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孫有蓉
去年,在台灣大學校園中,四處可見「八十台大,前進百大」的巨大標語,使得大學本身的提昇傾向於變成數字的追求。本文嘗試論述的是:台大在追求前進百大所沉迷在數字要求上的形式主義,有著使這個現象必然產生的脈絡;而台灣大學追求校方、教授、學生萬眾一心、提昇台大進入世界百大,卻也面臨著極大的困境。形式主義,變成在政府高等教育制度、學校條件、學生條件下所產生的必然結果。在上一篇文章已粗略地講述台灣大學教育的一些特殊脈絡以及這些脈絡所產生的特徵,而在此篇文章中主要用政府教育制度所產生的影響來論述「前進百大」以形式主義作結的必然。
台灣高等教育制度在民國83年的「教育改革行動」中,政府為了回應民間「廣設大學」的聲音,創立了許多大學並且將許多專科與技職院校提昇為大學。但在這一波的教育改革行動中,我們的考試制度雖然增添了許多宣稱是多元入學的途徑,但基本上那種科舉性格的菁英挑選概念仍然完整地保留在考試制度中。這樣的制度其實存在著某種矛盾,一方面政府不斷地強調著高等教育的普及、低廉學費、向社會所有階層開放,另一方面又仍然用精英選拔的概念將學生挑選入大學中。此外,因為國立大學的普及,而政府又一直是國立大學經費的主要來源,因此國立大學的發展其實時常受到政府影響。
在某個體系的高等教育制度下,國立大學發展受政府政策影響並非無理,也不是政治掌控學術。但是台灣近年,政府對於國立大學經費抽手,台灣大學所有支出政府只佔30%,政府雖然開始提出「大學法人化」,但是卻完全忽視整套教育體制與法人化大學之間的關係。
在上一篇文章中已論述道,大學過度普及化與大學與社會間的斷裂,再加上專業政治的不存在,導致大學中追求文憑興盛而追求專業稀少。在這樣的條件下,學生普遍對於校園提昇自我的動力低落,伴隨著大多數大學校園傳統的消失,台大學生所能夠意識到的傳統似乎也只剩下對於傅鐘二十一響的認知,不再能夠凝聚校園意識。再加上政府以經費扼住各國立大學還有私立大學的喉嚨,限制了許多大學自主發展的能力,而台灣大學雖然最有能力法人化,卻仍舊處於尚未法人化階段,不夠強壯的大學自主性、大學提昇後成本與效益並不會被學生體認,導致台大也沒辦法萬眾一心地追求提昇大學進入世界百大。
在這些條件下,台大校方追求提昇自己前進世界百大,一方面因為大學自主並不完全、大學本身的成本與投資報酬現階段也不會直接反映在學生身上。此外,大學從前被政府用經費築起與社會分離的高牆,也使得學生對於大學自我提昇力不從心。另一方面,校園曾經擁有的傳統已消失殆盡,而新的傳統又尚未建立,導致校園意識難以凝聚。最終,就只剩下標準與數字的符應,成為校方追求前進世界百大尚有能力達成的基本,而形式主義之風因此為之蔚然。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