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2月17日 星期四

被忽略的歷史─北淡線鐵路

◎陳珮藝(哲學一)

看著現代化的捷運站裡來去匆匆的車廂、靠右搭乘的手扶梯、不同方向的人群攪動空氣以及悠遊卡進出繁忙的「嗶」聲,難想像現在的台北捷運淡水線的前身是台鐵的鐵路支線──北淡線,曾經是黑頭蒸汽火車呼呼吐出黑煙的舊路。北淡線最初於清領時期台灣首任劉銘傳時所建,從基隆到新竹的鐵路,屬於台灣現代化重要的一頁。

說到北淡線的歷史就要談談淡水港。淡水港,淡水河的河口港,昔日因具航運之利且地理位置重要,在台灣清領末期至日治初期,在貨物運輸上,扮演著重要角色。中英法天津條約簽訂之後,淡水港開放為通商口岸,使其搖身一變成為國際港口、北台灣對外貿易的重鎮。外國商人進入,促使北台灣經濟作物茶葉的風光發展,繁榮水路運輸集散地,像是大稻埕。

明治33年(1900),為了方便淡水港至台北間的貨物交流方便,日人開始沿著淡水河修築鐵路線。終於,明治34年(1901),台灣第一條鐵路支線,北淡線,從台北到淡水的鐵路全面通車,總長21.6公里。北淡線鐵路共經過16個車站:大稻埕、北門、台北、大正街(戰後改名為長安站)、雙連、圓山、宮之下(戰後改名為劍潭)、士林、唭哩岸(1950年代改名為石牌)、王家廟、北投、忠義、江頭(戰後改名為關渡)、竹圍、淡水。為了開發硫磺礦以及方便至北投泡溫泉的民眾,1919年北淡線增築由北投至新北投間1.2公里的新北投支線。

雖然淡水港後來因為自然環境限制逐漸被基隆港取代,但是北淡線串連16個站間的人們,連結著淡水與台北,在公路運輸尚未發達的年代,帶動淡水河道旁的商業繁榮,功不可沒。幾節車廂,奔馳於鐵軌上,見證沿線近百年風光改變:大稻埕站的迪化街匯集南北年貨、天馬茶坊前菸販遭到不當對待引起的二二八事件,台北車站周圍日人留下的總統府、台北賓館、監察院、立法院、行政院、圓山站有大龍峒保安宮、百年孔廟、圓山動物園……。

時代變遷,人類主要的交通行式也隨著改變。北淡線沿線人口持續成長,地面上逐漸增加的其他交通工具(像是汽車)的競爭,使北淡線鐵路營運收入從1968年的運輸量高峰之後急速下滑,甚至到營運虧損的情況。自此,北淡線的實用性開始受到挑戰,且對於北淡線的改變之聲四起。有人建議北淡線高架化的方案、也有人建議北淡線乾脆地下化,以解決平交道造成車輛變多的交通擁擠問題或是行人誤闖平交道事故等等。但幾種方案最後都沒有成真。原因有技術問題無法落實、以及經費不足無法實行、專家評估改建之後效果不一定真正能達到預期等等。除此之外,官方立場反覆,原本支持後來又改變政策,停止建案。究竟為何當初修改北淡線的方案為何都無法完整受到官方持續支持而實行,還帶點歷史性的模糊。

無論如何,柴油動力與單軌鐵道的北淡線逃離不了時代汰的舊更新,於1988年最後一班列車駛離月台後結束八十多年的營運生涯。北淡線的鐵軌全線拆除,完全消失,大部分的路基被鏟平、翻新,從鐵路變成捷運。其中原址改建為捷運站有:圓山、士林、石牌、北投、新北投、忠義、關渡、竹圍、淡水。

北淡線陪著沿線居民,歷經風風雨雨,當年的鐵軌本體被全線拆光,毫無保留。只剩下周邊的相關建物。少數留下來的遺物中,新北投火車站是北淡線唯一保存下來的火車站,也是典型的日式車站建築,1989年解體拆除後運至彰化「台灣民俗村」保存。近年,北投當地人希望新北投火車站能回家,文化局居間協調,但是至今雙方暫無共識;另外,還有僅存一輛,BK-24型的蒸氣機車,於1901於日本汽車公司建造,當年作為支線牽引客運列車之用,1954年停駛,現存放於成功大學內。

雖然現在已復不見鐵路北淡線完整的樣貌,但是北淡線仍存在於淡水線附近居民的記憶裡,因它是老淡水的文化生命線。

而北淡線的其中一站,圓山,在夾在基隆河與淡水河中間,為2010台北國際花卉博覽會的場地。台北花園城市的想像,在此地上發芽,為花博而生的新建築群們正在被澆灌,伸向天空。花博對圓山帶來了新意卻也迫使舊事物的現有存在空間受到擠壓,掀起圓山捷運站出口舊房子拆遷與否的爭議。

圓山站長宿舍,在現今圓山捷運站出口附近,具有百年以上的歷史,也是北淡線少數保留下來的相關珍貴遺跡,可是現在裡面堆滿了垃圾、被旁邊的大樹覆蓋,在人潮往返頻繁的捷運站出口旁邊,被孤立與忽略。原本因為新的交通轉運站設置被規劃拆除。在當地居民基於原鄉文化保留情懷,向政府極力申請保留。最後終於免除拆除的命運。

這令人不禁想問,為什麼該受到保護的老房子會遭到政策如此無情的對待?到底,台北國際花卉博覽會與當地圓山人關係是什麼?為什麼當地原有的風貌那麼不受重視,一聲令下就可以拆掉原有的樣貌,忽略原有的歷史?遙遙相望對面的台北故事館,同樣是近百年的建築卻有兩種截然不同的命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