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1月11日 星期二

臺大,你今年幾歲?

◎臺大濁水溪社 李東諺
(台大歷史系畢 現為政大台史所碩士班學生)

原載於《濁流》第三期:這篇文章為濁水溪社社員李東諺於三年前台大校慶時節所寫,完稿於 2005 年 12月,原篇名為「你今年幾歲?」雖然已過三載,文中所提出的問題,仍然值得思考。濁水溪社的自我認定是本土的學術性社團,舉辦固定社課與不定期的活動;本社亦固定出版社刊「濁流」,若您想了解更多,也可以到我們的部落格查看更多內容。


十一月中旬的台大校園,飄揚的旗幟與醒目的氣墊門正慶祝著一年一度的校慶,在這慶祝全台歷史最悠久的大學的日子裡,我們通常會問:台大今年是幾週年校慶呢?旗幟上似乎有答案,精美的美工廣告印刷字體寫著:台灣大學六十週年校慶,原來台大今年已經步入第六十個年頭了,但紀念品中心販售的T-Shirt,燙印著:NTU Since 1928,如果把年代簡單換算,1928到2005,已經過了七十五年了,為何旗幟上寫著六十年呢?

再看看正門口這個可以算是台大地標之一的地方,似乎有點譜了,拱型的充氣門寫著斗大標語:慶祝本校創校七十七週年暨改制六十週年紀念,原來,這才是最正式的校慶紀念名稱。圖書館內的校史室,擺放著從台北帝國大學時代以來,到戰後更名改制台大的許多照片文物,身為台灣歷史最悠久的大學,他的過去歷史,是否有值得我們思考的地方呢?在此有必要先簡單地介紹台大的歷史。

臺北帝國大學是臺灣第一所高等教育學校。明治19年(1886年)為帝國大學令的緣故,東京大學改為東京帝國大學,明治30年京都帝國大學設校之後,於東北(在仙台)、九州(在福岡)、北海道(在札幌)、京城(首爾)、臺北、大阪、名古屋等地陸續設置帝國大學。臺北帝國大學於昭和3年(1928年)年創校,首任總長為幣原坦。直到昭和19年,臺北帝國大學已是擁有文政、理學、農學、醫學、工學五個學部(學院)和預科,以及熱帶醫學、南方人文、南方資源研究所的綜合大學。1936年開設醫學部,1943年設工學部。此外有附屬農林專門學部(1925年)、附屬醫學專門部(1936年)、熱帶醫學研究所(1939年)。1943年增設預科。同年設置南方人文研究及南方資源研究所,整合校內資源,致力於南方各地之政治、經濟、文化及天然資源的調查研究。1944年時有學生394人,其中117名為臺灣人。1945年,臺北帝國大學為中華民國政府接收,更名改組為國立台灣大學。(資料來源:台灣大學圖書館校史室)以上是台大「官方」對於本身校史的敘述,所以可說台灣大學是承繼日本時代的台北帝國大學的基礎,加上經過戰後數十年的累積與努力,才有今日的學術地位的。如果說,校慶的意義是在於紀念學校本身的成立與從古至今的歷史經歷,那從何而起與之間的變化就顯得格外的重要。如同人一般,人的生命是從出生的那一刻起開始,每年慶祝生日的歡樂也因有這一天與之後的生命歷程而存在。學校也是,誰規劃創建了學校主體規模,數十年甚至數百年如何運作成長,多少學子的年少歲月青春時光……等,是這個學校本身的價值與歷程,也是最珍貴之所在。台灣大學這麼個校名,的確是從戰後中華民國政府接收後改制更名後才存在的,但誠如之前所說,假如名字意義優於學校本身存在價值的話,那恐怕校史室得重新佈置,每年的校慶佈置也需審慎規劃設計,因為,那1945之前的十多年,是台北帝國大學的校史,不是「台灣大學」的。

我們不妨也觀察一下其他學校的紀念校慶情形,在台灣我想眾人皆知許多歷史悠久的學校是從日本時代就存在的學校,這些學校通常也是現今的明星高中或國立的頂尖大學學府,如台灣師範大學,北一女中,建國中學……等,而這些學校在慶祝校慶時也會從建校的最初日子算起,也就是說日本時代的歷史也包含在內,不分是否為「同樣名字」,但往往會加上「改制」兩字,這點當然很容易理解,因為戰後台灣脫離日本殖民統治,學校改名改制也是學校本身的歷史經歷過程之一,是件大事,如同人改名字一樣意義重大,需要交代許多事情,但如果改名後就等於不同的東西,那人改名後是否等於再出生一次呢?或是不同的人呢?至於校慶的日子,是哪一天呢?以台灣大學為例:台灣大學校慶日為每年的十一月十五日,大家應該會以為這是台大的建校之日,其實不然,這天是戰後中華民國政府派員接收台北帝國大學的日子,也正式更名改制為台灣大學,政治意義大於實際,那學校是否還是原來的學校呢?到底要從日本時代台北帝國大學建校的日子當作建校創校紀念日,還是一個戰爭後接收的日子呢?就留給台大人去煩惱吧!再看看其他外國大學的子:西方歐美各國的傳統大學歷史悠久的學府,在慶祝學校成立的標語上,通常會追溯到最早建立校園的時候,然後使用較為簡單明瞭的概「SinceXXXX」,就是「從」何時開始有這間學校的,如美國哈佛大學或英國劍橋大學等,在此會遇到一個問題,西方歐美的學校是否有面臨過殖民統治或不同政權更迭的經驗呢?如美國哈佛大學,1776年以前,他是大英帝國殖民地下的大學,之後美國獨立,現今哈佛是美國的大學也無庸置疑,但是否哈佛大學會去強調這個時代的區分對於學校本身有何意義呢?需要更多資料才能下定論,更何況哈佛大學沒改過校名,但哈佛大學把1776年以前的歷史經歷也算進學校的一部分而不因為政治上的更迭而有選擇性排除,是眾所皆知的事,我們是否也能從中觀察到一些觀念呢?

到這裡需作一些澄清,此篇文章的用意並非針對台大等主辦校慶的單位作批評,因為作者認為針對旗面上的設計與其他文字的呈現,去揣測原先設計或主辦人的想法,是種武斷不公平的臆測,或許「六十週年」是因旗面本身設計容納不下如校門口的拱門上,那麼長的字串所作的方便設計。只是,誠如本篇第一段所說,既然存在著這幾種不同的年代與歷史劃分,有很多問題在現今的確需要我們去面對與思考。這些都與歷史分歧的認同有關,現今台灣社會的確存在著許多不一樣的歷史解釋與認同價值觀,影響層面與造成的問題,不僅僅是歷史學家所應關心的,而是全部台灣人,生活在這共同的歷史所造成的結果與價值體系制度下的人,都應該關心注意的。

台灣的歷史,存在著兩種不同的經驗脈絡,觀念上也有很大的認同差異,最大的不同在於部份人經歷過日本殖民統治時代,曾作為日本的一份子,甚至為日本犧牲生命,而部分人是在中國大陸面臨中日戰爭下的國仇家恨,而後國共內戰的時代動盪,輾轉來到台灣的,去國懷鄉的情懷我們要去理解面對,但在上一代漸漸凋零時,成長的第二代第三代子女,多數沒有經歷過那些歷史事件,而是從父執輩口中聽來的,產生了共同的歷史經驗與群體意識。為何這兩段歷史經驗與人們無法自然的融合與互動?這與官方的歷史解釋與價值觀有關,過去國民黨時代的政府官方政策,是壓抑其中一段歷史的,不僅壓抑,而是把其中的許多因果關係強接在另一段歷史解釋上,而現今的民進黨政府,在本土意識高漲的時代,也相對忽略另一段的歷史,向另一方過度的傾斜,對於兩方來說,這樣選擇性的歷史觀念,以及利用歷史都不是真實的還原與解釋,而是更多的誤會與衝突,當然更遑論何謂真實的歷史與解釋。然而,現今大家最能接受的歷史經驗,是在台灣這數十年來所發生的,而這當然也都承繼以上兩段不同的族群經驗、價值體系與歷史情感等等,也就是「多元」的結果呈現,更何況其中包括族群間的互動與交織出來的光輝;我們是否能先承認這兩個體系的歷史結果與現今的關係,再思考其中的平衡點與尋找屬於大家的共同價值呢?這是現在台灣人都應思考的問題。

我們常常會問小孩子:「你今年幾歲啦?」也一天到晚遇到國慶、校慶、紀念……幾週年的日子場合,人們也常常為自己或其他人慶生,日期也許不那麼重要,但人因為有記憶而有情感與多采多姿的生活。我們在面對這些特別的日子的同時,是否也想想,能否有那麼大的胸襟,去包容所有的過去呢?這些過去的歲月,都是上一代所親身經歷的,不管好與壞,都是我們要去面對的,而非選擇性逃避或刻意的曲解。在一年又要結束的日子裡,僅以一些觀察後的想法,跟大家分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