學生會活動部認為因為我們是活動部,所以我們必須要做些事情,變成好像是為了自己而做的,就像政府常辦一些觀光節、藝術節。為了地方服務當然很好,但是這個需求有多高?還有沒有更有效率的方法?我覺得這是值得質疑的。

      在政策宣傳上,我覺得原來的學生會對政策宣傳有很多想法,但是不夠貼近學生。他們過往的想法可能是寄信、發網路宣傳,但我們何不用更簡單的想法,例如在中午時段派一個人在很多人聚集的地方直接宣傳。網路資訊傳播很快,但是不能確保大家都能聽到。

問:對於這次學生會的選舉爭議以及後續的罷免事件,你的看法是什麼?

       就我所知,周維理算是學代會的意見領袖,不是傳統學生會組織的一員。可能他當初也是主打翻轉,所以面臨的是排山倒海的攻擊。當初罷免的時候,這些舊學生會的勢力,表面上說罷免他是因為不守退選承諾、沒有誠信,但有多少原因是因為周維理並不是他們的人?如果今天是另一位候選人當選,會有多少人出來罷免他呢?我們可能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問號。包括從選舉開始到現在,我有感受到一個壓力,一旦有人想要翻轉學生會、讓學生會汰舊換新,就會面臨一些批評。對於這次罷免在台大學生自治史上的意義,我簡單講——可能已經到了那個需要改變的時間點。

問:有哪些政見希望能夠在當選之後落實?如何落實?

我的政見分為四個點:

第一,學生會不是學生會的學生會,而是學生的學生會
      我希望可以脫離體制內近親繁殖的鬥爭,本來不是學生自治圈的人也有機會進入學生會,讓大家可以重新定義學生自治。

第二,揭露前一次學生會選舉只有4%投票率的事實
       因為這一次選舉有這麼熱烈的討論跟關注,不會像前一次選舉一樣荒唐。

第三,拒絕一年一大戲
      未來學生會活動部不會自己主辦大型活動,而是接受想要活動的同學的申請,如果評估有一定的共識,學生會就給予一些資源、人力來協助他們。我心目中好的活動,都是學生自主去做,而不是學生會自己決定要做什麼。 學生會應作為資源統籌分配的平台,打個比方,不是收了稅就自己蓋房子,而是收了稅,有人有蓋房子的需求,我們就分錢給他。

       實際執行上,在研議學生舉辦活動是否有共識時,判斷基準為一定的人數連署,或是有學生會、學代會成員的附議,這兩種方式都挺有指標性的。申請經費的方式我們傾向case by case的形式,將個別同學想要辦理的活動作成一份預算書,再向學代會申請。至於會不會有學代會質疑活動成效,我相信有心來爭取的台大學生一定是頗成氣候,他的嚴謹程度一定也不亞於學生會辦的活動。不過,為了瞭解同學辦理活動的狀況,我們自然也要投入人力去跟他們對談。就像企業聘用銀行管帳的人員,他會親自到企業那邊了解企業整體狀態一樣。

第四,已開發校園
      我想要改善校園的水準。
      第一,我覺得校內自行車的問題很嚴重,希望可以透過落實每年換證來解決。有證我們就知道誰違規,我會希望能夠跟學校自行車管理部門構通,規定在哪一個時間內必須要完成換證,超過這個時間就會嚴加處分。可能學校的人員沒有足夠的精力管理,我們就可以動用學生會的人力,或是透過與系學會合作來招募志工,甚至可以跟系所辦協調將自行車志工作為服務學習項目之一,提升志工人力。

      第二個,之前有學生完成SWEET COURSE網站,本來有成績資料可以做選課參考,可是後來學校把成績參考資料收回,不提供數據。學校可能怕違反個資法,可是那並沒有任何人的姓名出現在上面,只是單純的統計數據。我覺得單有學生爭取可能不夠力,用學生會的身分向學校爭取可能更有效,因為成績資料不只是讓學生在選課的時候參考好過與否,想要分析學校評分利弊之處時,可能也會需要。

       第三,希望可以開設一個社團活動資訊宣傳平台。以往大學四年我想去聽社團的講座、社課、迎新,只能透過PTT、社團粉專得知;但是PTT對於大部分的新生非常陌生,使用人數逐漸變少,而FB的宣傳很快就被洗掉了,並不是理想的宣傳方式。我們何不來創造一個資訊平台,可以是個網站,讓各個社團把他的活動時間、地點、內容放在上面,一目了然;或者做一個學校的平面圖,有活動的教室亮一個彩色的網底,顯示哪個社團在這裡辦活動以及活動的資訊。為了鼓勵更多社團積極的使用平台,也可以對社團提供一些誘因,例如有固定使用平台,就能得到學生會更多的經費。如果這個網站的曝光度夠好,社團也不用跑每間教室寫黑板、或是PO一個馬上就被洗掉的文章,所以我想社團不會吝於使用平台。

       第四,對於校內餐廳的衛生問題, 我覺得活大很髒很亂,包括女九、男一、小福的餐廳,跟其他餐廳比起來未必乾淨。當然主導權還是在學校,我希望學生會主動施加一些壓力改善學校餐廳人員處理時的衛生習慣。我相信大部分的商家都心地良好,只是有些不好的習慣,希望可以透過更頻繁、高於政府要求的衛生檢測,讓這些問題浮上檯面。

問:台大與國北教明年1月就要表決是否併校,你覺得學生會要怎麼去讓台大學生的意見表達及實質權益在併校過程中能被充分保障?

  就算全校學生的同意票比不同意票多,我們也不能輕易下結論。我們要考慮併校可能對特定系所比較有影響,國北教可能沒有理工、商管科系,只有文學、教育方面的科系,那台大的文學院就會面臨兩個學校合併該如何整合的問題,而台大的其他科系則否。併校過程中較沒受到影響和較受到影響的系所,我覺得我們應該更關注後者的聲音。我個人並不反對併校這件事,以總和利益而言,想不到什麼壞處,但是重要的是少部分人的權益。

問:學生會跟學代會最近關係緊張,尤其在活動預算上引起一些爭議,如果你當選學生會長,該怎麼解決學生會跟學代會之間的不信任?

  我剛剛也有提到活動提案可以得到學代會成員的連署,這代表說我們在作活動規劃的時候就已經把學代會的聲音考慮進來。學代會跟學生會最主要的衝突還是在於預算方面,如果我當選了可能很少會有花大量預算的活動,相信很少人會反對把錢花在改善學校的狀況,比較不會像之前好國好民[1]一樣,起碼我保證絕對不會有活動前兩天才有預算書這種事情發生。

問:對於四個社團連署要求學生會設立永續部的主張,你的看法為何?

  我個人持比較保守的意見,不是不重視環境問題,但是沒有必要到組織上的變革。這是比辦活動更大的事情,如果連署的社團想要改變學生會的組織,應該要先說服同學們,說服之當然就可以同意。會要求民意基礎,是擔心僅因為要求就開了先例,如果哪一天又有五個運動類的社團對我說要球場,成立一個體育部該怎麼辦?所以我們還是要保守一點,必須要說服同學們這件事的重要性。

問:關於助教勞權的問題,研究生可能會提出薪水不足,或是一些作業事項不被教授視為勞動等問題,你覺得學生會可以怎麼主張相關權益?

  在上學期,因為助教權益的關係,學校沒有辦法聘請這麼多人,老師就減收導致人數變少,這表示助教可能享受到了好處,學生們可能因此受到影響。這樣講好像不太政治正確,但是資源就是這麼多,我們重視勞權的時候,可能就必須忍受沒辦法讓這麼多人上這門課。比如這門課往年可以聘三個助教,現在只能聘兩個,所以本來可以收一百二十個人,現在只能收九十個人,學生就必須適應這件事情。

       第二,我會希望就這個議題跟台大工會有固定的交流,加強跟工會的連結。當然如果這件事很重要,我們也要讓同學去理解這些事情的重要性。我常常看到工會在椰林大道上宣傳,駐足的人也不多,我想我們可以投入學生會更多的勢力幫忙宣傳。

問:還有什麼想要補充,跟選民說的話嗎?

  我想要特別強調,當初選舉公告出來的時候,大家認為很多人都在鬧。我認為大家認真看待這件事情很好,但也不要太嚴肅。一個在政見開玩笑的人未必不注重這場選舉,我們難道不能想,他是要用開玩笑的方式表達心聲呢?有一句古文叫做「諫有五,吾從其諷」,意思是勸諫的方式有五種,而我用諷刺的方式來做。我真的很喜歡這句話,不要搞得自己好像凡事一定要很關注很努力很投入,有時候稍微放鬆一下身段,仔細想想,跟身邊的人多接觸,不要一股腦地把自己定位成我就是很關注這件事情。退一萬步來說,你也就是個台大學生,不要給自己這麼崇高的使命感,平實一點就好。

訪談小結:
  吳昊認為,學生會應該要是能夠貼近學生、解決學生實際需求的組織,因此在各項政策上,要求學生會與學生之間暢通的訊息管道,以及廣邀非核心圈的學生參與學生會事務,以學生的意見為處事基準。政策內容傾向於解決生活中的實際需要,降低對於價值理念的探討。雖然沒有實務經驗加以證明,但是吳昊指出學生會是聯絡、統籌大家意見的平台,學生才是學生自治的主角,為台大未來的學生自治提供了不同的想像。

-------------------------------
[1] 事件詳情可見意識089刊文章:https://goo.gl/mhgtmQ


105-1學生自治選舉:專訪學生會長候選人10號林宇廷

◎台大意識報

台大學生自治聯合選舉(補選)將於今年 11 月 3 日(四)舉行,為了讓大家在投票時有更多的參考資訊,意識報特別訪問了學生會長及研究生協會會長的候選人,希望大家可以對他們有更全面的認識。

本篇受訪者為第 29 屆學生會會長 補選10 號候選人,林宇廷。

10.jpg

問:請問你的參選動機以及政見主軸?並說明如果你當選後,將如何履行政見。

林宇廷:
  我原本就很關心學生議題。因為我是重考進台大的,今年是我在台大的第一年,所以本來沒有意願要參加補選。那時雄中學長張子龍開玩笑似地叫我來參選,於是我就參選了。選舉並不一定只有選上而已,選舉可以達到很多目標,例如我可以了解選舉如何運作,又,透過選舉,我的曝光度會上升,我說的話可以更有效率地被傳播、甚至被校外的人看到。
  因此我提出的政見多不是細節式的政策改良,而是比較思維式的觀點:性別友善、宗教友善、身體條件友善、精神狀況友善並非不關心政策改良,參選後我去拜訪各候選人、交換彼此的意見,把我的政策與其他候選人分享,也得到許多正面回饋。昨天(10月27日)政見發表會後,所有候選人一致同意好的政見要留下,選舉不是零和遊戲,選舉不只是要選出好的人才,更要讓好的政見不斷被提出,然後被執行,例如昨天我和邱候選人分享精神友善方面的政策,彼此間有許多交流、相互啟發、截長補短,我提出的四大政策被各候選人接受。也因為我參選了,有一些朋友會告訴我一些想法,或是我主動去問朋友我的想法是否有不足之處、主動詢問其他系的友人有無其他想法。學生會長一次的任期不長,因此不一定可以做那麼多事情,然而這些問題可以透過選舉再一次被提出,被納為考量、進而凝聚出共識。我的參選動機主要是:讓我的想法被看見而且順便增進自己的認知。我認為不論誰當選,這些想法都會被保留;若我沒當選,我會向掌權者持續建言,讓自己的想法被執行。

問:對台大的自治生態有何看法?

林宇廷:
  我不希望看到某位富有資歷的人當選。好的民主機制是每次選舉都有新的人參選,注入新的觀點。舊的經驗傳承是重要的,但不能只有舊的經驗充斥學生會。實際上選舉進程中,就有學生會或學代會的成員對某些候選人嗤之以鼻,甚至以攻擊性的言語對待其他候選人,這些舉動都與「共想台大」的理念相悖。這些人以自己的有經驗瞧不起沒經驗的人。好的選舉應該是要好的人才一直輪替,並非都是資歷深的人一直把持學生會決策中心。

問:如何與校內自治組織(院學生會、系學會、研協)合作?對於和台大之外的組織合作又有何想法?

林宇廷
  最近永續部的議題突然被大量關注。台大今年成立氣候變遷研究學位,可見台大研究機構開始重視此事。之後有人拋出永續部的成立相關問題,可見氣候議題已成為主要而且需要急切去處理的議題。我之前實習時曾接觸此方面的議題。台大做為台灣高等教育的首府,應當在氣候變遷議題上有所作為。但我不支持成立永續部,學生會可以用其他方式推廣此議題,例如特別工作小組或工作坊。我認為學生會以學生自治議題為主,氣候變遷非學生在校生活會直接面臨的事。成立一個部,我認為能做的事情有限,畢竟學生會是學生自治機關非研究機關,權責必須有所分別。成立特別工作小組或工作坊是可以的。我們可以在學生自治的範疇內讓盡可能將氣候議題主流化、在我們的政策議題上被考量,所有政策須更強調環保、不可對環保議題退讓、在政策中融入永續。永續有許多面向,不只有氣候。永續包含政府效能、健康的食物飲水、健康的身心……有些和學生自治議題無關。我因為實習經驗稍微了解此議題,可以幫忙引介校外的團體(台灣青年氣候聯盟)。

問:關於學生會和學代會的交惡,請問你有何看法?

林宇廷:
  真的有交惡嗎?從制度面而言,我覺得很難解決這問題。畢竟學生會是無給職,在很多資源運用下,不能苛求學生會成員在要兼顧課業下用他全部的力氣去履行學生會的職務,所以必然會因為不盡完美而被學代會盯。我希望大家可以理解現實上的困境。為什麼我說學生自治部完美非萬能,因為任期不長,根本難以做很多事、無法完成每一項大議題。於是一定要靠溝通使學代了解自己的困境(時間就這麼多、資源就這麼多、我只能做到最佳非完美狀態)。這是我多年來從事多種工作的心得。再者,背後人際關係的議題也很重要。人際間的各種想像上的不同有難以解開的結,好比說:某人也許因為和某些學代很好所以那些學代挺他。從此以後形成一個派系,壯大後,有可能形成寡頭政治,如此就很「調和」。然而如此便侵害學生自治體制之運作,進而讓人討厭學生會。

訪談小結:
  林宇廷候選人今年剛入學台大,對台大的自治體制尚未了解透徹,因此其所提出的政見都是比較大方向的。在競選期間與其他候選人的交流中,從他們身上獲取一些執行政見上的想法,也讓其他候選人採納他的政見。另外,由於他的實習經驗,使他對永續發展議題的了解較一般學生多,對永續部的成立與否提出一個獨到且全面的見解。


附註關於聯合國的永續方針,可以點閱以下網址了解詳情:http://npost.tw/archives/24078

105-1學生自治選舉:專訪學生會長候選人9號李辰諭

◎台大意識報

台大學生自治聯合選舉將於今年 11 3 日(四)舉行,為了讓大家在投票時有更多的參考資訊,意識報特別訪問了學生會長候選人,希望大家可以對他們有更多認識。

本篇受訪者為第 29 屆學生會會長補選9 號候選人——李辰諭。

9.jpg

問:想請問您對於學生會自上學期的選舉,到近期罷免、補選期間許多候選人參選所發生的這一連串事件,有什麼看法?您是如何看待目前臺大校內整體的學生自治生態?這次參與選舉的動機為何?

  周維理是學代,和其他學代的關係密切,然後陳泓旭是學生會的活動部長。直觀來看,是立法權跟行政權的對抗;但在我看來,他們各自代表的都是一種舊、老派的政治運作方式,都是靠非常厚的人際網路支撐,我覺得這可以呼應到我的參選聲明[]

  封閉、傲慢、派系鬥爭是舊政治的毒瘤。什麼叫舊政治?它是一種裙帶政治,但這個裙帶政治用進步的口號包裝,透過反覆操作一些性質相近的議題——例如轉型正義、台灣主體性、性別議題——再透過台大學生會這個非常龐大的官僚組織,把同溫層塞滿這個官僚體制。這個社會有很多議題需要我們去關注,但他們預設一些議題是我們必須優先關注的,而且我認為他們是用一種「我們是為同學好,所以你們應該照單全收」的心態,我把這種學生會運作稱作同溫層政治。

  同溫層政治的結果,導致參與學生自治的人數永遠非常有限,學生會長的投票率,最高就10%,上次好像4%吧。學生會沒辦法自證它存在的代表性,只能辦很多的大型活動來粉飾太平,因為同溫層政治導致大家參與學生自治的意願低,我認為這是互為因果。舉個例子,每屆學生會都一定會講性別友善廁所,我覺得這當然是好的,尤其我記得活大最近有性別友善廁所,但是為什麼每年永遠講一樣的東西?這個校園其實還有很多其他的議題。(問:所以您參選的動機是為了打破同溫層政治嗎?)我這學期本來想從社科院學代會開始選起,但是誰知道周會長這麼快就倒台,所以就順勢參選。雖然成功的機率不高,畢竟沒人、沒組織,但是可以打知名度,為之後選學代鋪路。

問:呈上題關於參選的動機,想請問您參選前/後對於學生會的看法?您認為學生自治在校園裡的角色是什麼,又,您對於學生自治有什麼想像?
  我沒有投入這種大型選舉的經驗,真正參選之後,發現參選真的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尤其沒有組織、人脈的條件下,讓我更確定原本對學生會的看法。某些候選人代表的就是學生會的舊勢力,他們人脈多、資源多 ,甚至還能印小卡、做出非常有質量的文宣,然後他們有實力非常龐大的團隊可以幫他們找一堆資料。我參選了之後,更發現這個落差實在太大了,連找個像樣的競選團隊都有問題。

  我覺得學生自治從來就不是學生政府、選舉、三權分立這麼簡單。更重要的意涵是,我們自己決定我們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想要過什麼樣的生活,我覺得這是學生自治能讓我們做到的——在這個公共的場域,如何透過溝通、競爭,實踐自己的主體性。像我的政見提到穆斯林友善政策,這就是幫助他們在穆斯林的認同裡找回自己的主體性;另外,用學生會費補助社團的計畫,我的主張是把學生會預算的一部分提撥出來,當成社團的發展基金。會提出這個,是因為我看到台大很多中小型社團都遇到經營困難的困境,我覺得社團就是學生自治最基礎的單位,社團能幫助學生實踐自己的興趣、夢想,我覺得這就是實踐主體性。

問:針對學生會和學校的關係,例如可能要透過和學校交涉、以爭取學生權利,請問您對學生會這方面的角色有什麼看法?

  學生會目前處在一個非常尷尬的處境,它設計成一個政府的架構,有學生會、學代會和學生法院,但又沒有政府的權力。政府是一個分配資源的機構,但是學生會有政府的形式、卻做不到政府能做到的事。把學生會轉型成學生工會,我是贊成的,原本的學代會,可以是學生工會的代表,學生會原本作為行政權,可以是學生工會的理事會這個角色。

  另外,因為現行的學生會體制無法自證其正當性及代表性,且學生會長可以任命親信擔任部長的職位,我覺得這都是在鞏固同溫層政治。所以,關於政見發表會上提出的內閣制,以後進入行政體系一定要先當過學代,我認為也可以降低這幾年立法、行政互相對抗的成本。


問:想請問候選人對於學生會各部門的定位是什麼?您對於「落實政見」有什麼具體的規劃?

  我的觀點是:越小的學生會就是越好的學生會。具體來講,學生會所有部門裡,我覺得最重要的就是福利部,其他部門應該要以福利部的目的來服務。福利部每年幫學生爭取了很多東西,但是它的預算沒有很多,我主張可以把其他部門的人力、資源移轉到福利部,甚至可以把其他部門如文化部、學術部、活動部的業務,外包給有意願承接的社團。
問:臺大社團多各自為政,彼此之間缺乏彼此溝通、或串連向校方表達意見的平台。候選人認為學生會應扮演何種角色,與台大三百餘社團互動?如何達成社團事務的協調或合作?
  我覺得學生會在議題上應該是要扮演輔助者而不是主導者的角色。不過關於這個,目前還沒有想到具體可以怎麼做。

問:日前有四個關注環境議題的社團發起聯署要求學生會成立永續部,目前已有六位候選人表態回應了此議題。想請問您對於學生會成立永續部有何看法?未來將如何在校內協助相關議題的推動(像是學生會學術部之下也有性別工作坊)?

  關於成立永續部,我自己是不贊成的。這呼應到我對議題的態度,學生會應該是輔助者而非主導者的角色。假如有任何社團想要推動議題,他們可能需要場地、經費、宣傳平台,我覺得學生會能做的就是給他們各種補助或是行政上的協助,就由社團和學生會合作,因為社團畢竟在議題上長期深耕。

問:就陸生權益的議題而言,您覺得學生會也是要以輔助學生社團的角色下去做嗎?還是認為要由學生會主導這個議題的推行?

  其實陸生權益它不只是一個議題,因為它就是權益。不管是陸生還是本地生,他們都是台大學生,我認為既然我們把學生會定位在幫學生爭取權益,就不應該分台生、陸生。台大目前已經有兩個社團,一個是凝聚學生情感的台大大陸同學會、另一個叫台大台陸交流會,其實我稍微跟他們交談,他們對於有人公開爭取陸生權益,其實是持一種不信任的態度,因為他們覺得假如有人公然的為陸生爭取權益,只會導致其他人對陸生的反彈,但我認為學生會有義務去推動陸生權益。
問:您認為自己和其他候選人比起來,有什麼優勢和劣勢?

  因為我是政治系的學生,對於選舉、政治的操作還算比較瞭解,在學代會的朋友也給了我很多幫助,我覺得這是我的優勢。劣勢的話,假如要打議題戰,其實資訊這個部分,我覺得我處於相對劣勢,不只是我,也是其他候選人面臨的劣勢。例如臺大國北教併校這一件事,資訊很多都在學生會那邊,除非本來就在學生會裡面,不然如果要就這個議題做出非常詳細的論述,我覺得真的蠻困難的。

訪談小結:

  訪談中,李辰諭候選人屢次論及破除「裙帶關係」和「舊政治」的重要性,亦提出一些以往參選人較少提及的議題(如陸生權益和宗教友善環境),更強調無論選舉輸贏,好的政見都應被大家互相學習、採納。不過,究竟議題的能見度高低差異、以及學生自治經常只有少數人參與的問題,是否真的是所謂同溫層政治作用所致?是「人」的問題,抑或是整個體制需要改革、資訊更開放?這點或許得由長期觀察台大的學生自治運作,才能獲得商榷。

105-1學生自治選舉:專訪學生會長候選人8號張子龍

◎台大意識報

  台大學生自治選舉將於今年 11 3 日(四)舉行,為了讓大家在投票時有更多的參考資訊,意識報特別訪問了學生會長的候選人,希望大家可以對他們有更多的認識。
本篇受訪者為第 29 屆學生會會長 補選8號候選人,張子龍。

8.jpg
參選的動機與理由

「看到邱丞正選啊,動機就是這樣,就是不想讓他上。不過也不只是不想讓他選上,只是對於現在的學生會他們這樣的狀況很不爽,我覺得就算只是把他們搞得很亂、讓他們覺得很有壓力,至少能讓他們意識到我是有危險性的,不能再不管。學生會有些人不想聽,不想聽的理由也不是『這是我的利益,我不想跟你分』,而是『你沒有參與』、『你們懂屁啊』、『就只會在旁邊說,不知道這個其實很難』。」
而提到為什麼從PTT版筆戰、到如今參選,會這麼執著於某些特定的人事物上,他談到:
「我真的很討厭說漂亮話的人,就會想要看一下是不是個只是會說說的傢伙。也不一定是不喜歡說一套作一套,只是對把自己吹捧得很厲害的人很不爽。」
學生自治的想像
「我們自以為學生自治是一個自治組織,有行政機關學生會、法院和立法機關,三權分立的機構,但其實我們還是要聽學校的。我覺得,學生會根本就在預習哪天被統一之後成為特別政府,轄下有行政立法司法,聲稱「自治」,卻還要聽中共老大哥的話。我基本上對學生自治蠻不屑的,但如果真的發揮功能,就等哪天被統一了之後,趕快推派學生會長擔任特首。學生會長每天聽學校的話,做得這麼好、這麼受愛戴,統一之後一定會做得更好。所以我認為學生自治就算變成學代內閣制,也不是『學生自治』。學生會之所以存在,不過就是因為學生需要一個統合的平台,所以我們選出了一群人做決策,和學生以及學校溝通,它永遠只是一個中間的平台。你如果認為這是一個『自治』,我完全不能理解為什麼要反對統一,兩者根本就是一樣的,我認為這根本就不叫做自治。」
儘管學生自治發展出三權分立的體系,但若同意「自治」的概念,其實就同意了學生仍然在學校的權力下接受統治的事實(如同他以中共為喻的反諷)。對張子龍而言,學生會存在的核心意義,不過是作為學生與學校間意見統合的平台。
「像學生法院雖然沒什麼開銷,可以讓那些考上國考的人抒發一下熱忱,可是真的很蠢,根本沒有強制力。」
在政見發表會上,他同時也提到政見發表會是無用的。
「就實際現實的選舉的話,例如總統選舉,有的左派有的右派、比較照顧勞工比較照顧資本、國家要不要收稅…。利益明顯衝突,這個時候政見發表會才有意義。事實上在學生這個同質性很高影響力又沒有很大的選舉環境裡面,基本上不存在只有你能做、他不能做的狀況,所以我覺得進行這個挺蠢的,為什麼是每個候選人提出自己不同的意見來拚誰的意見最好?
但這樣好像就也不知道怎麼選,不能看政見選,那到底要選哪個人呢?所以其實我不得不同意邱丞正的內閣制——那就不要選出這個人就好了嘛?乾脆就你有意見、你有意見、你有意見,那大家都選學代、組內閣。可是也不需要那麼偏向實際的內閣制,可以偏向那種不需要有黨團、有些歐洲國家實行的委員制。」
修補「聽」與「做」的斷裂
「我可以理解學生會做事很辛苦,覺得這些搞不清楚狀況的人提的意見很荒謬,但學生的初衷仍然該盡力幫忙解決。但你很難要求雙方綁在一起,所以最好方向是一體的,像是學代內閣制,把聽跟做放在一起。我粗略想到的就是把學生會費跟社團掛勾,以往你可以不聽,但如果綁在一起,你就不能不聽了。你的錢只能用在社團,所以如果你不聽那就是不做,要做一定得聽,這是前提。
我會補助社團經費,就像是政大、文化、淡江也都有這樣的規則。社團提案給學生會、學生會提給學代會,並交給學代會審核通過,就能使用經費。有些人覺得這樣學代會絕對會拒絕,我實在很困惑,提案都是提給學代會審議,只是今天提案人從學生會變成社團,我難以想像有任何的多餘的行政成本,不就只是多加了一個環節而已嗎?」
我覺得還是回到理想做法(類內閣制)。如果這個來審社團提案的人就是內閣學代的話,就可以形成一個角力啊。既然是這個社團、學院或是系隊的人,想要有經費,就得派人出來選。
至於評估,可以有門檻高低不同的實行方式。門檻低的就是大家按讚嘛,例如發Facebook結案報告,如果你覺得很有意義,卻連叫朋友來按讚都做不到就真的太扯了,以後就不能提案或者入黑名單;比較高的門檻,可能是實際寫問卷回饋,就像去找一千個人聯署一樣。到底實際要做哪一種?我覺得先用按讚的方式比較合理啦,如果有人覺得這樣還是不合理,就把門檻往上提高也是可以。」
 張子龍認為,將社團與學生會費掛勾,並推行學代內閣,將台大社團的活力挹注於政治權力與資源的角逐,便能實質上達到學生會在做的、也的確是學生參與學生自治所要做的事情。

對於臺大—國北教大併校案的看法
10月26日星期三,張子龍邀請所有候選人到國北教大門口一起「共想台大」,一共有七位候選人到場。訪談過程中,他提到候選人們在此次聚會中對併校案的看法:
「大家似乎都覺得台大與國北教併校有問題,但對於學生會能做什麼是存疑的。學生會真的能做的事,是派代表了解狀況、進行評估,像有些人就覺得最重要的是學生會要提出評估報告。但我覺得一定是弊大於利啊,是要評估什麼?是要評估有多爛讓大家群情激憤嗎?學生會派代表參加、把這些資訊告訴學生,這些都很無聊,重要的是要怎麼表達出學生的不滿;很多併校案被擋也不是因為學生會,而是因為學生的不滿。我認為併校議題跟學生會一點關係都沒有,但要說學生會得凝聚大家,我覺得…也不是不行啦,但就是微弱了一點。」
聽見不一樣的聲音
無論是在政見發表會,又或者是於NTU板發文,張子龍屢次提到「有些人的聲音很重要,應該被聆聽」。對於其他候選人,也表達許多看法:
四號楊淞普
這次選舉,他的確沒有希望獲勝,但他真的很認真談政見,儘管因為沒有參與相關事務,所以很多政見就是這樣。但這樣的聲音最應該被聽見。
五號陳品
他就是希望飲料社有地方賣飲料。飲料社的人就會想,能夠有一個固定攤位賣東西會很好,也不用像各個週都擠在小福前面,我覺得他很有代表性。
十二號白淘德
淘德要做的是有感的事情,他在意通勤者的時間耗費,因此推動雙北基隆校車的調查;因為在意壘球場的事情,所以提出不少和壘球場有關的政見。生活就是這樣,像我一直待在宿舍,就真的都不知道,不同生活圈看到的東西真的差很多。
結語
在這次的專訪中,縱或有頗具爭議的初衷及想法,而投票的結果如何,亦不得而知。但是藉由這次的專訪,相信可以讓各位同學認識這位特別的候選人。


105-1學生自治選舉:專訪學生會長候選人7號吳欣陽

◎台大意識報

  台大學生會長補選將於11/3(四)舉行,意識報特別訪問了學生會長補選的候選人,希望大家可以對他們有更多的認識,做為投票時的參考資訊。本篇受訪者是學生會會長七號候選人,吳欣陽。

7.jpg
問:參選的動機和理念?

  我這學期是學代,開幾次會後,我發現這是一個迂腐的地方,包括程序和他們整個在做的事情。他們很繁冗,像學生法庭的釋憲文寫的詞藻華麗,但一般人都看不懂。可是我覺得學生自治不應該是這樣。我感覺他們在模仿大人的世界。我對學生會的想法,應該是要對學校表達訴求、對抗學校,但他們卻在模仿,講白一點它變成我們討厭的樣子。所以我投入這場選舉,我希望學生會不要只是一些菁英把持,學生會應該是大家的學生會。

問:具體來說,如果您當選,要怎麼改變這個現況?

  我要降低大家參與的門檻,包括在形式上,應該要去看到更多人的意見。像他們辦了一個活動,可能只有幾百個人參加,我希望能擴大到幾千人之類,而且是一個大家會想參加的活動。

問:您參選前後對學生會的看法有什麼改變?

  對學生會沒有,但我發現很多人也是看不慣這個現況,所以更加深我想選上的念頭。

問:從上學期的會長選舉,到周維理被罷免、最後辭職的事件有什麼看法?

  我覺得整件事很好笑。他們本身從一開始選舉就互相攻擊,他們兩個人不是真的想要為學生或學生會做什麼事情,可能把學生會當作跳板,所以才會做一些比較骯髒的事情。

問:這一次的政見主軸是?想要如何去落實您的政見?

  其實政見主軸我很難一次講完,但是我主張學生最大。現在的學生會沒有充分的蒐集學生意見,如果我上任,第一件想做的事,是想問大家希望、需要什麼樣的政見。類似民調或是各種方式。我希望大眾的意見能真正被傳達進學生會。

問:你認為現在的學生會為什麼做不到「學生最大」這件事?

  因為學生會沒有去蒐集學生的意見,也不在乎大家的意見,導致後來學生不信任學生會,覺得學生會可有可無。

問:您有提到學生會的角色應該是要去對抗學校,就你的觀察,學生會有那些困境而沒辦法完成這個任務?

  舉例來說,在校務會議上總共接近兩百個代表,學生的代表只有不到二十個,其實很難在校務會議上抗爭,比人數比不贏。所以我認為學生會應該要更重視學生意見,如果能修改學校的法規是最好,但那很難達成,所以我們也不惜會以體制外的方式來讓學校聽見大家的聲音。

問:校園裡面有很多社團或學生的自治組織,您覺得台大學生會要怎麼跟這些組織合作或是互動?

  應該要建立可以聽到各社團聲音的平台,讓他們有一個管道告訴學生會他們需要什麼。

問:具體來說,先前有一個活大佔場的爭議,如果您當選,會怎麼去處理?

  其實我不太知道這件事。
  我補充一下第一題(關於現在學生會的看法)。
  舉例來說,因為我是學代,所以我知道這次補選差不多花了十幾萬,這是一個很浪費大家的錢的東西,包刮印選票、請人、票匭等等,好像花了十三萬,我認為這就是一個很愚蠢的事情,大家繳學生會費絕對不是希望一直辦選舉,而是要去做一些學生希望他們做的事情。

問:那十三萬中,有哪些是具體的可以省下的花費?

  這方面比較困難,因為一個選舉應該要做到的就是這樣,但其實那些錢可以不用花,如果沒有這件事,就不會有補選。

問:您的意思是學生會的體制導致要花這些錢,而這些錢是體制所無法避免的?

  我覺得還有那些人的問題,我們這次很多人的訴求是要打到現在學生會這些人,就是因為這樣。我們覺得他們只是做一些他們在自嗨的事情,但卻要花大家的錢。體制下還是有很多種選擇,像他們可以不用花好幾萬去辦一些活動,我們學代會有在做體制的修改,我也是贊成的。

問:您認為學生會的問題主要是體制的關係還是人的關係?

  我認為是人的關係。

問:更詳細的問,您認為哪些人是舊的學生會的人呢,有什麼比較明確的定義?

  我們大家在講的時候,主要是在講呂姿燕和邱丞正兩位候選人,我們這次主要訴求要打倒的就是這兩個。他們都當過學生會的職位,我認為這幾屆學生會都在做一些沒必要或是沒有意義的事情,除了活動,辦一些講座也很少人參加。

問:您認為這些人存在,對學生會不好的影響是?

  他做的事和我的理念不太一樣,我希望大家都可以參與學生會,可是他也是我說的那種,很多屆下來的屬於少數的學生會的其中一部分。

問:如果當選,您會怎麼去處理活動部或是學術部的工作?

  活動部如果真的要辦活動,應該要辦一個很多人會喜歡、會參加的活動,如果做不到就不要辦,拿去做更有意義的事,學術部也是一樣。

問:更有意義的事情例如哪些?

  這方面,我希望等到選上之後再去蒐集學生的意見。

問:近兩年來,學生會行政和立法部門一直有衝突發生,有人認為衝突不斷發生認為是體制所導致的問題,如果您當選,要怎麼去處理可能會有的衝突?

  我認為現況學生會一直在霸凌學代會,很不注重學代會的意見,很多時候如果辦活動,學代會不給經費,他們就去拉贊助,用這個來規避學代會的監督。所以我覺得應該要強化學代的腳色,畢竟是每個院的代表。

問:強化學代的角色,我想到最直接的方式是改成內閣制?

  那要修改到章程非常的困難。

問:有人認為學生會的定位像是工會,有人認為是偏向政府,您認為理想中的學生會應該是偏向哪一種,或者兩種都不是?

  他應該要是學生意見的代表,但不是政府,也不太像是工會。

問:這一次有許多素人出來參選,您認為可能的原因是?

  應該是因為大家看不慣舊的人,有一些人說很多候選人是來鬧的,但我認為其實沒有,我覺得他們每個人都有他們自己的話想說,他們都有想藉由這次的選舉讓大家知道一些事情和他們的理念。

問:訪問下來,似乎聽到的都是一些大方向的理念,有沒有一些具體可以施行的政策呢?

  就像社團借用的場地的流程簡化,或是爭取更多的資源給他們使用。像很多台大的公共設施我覺得非常的破舊,比如說都是凹洞。還有最近國北教併校的議題,我希望應該要回歸我的理念,學生最大,應該要以多數學生的意見為主,會以這個去跟校方表達。

訪問小結

  吳昕陽以現任學代的身分,說出在學生會體制中的觀察,並且主張以學生的意見作為學生會所作所為的最大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