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4月14日 星期二

馬祖觀光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王紹孺

1992117日解除戰地政務、1994531日全面解除出入境管制後,馬祖開始開放觀光。因為獨特
的戰地地景、優美的自然風光以及文化、飲食、信仰、生活氛圍等層面與台灣本島的差異,在這二十幾年
間,吸引了許多旅客前往遊憩。而本文透過訪問了幾位馬祖觀光業者以及一些居民對於馬祖觀光業的看法
,希望能對馬祖觀光的過往與現況有更為全面的認識,也藉此展望馬祖觀光的未來發展。 

「做半年休半年」的辛苦過往:從戰地風光到藍眼淚
因為戰地政務的時代背景,馬祖過往的產業型態多以仰賴軍人消費的商店為主,如餐廳、理髮廳。
而隨著戰地政務的解除,軍人逐漸減少,以軍人為主要客群的產業也漸漸沒落,再加上出入境的解禁,馬祖的
產業型態由服務業慢慢轉型成旅遊業。之後,隨著客機載客量的增加(從過往19人座的客機到現在的72
)、台馬之星和台馬輪的運輸,使得更多遊客能夠前往馬祖,也讓馬祖的觀光業逐漸發展。 
然而在轉型之初,馬祖的觀光業經歷了一段很困難的時期。「一開始在馬祖這個地方做旅遊,是很辛苦且
具備未知性的。」北竿宏瑞民宿業者小馬哥很直接地說道。在建設上,儘管如前述旅客的交通設備有了改
善,然而馬祖當地的觀光建設與發展均尚未完成,觀光的景點設計與路線規劃也不夠完備,小馬哥說那時
「馬祖只有戰地風光」。且旅遊季節也有很大的限制,因為馬祖東北季風盛行,冬天非常寒冷,導致當時
11月到3月份都是淡季。而接著的4月到6月中,南風吹起,是馬祖的「霧季」,飛機和船容易因海象及
濃霧停航,也難吸引觀光客。所以那時馬祖的旅遊季節基本上以6月中至10月為主,然而這段期間還可能
因為颱風影響船班與飛機,以及因為農曆七月而影響旅客前往旅遊的意願,可能讓旅遊旺季更加縮短,「
運氣好的話大概就是四、五個月」。儘管之後因為全球暖化,使得旅遊季節可以延長至12月,形成小馬哥
口中的「做半年休半年」,馬祖的觀光業仍然相當緊繃,因為如前述,當時除了戰地之外,馬祖沒有其他
特殊誘因。而有限的觀光季節,更反過來影響了建設上面的投資。小馬哥很直接地問我們:「假設你有一
千萬,你看這個地方有觀光客,你要投資,你想要去開一家店,可是你發覺說,一年好像只能做6個月而
已,你會敢嗎?」這樣的困境,也使得馬祖的建設在一開始仍較偏向民生和交通上的需求,觀光上的發展
也較少。
儘管之後因為「神話之鳥」黑嘴端鳳頭燕鷗的發現,嘗試推出與神話之鳥相關的旅遊行程,但基本上只吸
引了如賞鳥客等特殊的族群,誘因有限,遊客依舊不多。一直到有了「藍眼淚」,馬祖的觀光季節得以延
長,吸引到的遊客也愈來愈多。因為「藍眼淚」與隨之而來的觀光發展,馬祖的觀光季節變成了從4月中
開始。然而,由於藍眼淚的觀光時節正好是馬祖的「霧季」,因此小馬幽默的說:「很多人到了馬祖想看
藍眼淚,但我們只能在心裡默默地說,你看到藍眼淚愈多愈漂亮的時候,通常就代表飛機不會飛。來馬祖
抽大獎,二獎送你來回機票,頭獎招待關島(關在島上)三日遊。」 

「藍眼淚」之後:馬祖觀光的現狀與侷限 
馬祖現在的觀光主要可以分成四大主軸,「戰地風光」、「自然生態」、「宗教信仰」及「閩東式建築」
。其中,「自然生態」包含了藍眼淚、螢火蟲、神話之鳥、鯨豚以及大坵島的梅花鹿,「宗教信仰」源於
馬祖獨特的信仰以及四鄉五島的眾多廟宇,有奇特的一村八廟與國家重要民俗――北竿擺暝盛典,而有認
證的「閩東式建築」包含南竿的津沙村、北竿的芹壁村以及莒光島的福正、大浦聚落等等,有許多的景觀
等著遊客來走訪探尋。 
然而,儘管面向眾多,馬祖的觀光有一個最大的侷限,在於過高的「重複性」,即四鄉五島的觀光,基本
上都是上述四大軸線的排列組合。如南竿簡單生活青旅業者提到,因為景緻的相似性,南竿人基本上不太
會去北竿遊玩,若真的要在馬祖旅遊,也會選擇較為偏遠的莒光、東引,因為自然景色比較漂亮。也因此
小馬哥才會提出這樣的問句「除了這四個主題,你能夠看到什麼?還能夠知道什麼?」除了重複性過高之
外,小馬哥認為,另一個問題在於景點與景點之間欠缺明確的「動線」以及「連貫性」,使得遊客容易淪
於走馬看花,用小馬哥的話來說就是「不知道自己在哪裡」。除了上述有關景點特色的侷限外,雖然馬祖
的觀光季節延長了,不過淡旺季仍然相當的明顯,小馬哥就說:「如果沒有元宵節,北竿冬天很難吸引到
人。」南萌咖啡館的老闆董逸馨也提到在旺季時,來馬祖的遊客仍然習慣去買便利商店,仍然較習慣便利
性高的東西,且僅靠著旺季的生意量,業者也難以支撐生計。「只靠旺季很難支撐,因為很多是家裡開的
,店開的小就很難容納更多人。」 

馬祖觀光的未來:建議與展望
「就是一島一特色,你就把那個特色去凸顯出來,就能夠很有理由的,可以到每個島去尋找不同的特色風
格,這個才是重要的。」談到希望觀光可以改善的地方,小馬哥這麼說。就像前面說的,小馬哥認為目前
馬祖觀光最大的侷限就是重複性過高加上連貫性不足,若四鄉五島都能夠發展出屬於自己的特色,也能有
更好的旅遊動線規劃,或許能夠吸引到更多的遊客前來馬祖探索,也能有更佳的旅遊體驗,對於馬祖這個
地方也能有更為深入的認識。
除了特色的找尋,后沃村的村長陳鈺麟也說:「如何把馬祖的特色精緻化,是很重要的。」村長提到,馬
祖需要一些屬於自己的東西,和一些創新的想法,過往的縣府人員可能會去模仿金門、澎湖等離島的方式
,然而這樣的方式畢竟是其他島嶼的模板,未必適合馬祖,而現在許多年輕人有很創新的想法,若政府能
提供適當的創業輔導,或許能讓馬祖有新的風貌。「不需要新的東西,只需要把舊的東西好好包裝、創新
好就好。」董逸馨也談到:「年輕人對傳統產業沒信心,但我有信心,年輕人回來接、可以用自己的方式
來做,用年輕的方式包裝。」創新與精緻化,是馬祖觀光得以更好、更往前走的方式,而年輕人的投入與
創新在其中扮演了相當重要的角色。 
從馬祖開放觀光到現在,已經超過25年,觀光業在這段期間歷經了許多的轉變,從單一的觀光主題到四大
主軸交織的旅遊體驗,從極為侷限的遊憩時期到現在各個季節都有吸引遊客的誘因,愈來愈多的遊客踏上
馬祖,欣賞戰地地景與自然景致,感受不同於台灣島的文化與歷史感。儘管馬祖觀光的發展仍存在許多侷
限,但相信透過居民的努力與愈來愈多年輕人想法的投注與激盪,便能夠持續向前,持續發掘新的面貌,
也待更多的遊客前來走訪、體會。

後記:作為一個觀光客
在寫這篇文章時,四日的馬祖之旅已經過去一個月了,而題目既然是「馬祖的觀光」,我也一直回想
著,作為一個遊客,馬祖帶給了我什麼樣的走訪體驗。仁愛鐵堡的歷史感與洶湧波濤、后沃村特殊的
閩東建築、東莒島一望無際的大海與路旁偶爾可見的坦克遺跡、獅子市場的虫弟餅和鼎邊糊、擺冥文
化祭的沉浸與感動......許多畫面交雜成對馬祖的回憶。對於我一個初次踏上馬祖的遊客來說,無論是
山、海、天空相互輝映的自然景觀,或是不同於台灣本島的文化特色與歷史感受,抑或採訪過程遇見
的人們和聽到的故事,都豐富了這次的旅遊體驗。或許作為一個觀光客,對於馬祖只有短短四日的走
訪與逗留,無法和文中的受訪者一樣看見馬祖這個島嶼的侷限與潛力,更別說對於馬祖未來觀光發展
的展望,然而經過四天的觀察和浸濡,我的回憶裡多了一座美麗的島嶼,島嶼上看見的風景、體會的
氛圍、收穫的富足都值得一再咀嚼、品味。

馬祖:戰地地景與標語文化

◎陳人豪


無論是由空路或海路抵達,那些山壁上大大的白底紅字標語與迷彩漆、水泥磚的據點,大抵上構成了
訪客對馬祖列島的第一印象。鮮少有人不認識馬祖與戰地歷史的緊密關係,但當「為中華民國國家生
存發展而戰」以紅色楷體突兀地在視野中出現,我們仍驚訝軍事色彩滲透的強度,同時有種時光回溯
之感,彷彿在這裡隨時會有水鬼〔1〕出現,或是共諜在你身邊出沒一般。

標語文化

  馬祖在戰時實行軍政合一體制,以「管教養衛」的目標進行治理,循著這個框架,馬祖列島上的
標語大致分為兩種色彩--「管衛」的軍國思想與「教養」的生活規訓。

  軍國思想標語的目標是加強對共軍的敵對意識,諸如「枕戈待旦」、「爭取最後勝利」、「消滅
朱毛漢奸」、「拯救大陸同胞」等,許多標語甚至是嵌在家戶的建材之中,足見這些心戰的強度之
高;這些標語也藉此不斷地凸顯中華民國政府統治的正當性,以鞏固居民的國家意識,除了先前提到
的「為中華民國國家生存發展而戰」,「堅定愛國信念」、「擁護政府」也都能看出這些特徵,不
過,若國民真的能在政府的治理中享有比敵方更好的生活條件,也著實肯認國家正面臨危機,需要協
力合作,官方何必需要四處強調擁護政府與愛國呢?這些試圖創造共同體的教條反而顯露了當時政府
正當性的薄弱,從現在來看更是如此,比如南萌咖啡館的老闆董逸馨就認為在實行軍事管制之下,這
些宣傳內容本身即是非常荒謬的。

  生活規訓標語則以各種中華文化的美德為核心,如「忠誠、團結、風氣、效率」、「崇法務實,
勤勞儉樸」等;這些倫理性質的精神規訓是深入社區的,例如在仁愛村,其村內告示板便刻了「實踐
三民主義示範村,改善民眾生活」斗大的石雕字。對於戰時的馬祖人來說,不僅在民防、軍政上必須
展現齊一的愛國、衛國之心,在日常生活之間,也必須依附三民主義的信條,將自己規訓成中華文化
的模範。
  
  時至今日,標語的意義已有轉變,過去的宣傳內容多已失去其必要性,但這些台灣本島看不見的
標語,對馬祖居民來說,反而成為一種特色,以地景的樣貌凸顯出馬祖歷史的脈絡與獨特性,賦予了
這些標語新的詮釋空間。

軍事據點

  馬祖列島上到處都可以看到型態不一的軍事據點,有些整理成了觀光地景,仁愛鐵堡就是其中之一。仁愛鐵堡坐落於南竿西南角,岬角上保存著衛兵哨、射擊位置、機槍座、軍犬棚等軍事設施,空間狹窄且克難,從裡面往外望,一側是大海,另一側便是仁愛村與仁愛港,當時,這座鐵堡便是防衛水鬼的最前線,時至今日,港灣裡只剩下冷颼的東北季風,但戰時的緊繃氣氛仍被岩壁上鑲嵌著的無數玻璃碎片[2]所映照著。

  位於北竿后沃的戰爭與和平紀念園區也是以據點為基礎的觀光去處,園區內亦新設了一介紹馬祖戰史的博物館,裡面展示了各式軍用品、砲彈與戰時文宣,一些單看軍事遺跡無法接觸的故事也能在此一窺。宣傳戰是其中相當有趣的展品,博物館並陳了當時各種空投、報紙文宣,共軍以社會主義為號召,毛主席語錄隨之降落在馬祖的土地,同時也以「祖國」作為情感攻略的核心;國軍則以反中共專制為宗旨,將中共飛行員「投奔自由」作為宣傳的主力。想當然,這些心戰都僅能維持精神、理想上的藍圖,任何一方都難有實質的民主自由可言,馬祖依然只是戰略的棋子,在對峙的氣氛中繼續過著人人喊自由與美德的生活。

  八三一軍中樂園亦是戰時的產物,就官方脈絡而言,是為了避免在軍民雜處、軍人長時間離家的環境中產生性犯罪或糾紛而設立的。博物館中的「特約茶室娛樂券」便保存了軍中樂園的特徵,在軍中樂園裡,女性身體的商品化與軍事體系的服務色彩交織在一起,當時,特約茶室的經營者不一定是政府,也可能是當地居民,但服務的對象僅止於軍人及公務員,依照軍階以及負擔能力,所能購得的娛樂券價位也不同。不過,軍中樂園在馬祖並沒有留下太多的痕跡,南竿、北竿島上的招待所都已拆除,僅餘西莒島上仍有建築物保存,但相關的介紹非常薄弱,若訪客僅是經過、而非帶有目的性地探查,實難發現與辨認出軍中樂園的遺址,西莒的建築物管理者也認為沒有文史保存是相當遺憾的,相較於金門,這方面的文史工作較為可惜。

  另外,有些據點則是較荒蕪的樣態,缺乏維護,訪客沿著島緣步行的話,很容易看見廢棄的據點,比如站崗室、砲台座等,且大多是不完整的,比如在北竿后沃村中,我們便發現了一個停放戰車的據點,但周圍全部都是老鼠排泄物的痕跡,顯示出久無修繕與看顧的狀態。在沒有文史引導的情形下,也難以爬梳出對歷史的理解或思考,政府若能在戰地遺址上投入更多心力,而非只是丟在原地,其觀光的價值也才能真正顯示出深度。



戰地文化與共存

  基於地理位置與政治局勢的特殊性,馬祖與戰地的連結是理所當然的,不過,隨著衝突型態由武力戰爭轉向資訊侵略、政治滲透後,這個關係已不再有那麼強烈的武裝色彩,取而代之的是戰地以遺產的樣貌被留下,而附著在馬祖的認識也變成了一種「戰地文化」。

  過去數十年,馬祖人一方面活在砲火與死亡的真實恐懼之中,一方面又被規訓與全控的戰地政務治理給深深箝制著,國防凌駕於文化、習俗、日常生活,這段受壓抑的歲月與戰地歷史本是同根而生,亦難分難捨,但在戰事褪去後,馬祖仍被迫與各式的軍事遺址綁在一塊,繼續用整座島來承擔戰地文化的想像。

  除了四處都是的標語與據點外,在交通船上或公車上,常常遇見阿兵哥在島嶼、村落之間移動;在從仁愛村走到鐵堡的路上經過海龍蛙兵的連隊部,也會遇到荷槍實彈的衛兵,與已經觀光化的鐵堡形成對比;儘管大多數據點已經不再具有武裝功能,馬祖依舊被政府視為軍事前線,部署有相較於其他地域更高密度的軍力,現狀再再顯示著軍事體系在馬祖列島上仍然根深柢固。

  雖然如此,馬祖人也正與戰地建立新的關係,軍政體系已然解消,阿兵哥也從單純的軍事任務導向走進馬祖的公共事務中,比如在擺暝大祭時,役男除了是勞力的來源,更是直接的參與者;在人口不斷減少的今日,軍人在經濟流動之外,也為馬祖帶來了年輕世代的思考與活力,在這樣的框架裡,馬祖探索著本土特徵與戰地色彩雙向、動態交流的可能性。

 
--------------------------------------------
〔1〕水鬼是一種特戰部隊的俗稱,國共雙方皆編有此部隊,以「摸哨」為核心任務。摸哨指由水路上岸,偷襲
敵方陣營,在國共對峙時是主要的戰略行動。因摸哨的偷襲特性,水鬼成為戰時金門與馬祖人最為恐懼的對
象,也衍生出相當多關於水鬼的流言。

[2]為了防止水鬼從岬角的岩石爬上島,岩壁上常常鑲嵌滿了破酒瓶碎片,用來割傷試圖攀爬的水鬼。

馬祖的文化再造與主體性——專訪刺鳥書店曹以雄先生

陳泓瑋、李秉純



書店老闆曹以雄先生
  坐落於牛角村附近,沿海的十二據點——刺鳥書店,是由軍事碉堡活化、轉型而成的人文書店。碉堡依偎著岩壁,從書店的大片玻璃窗向外望去,可以享受一望無際的海景,以及遠方依稀可見的幾座島嶼,再往店裡頭走,書店老闆曹以雄先生將過往的軍事坑道改裝成自己的私人書房,成功結合使得過往的戰地歷史遺跡,散發濃厚的人文氣息。
書店作為文化改造精神的載體
從種種面向看來,刺鳥都是間難以定義、個性鮮明的書店。地處南竿的最北端,隱身於蜿蜒山路小徑中,較為難以抵達;不如一般複合式獨立書店提供完整的餐食,只有簡單的飲品點心;藏書種類與陳列方式顯見老闆的偏好——經典舊書居多且各處疊放。曹以雄先生說,經營這間書店的目的之一,便是提供人們沉澱的空間,所以,或許不如當地圖書館館藏豐富、在地人消費頻率也不高,但承載了馬祖文化特色的刺鳥書店,仍堅定守在牛角村的一隅。
曹以雄先生曾經任職連江縣府的文化局長,當時,聚落保存、社區營造的概念還在剛剛萌芽的階段,他便已經在馬祖嘗試推動聚落保存等工程,希望能透過人文地景轉型,讓世人真正認識馬祖。卸任後,延續任內的理念與精神,他將廢棄的軍事碉堡重新打造成今日的刺鳥書店,持續推動當地的文化再造。他表達自己對聚落保存的理念,「我期待聚落活化是融入當地特色的,而不是移植外來的建築。碉堡跟環境中的岩壁、地景是融入的,長時間之後獨特性與美感就出來了。」而刺鳥書店確實也體現了這樣的精神——軍事碉堡與彩繪藝術裝置並存,讓據點遺跡減去肅殺、保留歷史感;三面環海,看出去便是幾十年來島嶼之子每日望眼所及之景;坑道內擺設了曹先生的畫作與藏書,是種「軍事與文化」、「戰爭與和平」的揉合。
曹先生認為:「聚落再運用,保存跟營造,是在廢棄的土壤埋下人文的種子。」戰地遺址的轉型並非一蹴可幾,文化改造的運動或許無法立竿見影,但是曹先生從空間的改造做起,以最為具體的方式建立馬祖人對於在地文化反思的可能性,期望能逐步達成觀念的改變,讓文化的種子紮根在此。書店作為文化改造概念的載體、默默滋養當地,經過五十年、一百年的代代興替與素質累積,「未來這裡出去的人怎麼不可能得到諾貝爾文學獎?」藉由改造而保存、傳承,曹先生如此想像著。
立足刺鳥、建立馬祖主體性
「我提供大家一個閱讀、沈澱的空間,而不是表面膚淺的觀光,我希望能夠呈現馬祖的獨特性。」馬祖擁有不同於台灣的文化特色,舉例來說,在這塊小小的島嶼上,竟然有將近兩百五十個以上的碉堡,他說,保存在地的特殊性雖然「看似落伍,其實是一種時尚,因為你們沒辦法複製。」除此之外,馬祖不同於台灣的閩東文化,處在兩岸間的特殊位置而能吸收兩邊的文化特質,都是馬祖建構主體性的養分,「我們不會忘記自己腳下的東西。」因此,雖然離島往往被認為是台灣的邊陲,他告訴我們,「我要顛覆你們所稱為的離島、邊陲,從我馬祖意識的主體來講,台灣才是我的離島。」
小說《刺鳥》中描述著一種鳥在離巢後便會尋找著荊棘之樹,一旦找到便會往最長最尖的刺撞上,並在死前鳴啼最婉轉的樂音。曹先生如此命名書店,似乎也意味著他將堅持理念直到盡頭,直到他心目中的馬祖文化和認同得以完整建構;並相信這樣的堅持——文化改造與主體性意識——能產出最美好的結果。而書店會留下,長久扮演其中至關重要的角色。

馬祖美食

 
◎朱冠榮 

鼎邊糊

  傳統的福州小吃,做法是以米漿淋在鼎的邊緣,待水分蒸發後刮下放入高湯中,高湯湯頭則是以多種海鮮熬煮而成。鼎邊糊品嘗起來相當彈牙,湯頭充滿了濃濃的海味,小小一碗就有著多種不同的海鮮。早上一碗鼎邊糊作為早餐,不但相當清爽,也富有飽足感。
D:\台灣大學\新增資料夾 (3)\IMG_5432.jpg

狗麵&扁肉

  狗麵即為棍麵,因為棍與狗馬祖話發音相似而得名,桿過的麵條搭配蔬菜、榨菜與肉絲等配料,享用前要先將麵與底下的醬汁充分攪拌均勻,一口吃下,麵條富有嚼勁,醬汁帶點辣味,可搭配香氣十足的榨菜與肉絲。

  扁肉即為馬祖話的餛飩,馬祖扁肉雖然長得比較小,但一點都不馬虎,外皮經過長時間的壓製,薄得可以透光,內餡使用新鮮豬肉,搭配清爽鮮甜的湯頭,入口時可以感受到扁肉的滑順,彈牙的外皮與多汁的內餡,讓人回味無窮。
D:\台灣大學\新增資料夾 (3)\IMG_5439.jpg


馬祖小檔案


◎王聖夫

▍位置與行政轄區

馬祖列島位於台灣海峽西北方、中國閩江口外,總面積28.8平方公里,由36個大小島嶼、礁
嶼組成,隸屬於福建省連江縣。所謂馬祖「四鄉五島」指的是,現由連江縣政府管轄的南竿
鄉(南竿島)、北竿鄉(北竿島)、莒光鄉(西莒與東莒島)、東引鄉(東引島)。其中,
南竿為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的行政區,是連江縣政府所在地,也是馬祖的交通與政經文教中
心;北竿則是馬祖第二大鄉。

人口

連江縣總人口為13,080人(2020年1月31日止),是全台直轄市、縣、市中總人口數最少的
一縣。區域的分布情況,南竿7597人、北竿2594人、莒光1538人、東引1351人。性別比為
134.2,為全台之首。然而以上數據為戶籍人數,實際居住人數則不及,尤其年輕人口可能
因就學或工作,戶籍在本縣,但實則居於他縣市。

交通

馬祖至台灣的交通運輸以飛機及輪船為主,由南竿或北竿搭乘飛機約50分鐘,搭乘台馬輪
則約需8小時。島嶼跟島嶼之間的交通運輸則以小白船為主。與中國之間則有小三通航線。

地形與氣候

各島的地形以丘陵地為主,地質為花崗岩島嶼,山巒起伏而少平地。濱海地區多為岩岸,且
多為海崖峭壁,只在少數地點則有沙灘或礫灘地。馬祖屬亞熱帶海洋性氣候,天氣有分明的
四季,冬冷潮濕,春夏多霧,秋天則是一般穩定天候。

經濟

早期由於馬祖土地貧乏而臨海,因此漁業是最重要的經濟命脈。軍管時期,馬祖發展出軍需
導向的服務業。而解除戰地政務之後,軍事服務導向的產業型態也隨之轉型,現今,居民工
作主要以觀光產業以及公家機關為主。

觀光

馬祖主要有四大觀光資源:自然景觀(藍眼淚、燕鷗、地質與生態等)、戰地風光(坑道、
鐵堡、標語與軍事據點等)、閩東建築(石頭屋、火山牆等)、宗教文化(寺廟、祭典活動
等)。物產以漁業加工、酒類、地方小吃為主。


文化

馬祖為閩東文化,與台灣本島的閩南文化在建築樣式、語言、民俗活動等方面上有所差異。
當地母語為馬祖話,又稱閩東語,屬於福州話中的一種方言。在宗教方面,除全國性信仰
外,多有原鄉福州之民間信仰色彩,包括:五福大帝、白馬尊王、楊公八使等當地神明,並
有如元宵擺暝等獨特民俗宗教活動。

歷史

馬祖的開發始於元朝,是大陸漁民出海捕漁時休憩避風之所,由於在明末清初被倭寇所盤
據,到了較後期才又有福州沿海漁民移居此地,並逐漸形成具血緣關係的村落。在國共內戰
時期,馬祖成為防衛台灣的第一線,為了貫徹軍政令一元化,縣政從1949年開始受「馬祖
戰地政務委員會」指揮和監督,自此馬祖居民必須忍受諸多生活上管制和各項自由的箝制。
直到隨著兩岸關係和緩,馬祖才於1992年解除戰地政務,始還政於民,居民開始享有地方
自治的權利,軍方也陸續開放不同類型之軍事觀光資源。

2020年3月22日 星期日

校務會議快訊(二):有鑒於通過禁止直播的決議,學生提案禁止媒體入場,再度通過


◎黃脩閔


前一篇快訊中,意識報針對「禁止校務會議上直播」的臨時動議,質疑學校「允許媒體的大台攝影機入場,卻不准台大學生直播?」的正當性何在,後來該案投票結果以75票贊成、28票反對,確定往後禁止校務會議直播。 學生代表們,為了請校方表明貫徹第一案的邏輯,也就是學校不能只禁止任何形式的直播(尤其學生比較常以直播方式),卻允許媒體大陣仗入場、立即線上發文發布照片、片面揭露校務會議資訊,因此提了下一個臨時動議,即為「禁止媒體入場」,為了保障老師們口中的「人身安全與肖像權」,在全場一片靜默並表決後,最終,學生代表共同提案的「禁止媒體入場」,以43票贊成、26票反對,校務會議從此不開放媒體入場。 雖然兩案皆為通過,感覺上判准一致,但大家還是可以注意到,在針對是否禁止媒體入場的討論時,全場靜默、無任何教師代表發言,並沒有如討論「禁止直播」時老師強烈的支持提案、表達憤慨的情緒感受。 另外,在討論到對待媒體錄影與學生直播的方式時,我們可以發現兩者媒介所透露的資源差距,也可發現在討論對待二者的方式是否一致時,校方仍是先選擇質疑學生直播的動機與目標,在應該平等對待二者的討論中,也是選擇先封鎖學生各種方式的直播,學生只好為了貫徹標準反以提案方式追問校方邏輯,未料也通過提案。未來校務會議可能更為封閉或難以提起討論。若認為區分不出媒體錄影與學生直播的差異,而想要公平對待,全盤皆封鎖 vs 全盤皆同意,也可看出校方保守心態,不希望校務會議資訊被大量的所謂的「外人」知道。 往後,校務會議將禁止任何形式的直播(包含文字直播,意識報失業中QQ),也將禁止任何媒體入場,在師生比例極為懸殊的情況下,學生將更難把會議中的資訊對外發布與課責,只能仰賴十幾位學生代表傳達會議中的資訊(往後校務會議的密閉程度可能跟防疫一樣堅實)。未來勢必得發展出傳遞資訊或帶起討論的方式,讓校務會議中的討論有持續被監督的管道,方能讓作為台大最高決議機關的校務會議中的資訊更為透明。

更多詳細內容,請看意識報現場速記:https://hackmd.io/@KLS4HzSVTeK66YsG3XvIMA/HkKsH4GUL



校務會議快訊(一):允許媒體的大台攝影機入場,卻不准台大學生直播?


◎黃脩閔


醫工系代表黃義侑於校務會議上提出臨時動議,議案為「在以後的校務會議裡面禁止直播」,目前已有九位連署,提案原因為「保障每個人的肖像權與話語權」,提案人認為直播的肖像權屬於個人隱私,如果要直播,需要獲得與會眾人的同意。 化學系梁文傑直接提到在會議上發言中提到:「如果已經播出去,誰先播出去的,請他先道歉。」「校務會議討論的是我們學校封閉的事情,不能給校外的人看。所以我們並不是公開的,普羅大眾的」。 校務會議到底是不是公開的平台?直播到底有沒有違反個人隱私與肖像權的規定?事實上,媒體的大台攝影機於每次校務會議時都架設在後面,幾乎是全程錄影或拍照,很多資訊也常直接在新聞上線,如剛剛馬上就已經發布的「自由時報:台大教授建議上課不開冷氣 憂改線上課程學生趴趴走」、「聯合報:遠距課難掌握學生動向 台大教授建議關冷氣仍上實體課」、「經濟日報:遠距課難掌握學生動向 台大教授建議關冷氣仍上實體課」,都為即時發布的新聞,直接拍攝開會時的議場照片、也有提及不少教授與會中發表的言論,更是直接將校務會議討論的事情給校外人士看。試問:允許媒體的大台攝影機入場,讓他們拍攝各種照片、下標、片段詮釋,卻不準台大學生直播的正當性為何? 關於直播議題,學生也在會議中表達立場,法律學院學生代表就提到:「校務會議學生代表非常少,很多學生會關心校務會議討論的東西,何況像今天的會議只提供五個旁聽席,有很多學生想進來都進不來,每一個老師都應該要對自己的言論負責,本質上和文字直播是相同的,而且更不容易有錯,擔心肖像和其他問題,直播從後面拍,所以是沒有這個問題的。」社科院學生代表也說明:「這是一個公開場合,應該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非常多的媒體也是片段提供資訊,可能也會形成教師霸凌,老師提議把直播的權利留給傳統媒體,但新媒體的興起下,不只是新聞網路才是正當的平臺。學生會的平台,這是代表了學生的權利。」 如今,能否直播的臨時動議仍在討論,歡迎全台大學生參與關注,證明我們的眼睛都有在看著,所有人都必須為自己在這件事上的表態負責,台大校務會議也必須解釋「允許媒體的大台攝影機入場,卻不准台大學生直播?」的正當性為何。

更多詳細內容,請看意識報速記:https://hackmd.io/@KLS4HzSVTeK66YsG3XvIMA/HkKsH4GUL




2020年1月25日 星期六

103目錄





編輯的話/黃脩閔

各位讀者大家好,我是103刊的總編脩閔。

103刊是本學期的第三刊,也是當時接任總編時希望達到的出刊量目標。每天埋首於文字與排版的來回中、記者與美編的往復裡,斤斤計較著字數與頁數的拔河、議題的選擇與交稿的時間,才終於在學期末,共同完成此刊,且103刊有許多新進社員的作品,從單篇文章到專題,都是嘔心瀝血的結果。

本刊共有四個主題,分別為「性別不同怎麼談戀愛:從BL、GL文化看性別關係」、「城市中的人文秘林——溫羅汀獨立書店」、「校園專欄」及「人物專訪」。

此次嘗試的「性別專題」,為意識報之前不曾涉獵的題材,透過BL與GL中的性別意涵分析,分別從文本、讀者、作家與社團等不同的角度切入,觀看其如何互動、並創造出不同的BL與GL題材及其趨勢,進一步深究腐男腐女間的身份認同,文本與性別意識之間是如何生成與相互影響。

「獨立書店」專題,則是藉由綜覽溫羅汀的人文歷史發展,帶入獨立書店的特色,探究其如何形塑並共生為現在的模樣,也透過訪問結構群、永樂座兩家店的經營者,藉由老闆的眼睛,觀看溫羅汀如何發展成為全台灣密度最高的獨立書店群所在處、如何積累其人文精神。

「校園專欄」專題,主要分成兩個校內的主題探討:其一是研究人文大樓曾經出現過的十大方案,帶大家探究自2006年獲得了觀樹基金會的捐款決定起建,到今年2019年1月開啟的工程,一棟大樓的建案在14年中產生了怎樣的討論;其二是聚焦在台大校內學生所共同經營的環保杯租借團隊「杯特」,於5月試營運,卻於11月即退出校園的原因、背後所遇到的環保與便利的衝突及學生觀感。

「人物專訪」設計,則是效仿意識報過往的「校園意語」專欄,將視角轉移到台大學生身上,紀錄其生命故事、社團生活,甚或關注的議題、倡議行動等等,本刊先從社員互訪做起,往後也將持續在每刊最後紀錄不同台大學生的故事。

本期內容豐富、題材多元,希望讀者們喜歡,下學期不忘繼續支持意識報,也歡迎加入我們的編會,誠徵美編與寫作人才!


文章目錄

【校園專欄】人文大樓的前世今生:十大方案大盤點

                 熊昱安


今年1月正式動工的人文大樓,近期入學的學生對它的認識,可能僅止於學長姐口耳相傳的一棟不存
在的大樓;對在學已久的學生而言,可能是討論校園空間時總是朗朗上口的記憶中的大樓。

事實上,校園規劃流程,共有五階段,分別是發想、校內規劃與審查、校外送審、發包施工、落成等
階段。其中,人文大樓的發想階段最早是從1994年於文學院院務會議提出之未來空間規畫方案開始,
期間因為經費問題延宕,[1]直到2006年6月19日,台大校友華碩電腦董事長施崇棠,在時任李嗣涔校
長勸募下捐助5億4千萬元協助母校興建人文大樓,才進入第二階段。[2]


在校內規劃與審查階段,根據《國立台灣大學校園重大工程之規劃設計與審議流程》,整個建案的審
議流程如下所述:籌建會整合、協調使用單位內部意見→相關單位舉辦說明會或公聽會→校園規劃小
組委員會(以下簡稱校規小組)審查→校務發展規劃委員會(以下簡稱校發會)審查。除了上述正式
會議以外,其間還可能會有許多非正式往來包括各工作會議、私下的會談與協商等。[3]套用在人文大
樓一案,實際的審議流程如下:人文大樓籌建會→校規小組→校發會。[4]


了解抽象的審議流程順序後,本文將具體探討人文大樓在整個審議期間實際上遭遇了哪些問題與爭
議,探究從2006年獲得了觀樹基金會的捐款決定起建,到今年2019年01月開啟的工程,何以一棟大
樓的建案會從經費到位到動工會相隔14年之久,並在過程中有十大方案的產生。



方案1-3

在進入實際方案討論前,人文大樓還經歷了洞洞館保存與否的爭議,解決了基地選址的問題後,人文
大樓的興建案終於進入有關建物本身的討論。最初幾次籌建會及公聽會的討論內容大部份聚焦在較為
細節的使用需求,例如停車空間的問題、男女生廁所比例、承重、綠建築、性別友善空間等問題。[5]
不過到了2008年5月21日本案第一次進入校規會審查之後,討論的張力加大許多,出席委員們從量體
大小、建築高度到建築外觀、人文精神,都對本案多所批評,而提案單位(觀樹基金會)及建築師方
面則希望現階段先讓量體有個定案以後,再去討論形式、語彙的設計。這次校規會最終決議,請建築
師參考委員意見作必要之修正或說明。[6]


經過幾次正式與非正式的討論後,提案單位因應文學院的需求以及在校規會上得到的建議,也為了避
免方案過少易遭上級會議退回重來的情形,產出了第2及第3個方案,希望將三案併陳上級會議決定最
終方案。


三個方案有各自的優缺點:第1案西曬問題嚴重,但相對來說「較有考量到農陳館歷史建築的自明性
與新生南路街區活動空間的公共性」第2、3案解決了西曬問題,但對於農陳館的存在有較大的挑戰;
而三個案子共同的缺點則在2009年01月05日一次召集專家學者的研討會上被多次提及,也就是建築物
密度太高、棟距太小的問題。[7]


每案都各自存在優缺點的情形下,文學院還是希望能夠就現有的這三個方案來做排序,之後再上呈校
規會和校發會,若校規會或校發會的排序跟文學院不同,則以以校規會或校發會的意見為主,文學院
再做細部的調整。在第9次籌建會時,即便與會的委員仍未能形成共識,但礙於時間緊迫,文學最終
還是作出了一個排序:第三方案,第二方案,第一方案。「那麼因為時間的關係,我們今天的會議,
還是必須做一個這樣的排序出來,聽大家意見,似乎以第三案的支持的人最多,我們需要來做投票的
嗎?好像也不太適合。我排一個順序好不好,三、二、 一啦」時任文學院院長葉國良以上的發言可看
出此決定過程的倉促性。[8]


在2009年2月11日本案第四次進校規會時,校規會的排序果然跟文學院不一樣,因為他們根本沒有對
既有的三案作排序,而是做出以下決議:「一、替選方案排序會有切割和簡化設計問題的盲點,請提
案單位和建築師依據委員會議發言意見(如會議紀錄),如期推動本案提校發會進度,報告階段性推動
狀況與困難。二、根據諸多專家委員會議意見的看法,請建築師啟動設計修正工作,同時建議文學院
內部溝通協商準備腹案,以因應日後外部審查的不確定性風 險與長期發展的解套方案。」[9]言下之
意,就是要文學院準備第4案,2009年2月18日本案第二次的校發會也持同樣意見,並做出以下決議:
「朝建築師所提建蔽率降低、容積集中、塑造高地標之第4方案進行規劃。」[10]

至此,方案1、2、3確定闖關失敗。到目前為止,人文大樓總共經歷了9次籌建會、4次校規會以及2次
校發會。





方案4


在校發會得到「建蔽率降低、容積集中、塑造高地標」的指示後,經過建築師兩個多月的規劃,4-1
及4-2兩個方案在2009年4月27日的第10次籌建會上提出。在容積及基地不變的條件下要降低建蔽
率,就勢必得提高建築的高度,然而高聳的建築也必定會對靠近校門的此地的景觀造成衝擊,於是這
兩個案子把人文大樓設計成特別巨大的新地標,想藉由它的特色具建構此地新的景觀意象,分別設計
成高達23層及18層的巨大建築物。而這也是從校發會的決議內容,以及前段所提及2009年1月5日召
集專家學者的研討會上漢寶德教授的發言所得到的靈感。


令人意外的是,這樣兩個極為大膽的提案並沒有在此次的籌建會上引發過多爭議,只有外文系的張小
虹教授表示反對在校門口平地拔地而起蓋如此高聳的建物,其餘與會人員幾乎皆相當支持這兩個新的
方案,惟對於究竟要4-1還是4-2稍有不同意見。於是此次籌建會最終決議,將兩案併陳校規會,並
在此之前舉辦一場公聽會。[11]


到了2009年5月5日公聽會舉辦之日,當天會上的氣氛就不如籌建會上那般平靜,所有與會的人員都給
予這兩個方案相當直接且銳利的意見這是建築設計的問題,其實我由衷希望建築師提出更好的設計
案,例如: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夏鑄九教授的發言:「假如仍然提不出高明的設計案,我建議觀樹文教
基金會要換建築師了」;外文系李紀舍副教授的發言:「在我們文學院我們知道說內容跟 風格從來是
不能分的,那也就是說,我們真正要決定的是說在風格跟量體,我們是要一個比較完整的風格跟量體
的配合才能決定」此段發言是對於提案單位及文學院方想切割處理量體及風格的討論表示不滿;土木
所研究生蔡明達同學的發言:「基本上這兩個案子已經超出我們能給人文大樓祝福的一個底限……就
整個校總區來講,有沒有一個像23層樓這麼高的量體……其實是沒有的我不知道為什麼會出現像這樣
一個設計出來」然而另一方面文學院及建築師方面也極力捍衛這兩個提案,認為容積就是這麼大,因
此量體之龐大亦為必然,而切割處理量體及風格的討論,也是基於要有效率把事情往前推而設計的操
作過程。這一次的公聽會在略顯僵持的氣氛下結束,兩個方案繼續往校規會闖關。


到了2009年5月6日的校規會,又不同於公聽會及當時校園輿論的氛圍,與會委員相當快速地做出了以
下決議:「一、大多數委員多能認同4-1方案,朝高樓發展。二、鋼構高樓之財務缺口甚鉅;將來機
電空調及電梯等營運費用亦大,建請校方及文學院審慎考量……」[12]簡而言之,似乎只要文學院可
以解決錢的問題,校規會對於23層樓的高度是原則同意的。

2009年5月18日的校發會也維持相同意見,決議採用4-1方案續往下一階段進行。[13]

至此,人文大樓有關量體的設計通過了校內所有的審議流程,似乎終於有了定論,然而此案最終果真
由於建築經費過高,且向原捐款人表示希望再捐款也未能成功而被迫放棄,因此本案確定朝第5案繼
續發展。[14]到目前為止,人文大樓總共經歷了10次籌建會、5次校規會以及3次校發會。




方案5

第4案的量體設計雖然跑完所有流程,但在確定經費不足以支撐後,建築師重新規劃了5-1以及5-2
兩個方案,並在2009年09月15日文學院內部召開的一次人文大樓規劃設計協調會中被提出。此次協調
會無會議紀錄,但根據〈國立臺灣大學人文館興建工程〉網站上所記載,可得知第5案基本上是朝提
高建蔽率以降低樓層來做設計。[15]

第1-3案由於建蔽率過高所已改成第4案的高樓層,現在由於第4案的高樓層造價過高所以第5案又改
為高建蔽率低樓層,由此可看出人文大樓的量體設計並無實質新的開展。

因此,我們從後面的會議紀錄可得知,當天的會議並沒有決議讓第5方案往下走,而是決定根本調降
15%的量體與公設朝第6案邁進。



方案6

根本調降了量體與公設後,建築師設計出了第6案並在2009年11月25日一次文學院內部的人文大樓第6
方案初稿預覽會議上被提出,而此次會議仍然沒有紀錄。

2010年01月25日第六方案進了籌建會做討論,大多是關於配電、電費負擔等較為細節的問題。較為值
得一提的是,時任校長李嗣涔加入討論並主持了該場會議,由此似乎可看出台大校方對於文學院蓋大
樓的重視以及文學院想要在本案加快腳步的意圖,會議上李校長也做出了一個大方向的裁示,文學院
的問題要一步一步解決,不需要在這次人文大樓興建案解決所有文學院的使用需求。[16]最後籌建會
決議將第6方案送進校規會,並在此之前舉辦一場公開說明會。

2010年2月1日公開說明會主要在處理「是否遷移農陳館」以及文學院空間分配的問題。之所以會有遷
移農陳管此一想法,是希望透過將北側的農陳館遷移到西側,而原先規劃在西側大馬路旁噪音嚴重的
量體則可移到北側,以提昇整體研究室的空間品質。對此一問題,建築師則認為農陳館遷移費用高達
4000萬,且遷移後對噪音的改善也或許不大,應該將用其他物理性的方式去解決,造價也可能相對較
低,大部分的與會的人士似乎也較為贊同此一意見。而有關文學院空間分配的問題,是有教授認為同
一個系的系辦公室、系主任辦公室要集中在同一個區塊。對此問題,文學院空間委員會的召集人柯慶
明教授則認為此問題應該在文學院自己的空間會議來談。[17]

2010年2月22日第6方案第一次進入校規會,會上有教授仍然就空間分配的問題做追問,部過仍然被以
「請文學院空間規劃委員會自行討論」做回應。[18]最終第6方案通過了校規會,2010年2月26日的校
發會也維持同樣決議,至此人文大樓的量體設計在第6方案通過了校內所有層級的正式會議審查。[19]

量體定下來以後,人文大樓終於可以進入外觀設計以及使用細節的討論。2010年04月28日的籌建會上
討論了相當多細節的問題,例如冷氣的主機要往哪擺以及各種管線設計等等,大部分的問題並沒有引
發過多爭論,只有其中有教授提到第6方案裡頭的教師研究室設計過於狹長的問題,讓與會人員們有
較多不同的意見。[20]到了2010年09月08日的校規會以及2010年09月15日加開的校規會上,師研究
室設計過於狹長的問題也成了許多校規會委員們關心的重點,雖然最後原則通過了本案,但也有委員
提到可以「反過來思考,量體可維持不動,但可以不同的室內空間單元如4x6優先考量,再調整其他
公設比及外觀配置」的可能性。[30]2010年09月17日的校發會也維持同樣意見,決議原則通過此案,
並請建築師依總務處及與會委員意見進行後續細部設計。[21]

整體的設計都通過了校發會的審查之後,文學院共開了三次會議(非籌建會)來溝通空間配置以及細
部設計,城鄉所以及總務處也各開了一次人文大樓的公共論壇以及座談會來廣泛蒐集全校師生的意
見,可惜的是這些會議通通沒有會議紀錄。[22]

經過上述會議之後,校發會在2011年01月08日召開了人文大樓興建一案的專案報告,會議中決議:
「本案教學及研究面積維持不變,但公共設施面積可考慮調降;另建築風格、外觀及內部設計,也可
因應各方意見酌做調整,經校務發展規劃委員會通過後定案施行。」[23]這個決議與先前提到2010年
09月15日加開的校規會上某委員的建議相符,可看出室內空間單元仍然是上述未做紀錄的會議中的討
論重點。至此人文大樓朝向調降公設面積的第7案前進。到目前為止,人文大樓總共經歷了12次籌建
會、8次校規會以及4次校發會。



  

方案7-9

確定朝降公設面積的第7案前進後,各方利益關係人(總務長、文學院、捐贈者、建築師、校規小
組)共開了三次工作會議,雖然這三個會議亦未做會議紀錄,[24]不過可想而知是圍繞著第7案做討
論。三個工作會議結束後,文學院內部又開了一次空間規劃委員會,大概是對於第7案的空間分配尚
未形成共識。

2011年05月04日,文學院召開了第13次籌建會,會議中又有第8以及第9方案被提出,可知第7案是在
上述四次未做紀錄的會議中被否決。此次籌建會最終決議將第8及第9方案兩案併陳校規會討論。[25]

2011年05月11日的校規會上,建築高度又再次成為關注的焦點,許多委員都認為人文大樓高度突兀,
會破壞椰林大道周遭的景觀天際線,對景觀造成巨大衝擊。有趣的是,第8及第9案最高的建築高度皆
為8層,在過去方案1-3的設計都超過這個數字,而校規會當時所給的建議甚至是再加高建築高度來
降低建蔽率,另外過去第4案的超高地標式的23層建築也都曾經通過了校規會及校發會的審查,何以
在第8及第9案時對8層的高度又有不同的看法?從當時校規會召集人的說法可見一斑:「本案經校發
會通過後,於校內外引發爭議,對臺大校譽、捐贈單位聲譽都有負面影響」由此可知輿論對於本案的
監督力道加大是一個關鍵。最終校規會決議,需再研擬整體高度至少降至7樓的可能方案。[26]

至此,方案7-9都確定未能成功通關,人文大樓興建一案確定發展至第10方案。


方案10

根據校規會的建議將整體建築高度調降至6樓的第10案,在2011年12月27日第14次的籌建會上提出。
[27]相隔半年,在2012年06月舉辦的公聽會上,又有許多的問題被提出,例如歷史的元素、景觀池的
維護費用等等,[28]這些問題被建築師通盤納入考量後,第10方案送進了校規會討論。

調降了建築高度的第10方案,在這次2012年09月05日的校規會上就少了許多爭論,只有在水池等與
建築語彙以及設計風格有關的細節做討論,最後會議決議通過本案提送校發會,另平行召開至少兩次
校規會與籌建委員會之聯席會議。[29]2012年09月14日校發會維持同樣決議通過本案。[30]

根據校規會決議於2012年10月15日以及2012年11月28日召開的兩次聯席會議,同樣未對第10案做大
幅度更動,僅針對細節部分請建築師做微調。[31][32]

為了提高本案能在未來都市設計審議通過的機率,建築師在2013年06月10日環差分析公聽會後吸收各
方意見又微調了第10案,再次將第10案送進校規會討論,為校外審查做準備。2014年05月07日的校
規會上,張小虹教授又對本案的建築高度提出了質疑,他認為在臺大校園規劃報告書有關高度的管制
有三個,分別為容積管制、分區管制及景觀管制,若三種管制間有衝突則依最嚴格者。以人文大樓一
案為例,本案雖然符合分區管制有關樓層數的限制,但24公尺的高度(計入屋頂突出物高度)已違反
景觀高度管制中20公尺的限制。而此次會議的召集人黃麗玲則認為,根據校園規劃原則第35條,當各
原則間發生衝突時,由校規會提供專業意見,送校發會決議,既然本案在建築高度已通過校發會,則
不應拘泥於景觀高度管制的數字。[33]最終,2014年05月16日校發會贊同後者的意見,通過本案。
[34]另外,「人文館興建工程受保護樹木保護計畫」分別在2014年08月01日和10月29日通過校內樹保小組審查會以及臺北市樹木保護委員會的審查。[35]

最終,人文大樓興建案在校內審查階段共經歷了14次籌建會、11次校規會、7次校發會、8次公聽會、
4次公共論壇與專家討論會以及2次校規會與籌建委員會之聯席會議。

另外,有關校內審查後的校外審查階段,以及人文大樓動工後的近況更新,請參閱意識報第一百刊





▍小結
  
之所以會產生十大方案,程度繁複、耗時已久,筆者認為可能有以下原因:


首先,籌建會、校規會以及校發會,這三個會議雖然表面上具有層級與順序先後的關係,但實際上整
個程序並不是單向進行的,有時候會不斷來回,有時甚至是好幾個循環。


其次,審查重點的層次也不夠分明,在會議中我們可以看見各個委員對於許多層面的問題同時表示意
見,但或許整個流程在進行時應該逐步討論,等一個問題達成共識後再繼續討論後者,例如內部單位
空間的配置以及容積大小等,作為建築的前提,應該先把這些東西都確立好,再請建築師根據這些前
提所做的設計進一步討論,當所有的問題都是混在一起被討論的,便會導致流程反覆。


最後,僅希望未來在興建大樓時,能謹記人文大樓產生過程的崎嶇,檢討校內審查流程的不明確性與
複雜性,使流程中的各個環節定位更加明確,以確保一座大樓的興建在顧及多元意見的同時亦不致流
失程序的效率。





[1]陳柏安,〈臺大文學院發展與新人文學園〉,《預言家學報》(2008)。
[2]國立臺灣大學校園規劃小組網頁,檢自:http://homepage.ntu.edu.tw/~cpo/plan_liberal.htm,檢索日期:2019年7月19日。
[3]凌心耕,〈從〉。
[4]呂其正,〈堆積木的一百種方法──人文大樓發展始末〉,《意識報》022期(2009)。
[5]〈國立臺灣大學人文大樓籌建委員會第4次會議紀錄〉,http://liberal.ntu.edu.tw/dongdongguan/1-951002.pdf,下載日期:2019年07月20日。
[6] 〈國立臺灣大學校務發展規劃委員會校園規劃小組九十六學年度第十一次委員會會議紀錄〉,http://homepage.ntu.edu.tw/~cpo/committee/96/96_11.pdf,下載日期:2019年07月20日。
[7]〈國立臺灣大學人文大樓設計構想研討會紀錄〉,http://liberal.ntu.edu.tw/dongdongguan/1-980105-1.pdf,下載日期:2019年07月21日。
[8]〈國立臺灣大學人文大樓籌建委員會第9次會議紀錄〉,http://liberal.ntu.edu.tw/dongdongguan/1-980105-2.pdf,下載日期:2019年07月21日。
[9]〈國立臺灣大學校務發展規劃委員會校園規劃小組九十七學年度第八次委員會會議紀錄〉,http://homepage.ntu.edu.tw/~cpo/committee/97/97_08.pdf,下載日期:2019年07月21日。
[10]〈國立臺灣大學校務發展規劃委員會97學年度第5次會議紀錄〉,http://homepage.ntu.edu.tw/~cpo/committee/upper/97-5.pdf,下載日期:2019年07月21日。

[11]〈國立臺灣大學人文大樓籌建委員會第10次會議紀錄〉,http://liberal.ntu.edu.tw/dongdongguan/1-980427-1.pdf,下載日期:2019年07月22日。
[12]〈國立臺灣大學校務發展規劃委員會校園規劃小組九十七學年度第十三次委員會會議紀錄〉,http://homepage.ntu.edu.tw/~cpo/committee/97/97_13.pdf,下載日期:2019年07月22日。

[13]〈國立臺灣大學校務發展規劃委員會97學年度第6次會議紀錄〉,http://homepage.ntu.edu.tw/~cpo/committee/upper/97-6.pdf,下載日期:2019年07月22日。
[14]〈國立臺灣大學人文大樓新建工程規劃設計構想公開說明會紀錄〉,http://liberal.ntu.edu.tw/dongdongguan/1-990201.pdf,下載日期:2019年07月22日。
[15]國立臺灣大學人文館興建工程網頁。
[15]〈國立臺灣大學人文大樓籌建委員會第11次會議紀錄〉,http://liberal.ntu.edu.tw/dongdongguan/1-990125-2.pdf,下載日期:2019年07月23日。
[16]〈國立臺灣大學人文大樓新建工程規劃設計構想公開說明會紀錄〉,http://liberal.ntu.edu.tw/dongdongguan/1-990201.pdf,下載日期:2019年07月23日。
[17]〈國立臺灣大學校務發展規劃委員會校園規劃小組九十八學年度第八次委員會會議紀錄〉,http://homepage.ntu.edu.tw/~cpo/committee/98/98_08.pdf,下載日期:2019年07月23日。

[18]〈國立臺灣大學校務發展規劃委員會98學年度第4次會議紀錄〉,http://homepage.ntu.edu.tw/~cpo/committee/upper/98-4.pdf,下載日期:2019年07月23日。

[19]〈國立臺灣大學人文大樓籌建委員會第12次會議紀錄〉,http://liberal.ntu.edu.tw/dongdongguan/1-990428-1.pdf,下載日期:2019年07月23日。
[20]〈國立臺灣大學校務發展規劃委員會校園規劃小組九十九學年度第二次委員會會議紀錄〉,http://homepage.ntu.edu.tw/~cpo/committee/99/99_02.pdf,下載日期:2019年07月23日。

[21]〈國立臺灣大學校務發展規劃委員會 99 學年度第1次會議紀錄〉,http://homepage.ntu.edu.tw/~cpo/committee/upper/99-1.pdf,下載日期:2019年07月23日。
[22] 本校對人文大樓興建過程之說明網頁,檢自:https://www.ntu.edu.tw/announcement/ntuliberalarts/,檢索日期:2019年7月23日。
[23]本校對人文大樓興建過程之說明網頁,檢自:https://www.ntu.edu.tw/announcement/ntuliberalarts/,檢索日期:2019年7月23日。
[24]本校對人文大樓興建過程之說明網頁,檢自:https://www.ntu.edu.tw/announcement/ntuliberalarts/,檢索日期:2019年7月23日。
[25]〈國立臺灣大學人文大樓籌建委員會第13次會議紀錄〉,http://liberal.ntu.edu.tw/dongdongguan/1-1000504.pdf,下載日期:2019年07月23日。
[26]本校對人文大樓興建過程之說明網頁,檢自:https://www.ntu.edu.tw/announcement/ntuliberalarts/,檢索日期:2019年7月23日。
[27]〈國立臺灣大學人文大樓籌建委員會第14次會議紀錄〉,http://liberal.ntu.edu.tw/dongdongguan/1-1001227.pdf,下載日期:2019年07月24日。
[28]〈國立臺灣大學人文大樓新建工程公開說明會會議紀錄〉,http://liberal.ntu.edu.tw/dongdongguan/1-1010613.pdf,下載日期:2019年07月24日。
[29]〈國立臺灣大學校務發展規劃委員會校園規劃小組101 學年度第1次委員會會議紀錄〉,http://homepage.ntu.edu.tw/~cpo/committee/101/101_01.pdf.,下載日期:2019年07月24日。
[30]〈國立臺灣大學校務發展規劃委員會 101 學年度第 1 次會議紀錄〉,http://homepage.ntu.edu.tw/~cpo/committee/upper/101-1.pdf,下載日期:2019年07月20日。
[31]〈國立臺灣大學人文大樓籌建委員會、校園規劃小組委員會第1次聯席會紀錄〉,http://liberal.ntu.edu.tw/file/1011015.pdf,下載日期:2019年07月24日。
[32]〈國立臺灣大學人文大樓籌建委員會、校園規劃小組委員會第2次聯席會紀錄〉,http://liberal.ntu.edu.tw/file/1011128.pdf,下載日期:2019年07月24日。
[33]〈國立臺灣大學校務發展規劃委員會校園規劃小組102學年度第13次委員會會議紀錄〉,http://homepage.ntu.edu.tw/~cpo/committee/102/102_13.pdf,下載日期:2019年07月24日。
[34]〈國立臺灣大學校務發展規劃委員會102學年度第4次會議紀錄〉,http://homepage.ntu.edu.tw/~cpo/committee/upper/102-4.pdf,下載日期:2019年07月24日。

[35]本校對人文大樓興建過程之說明網頁,檢自:https://www.ntu.edu.tw/announcement/ntuliberalarts/,檢索日期:2019年7月24日。